1.用知乎的都是什么人

2.在知乎上怎么匿名提问 知乎匿名提问方法介绍

3.为什么不喜欢知乎

用知乎的都是什么人

问界汽车怎么样知乎_问界科技有限公司

问题一:知乎上都是一群什么人 知乎是一个问答、经验分享平台,它的定位是聚集一群各行各业高精专的人才,用平台解答一些网友提出的问题,同时分享自己对一些行业、事件、职业等话题的经验,以供更多的人受益。

问题二:知乎上的人都是些什么人,跟百度知道平台比有什么区别?为啥我感觉知乎上的人表面上牛逼,但是感觉很浮躁 操!都一个吊样

问题三:上知乎的都是什么人 知乎上是一群对未知领域充满渴望,对熟悉领域乐于分享的一群人,是网络精神的体现。是Web2.0时代的领跑者与追随者。

问题四:什么人用知乎? 都是学霸啊

问题五: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人生知乎 采取行动的能力,或者叫执行力。须知,这是一个道理过剩,行动匮乏的时代。

高票答案大部分都在讲各种各样的抽象道理,听起来很对,然而现代文明人很多时候面临的困境却是:“道理都懂,但并没有什么卵用”。

所以,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讲,尤其是那些拥有较多知识和信息的人来讲(例如经常刷知乎的人),最重要的能力便成了:采取行动的能力。

行动的能力包括三个层次:1. 自洽的三观。2.勇敢。3.爱。

1、自洽的三观。它意味着行动和观念的相容。

这是采取行动的基础前提。自洽的意思是,我们在世界价值和人生的认知上,没有内在的冲突,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和顺畅的逻辑当中。例如,如若我们认同世界是一种主观存在(如心外无物的唯心哲学观),那么我们就应该认同人生和价值也仅仅存在于主观当中,而不会用太多的环境压力来让自己变得痛苦不堪,你的活法,你对价值的定义,活着的意义,这些全部由你自己来决定,而非其他。这是一种自洽的三观。

为什么要提这个?是因为人们缺乏行动力的重要原因便是,我们的三观是不自洽的。一方面,我们总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我们又想当然地觉得我们可以掌控世界,我们可以改变世界,这其实相当于在承认主观能动性的无穷边界。这便是一种不自洽的三观。

人的认知和行为比我们想象的要一致,要诚实。说到底,不相容的,绝不会接受,绝不会执行。知识特别是高度抽象的道理,是依托于特定的价值的。如果我们不能清楚的认知到道理其背后的价值,而这隐含的价值又与你自身的价值观相冲突,这是很难执行下去的。

举个例子。在认知层面上你完全同意坚持读书有助于个人成长这样的道理,但其实你很难真的长久坚持下去。为什么?坚持读书隐含的价值观其实是禁欲的,坚持二字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为了实现这种坚持,你需要长久而必要地剥夺自己对其他事物的享受和快乐(比如更轻松的玩社交媒体,比如看电视剧等),这个道理背后隐含的价值观就是禁欲。

但其实你自己却很享受当下的每一个快乐瞬间,如若可能,你甚至希望可以在床上大睡三天三夜,吃遍城市所有美味餐厅,睡遍所有最新 *** 的。你的价值观和读书这件事背后隐含的价值体系,是不相容的,是冲突的。所以,你的行为自然会很诚实,你会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亦即,你会享受每一个当下,你不会坚持读书(而放弃每一个当下的享受)。

为什么「道理都懂,可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 - 秦小明的回答

2、勇敢。勇敢意味着对行动的偏爱。

勇敢其实也是一种能力。有时候,我们的三观是自洽的,并且不存在知识上的严重缺陷,但依然缺乏行动力,这可能就是因为你不够勇敢。你怕,你不敢走出去,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纠结致死。这种状态被我在另一个回答当中称之为世界上最没用的东西。

世界上最没用的东西是什么?-纠结而不行动 - 秦小明的回答

勇敢包括:对行动更偏爱,对失败留有接受的余地。

人的认知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是会在与世界的交互作用中不变得到反馈,并进而修正、认可、完善、加强等。通过行动,通过走出自己狭小的世界,到更广阔的世界去与更广阔的人和事 *** ,我们才可以得到更多的反馈:反馈回世界与我们的关系,反馈回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不断的评估自己,认清自己。行动的过程就好比,把自己当成一个陌生人,抛出去,孤身一人的存在于世。

这样,收获的是勇敢,失去的是依靠和随之而来的懒惰:包括智性上的和行动上的。行动,本身具有多重的意义,经过时间加注的行动,更加会变得有魔力,给行动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行动的这一属性,我们可以不断地给它定义,将它成为下一步的起点,这就是为什么行动永远是第一位的。

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

问题六:什么样的人喜欢上知乎? 在热爱知识和分享知识的基础上,我觉得有下面几点特征的人会更喜欢上知乎,这里的喜欢,是指不把知乎当无聊消遣的地儿找乐子的喜欢――

1.愿意了解和已经了解知乎的人

很多人总在知乎抱怨说这不好,那不好:说自己提的问题没有人回答,说知乎的问题全是关于IT的,说知乎是精英玩的地方,说知乎是的地方…总之大家都有理由去埋怨。

不可否认知乎对新用户的引导的确做的不够,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自己去思考的。上知乎就是为了获取知识的,如果你连发现知识的能力都没有,那真的不能怪产品本身。知乎不是百度知道是大家都念叨的观点,但是真正让它不沦落成为知道的是那批了解知乎的价值的人。最近看到很多很没有意义总在污染视线的问题,其实大多是多动手动脑,利用搜索引擎或者问别人或者查阅文献就能知道的,但是非得提出来。现代社会很多方便快捷的东西让人越来越懒,但是如果你连在获取知识这个环节都想偷懒,那还是别学习了。

另外就是调查类问题。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想大家针对某个观点提出看法,这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所有人都可以受益;但是如果你是想了解大家的兴趣爱好习惯口味等等每两个人都没有办法一样的东西,那还是换个地儿抖机灵比较好。

2.知道如何让产品成为俘虏而不是如何被产品俘虏的人

我始终觉得,一个产品再不济,也都有把它用好的人;一个产品再好,也有把它拿来打酱油的人。我们使用一个东西对自己究竟产生多大的价值,很多时候在于自己的能力。具体到知乎,就是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领域、如何找到自己想关注的领域的人。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如何让你的问答变得有价值,都是我们在知乎的时候应该思考的问题。请别总是抱怨网站的不足让你手足无措,真正有头脑的人是会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问题七:知乎上的用户都是什么人啊?感觉什么都懂的样子 行业精英

问题八:知乎上都是一群什么人 有些逼格的人,一般属于高学历,从事相关行业资历稍深的人群

问题九:知乎是个什么软件都什么人在发评论 知乎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氛围友好与理性,连接各行各业的精英。用户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知乎网站2010年12月开放,三个月后获得了李开复的投资,一年后获得启明创投的近千万美元。知乎过去采用邀请制注册方式。2013年3月,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时间,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

问题十:什么样的人适合留在一线城市知乎 有人离开是人性和城市的双赢

世界上有另外一个你――这个你有一辆最新款的私家车,不担心堵车也不担心停车;这个你房子阳台朝南,不担心房价也不考虑买第二套;这个你不是文艺青年、不喝瓶装水、按时吃饭、周末陪伴父母、从不租赁任何东西、不搞异地恋。这个你是慢生活的信徒,达到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

可惜这个你,与现实背道而驰――你长达10年的青春租住在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天用2个小时通勤、一年未回家看望父母、只有泛泛之交没有知己、把互联网当你的精神慰藉。你习惯性对城市抱怨,每天忙于在上班时间偷菜,你坚信自己不过在等待机会,直至青春用完,才惊觉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一切从你选择留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开始。社会学家郑也夫说人生不外乎在追求三种状态:舒服、 *** 、牛B。其实也是一道城市选择题:皆因年轻的你,爱冒险胜过爱安逸,爱牛B胜过爱舒服,自愿进入人生愿境最诱人、生存逻辑又最残酷的一线城市。这是一笔风险投资:100个梦想家踏入人才济济的这个江湖,总有99个发现“牛B”不过是一场泡沫。

“逃离北上广”代表后悔者成为社会流行语。白领返乡潮与民工返乡潮同时发生,你突然发现白领和民工原来是同一回事。房价被视为罪魁祸首,北京的出租屋有胶囊公寓,深圳的“出租屋”有住人集装箱――当住在集装箱里的蚁族不是小说而是现实,这个社会就有了一种荒诞的喜感。

作为工作狂,你突然明白,为了事业的前途,抛弃生活的前途并无价值,你需要的不仅是经历的成长和工资的成长,还有生活的成长;作为梦想家,你突然明白,到二线城市去的不一定是失败者,也可能是独具慧眼的野心家。

不是每个人都不适合一线城市,正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二线城市。重拾你的生活,需要的不是逃离北上广的悲情,而是深思熟虑的放弃――一线城市不会因失败者的离开而受损,你终须明白,放弃北上广只是你的个人选择,不仅在选择让生活出现一个拐点,还在选择一个别人看不见的机会、选择一个最适合下一代的城市出身。

在诸多理由之中,唯独将“逃离”视为悲剧是错误的表述――有人离开,是人性和城市的双赢。有的人不该止步于大城市,退一步生活就海阔天空;有的城不该成为大城市,因为全世界最快乐、最幸福的城市,往往不是大城市。

对你而言,你内心产生的纠结与选择,形成了10个转身离开的理由――这个过程,对一个人而言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对你即将离开或即将前往的那一座城市而言,是建立个性、寻找人性的过程。

一线城市是江湖,二线城市是道场

北京举办过奥运、上海正在世博、广州马上迎来亚运,北上广与世界同步,你却因未能与它们同步而痛苦。北上广靠高房价获取红利、靠户口高门槛集聚精英,靠高物价挤掉流动人口,强者云集又暗藏经济危机、情感危机、人际危机,是冷漠江湖;二线城市往往靠宜居突围,陆续决出人性化生活的单项冠军:昆明以气候闻名,天天是春天;长沙以快乐闻名,以、超女与芒果台形成吸引力;成都以安逸闻名,赏一次桃花动不动就10万人同往――在物欲时代,一线城市对你而言是主战场;当成功成为一种毒药,二线城市则是你寻找自我救赎的心灵道场。

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

全球化品牌早已抢滩二线城市,网络世界消灭了信息不对称,都市圈让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成为生活共同体,地方传媒开始意识觉醒,地产巨头已将目光移到二线城市――到一线去争的是空间,到二线去争的是时间。挑好一个正值上升期的二线城市,考验的是着眼未来的视野和以时间换空间的大智慧。要在工作与生活中寻找中庸之道,就去找你内心的“1.5线城市”,毕竟它们能在你有生之年变成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拼的是智商,二线城市拼的是情商

普遍的一个观点是:一线城......>>

在知乎上怎么匿名提问 知乎匿名提问方法介绍

知乎匿名提问的方法:

工具原料

知乎9.17.0

OPPOk10

1、首先打开知乎然后点击+如下图所示:

2、再点击提个问题如下图所示:

3、最后再打开匿名提问的开关即可,如下图所示:

大功告成,学会的小伙伴快去试试吧。

为什么不喜欢知乎

很多人都曾被各网站上转贴的知乎问答吸引过。想像一下,当你浏览过那些有意转贴过来的问答后,你不禁对知乎这个网站产生了美好的遐想:“知乎是个多么有益的网站!我有许多不解之谜,穷我半生思索仍未能究其真解;如今好了:我只要在知乎上提出我的问题,就有无数知识分子和爱好求知的人来帮我解答;或是一语道破天机,或是极其富有诚意地用连篇累牍的知识为背景,竭尽所能来为我尽释疑问。”

可是如果你真的上了知乎这个垃圾网站,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回答都是那么的相似,它们总结起来最终只有一句:

——你什么都不知道,琼恩·雪诺。

为什么会这样?回答了下列问题,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一、上知乎的都有哪些人?

知乎上活跃着四种人:

什么也不知道的人。

“什么都知道”的人。

“机智”的人。

二三流民间知识分子。

什么也不知道的人:占整个知乎的70~80%,他们提的问题要么根本没人理,要么所有人都用“机智”的回答来冷嘲热讽。

“什么都知道”的人:占整个知乎的20~30%,经常一个问题有了一个回复,这群人就蜂拥而至,给出类似的答案,然后互相点赞。花花轿子众人抬,你给我点赞,我给你点赞,我们都得到了人气。我提一个问题,你来答,我给你点赞。你再提一个问题,我亦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你。我搔你背上的痒,你搔我背上的痒,正可谓相得益彰。

譬如有人问了一个常识性的经济学问题。下面有人读过几本经济学书籍,就把几本书中的观点提炼一下,写下一段两百字的回答——大部分是新古典主义的那些东西,知乎上谈起经济学,不踩凯恩斯两脚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懂经济。

然后下面就有人赞叹道,你这是本格的奥派啊。并点赞。

接下来又有人评论:“奥派+1。“并点赞。

好像他们真的懂奥派一样。

奥地利学派发源于19世纪末的一种小众经济学流派,部分观点后来为主流经济学所吸收。至今只有极少数经济学家持严格的奥地利学派观点。

另外70%的无知者想提问?没有关系,在一个话题内部,问题的排列是按照热度而不是时间顺序排列的,题主无法通过其他论坛中的自顶方式来把问题顶上来。正是凭借这20%的人数,却能够把70%的人踩在脚下,让整个知乎都按照他们的规矩来运行。

“机智”的人,约占知乎总人数的10%至15%:

——和妹子去**院,为了看什么**而意见不一,怎么办?

——看来你是真的想看**。

大家一定看到过这样的回答,充满了狡黠和机智。但实际上呢?这个回答只是在说:“题主你就是个注孤生的节奏,洗洗睡吧。”其实根本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没有起到任何建设性作用。然而人们喜欢这种机智的讽刺,通过在这样的答案上点赞,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有的人说了:这答案如何不好?听在尔等耳中不啻为当头棒喝啊!还计较看什么**?乖乖顺从着妹子跟她看一样的**,不这样是泡不到妹子的!

诚然,在有的人看来,追妹子就是应该什么都顺从着她。可是,这个回答真的深究问题的本源了吗?

题主问的难道是怎样追妹子?非也!追不追得到妹子是一回事;跟妹子合不合得来是另一回事。假设你想去看X战警——当然了,这并不是一部逼格有多高的**,而妹子非要看《爸爸去哪儿》。(喜欢看爸爸去哪儿的亲们请默默把我拉黑。)确实,陪着她看一场自己不喜欢的**,也称不上是一件难事;但这不应该引起你更进一步的思索吗?两个人要在一起,和两个人在一起多久,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在一起容易,相处长久却难。你能指望一个三观和你差得很多的人和你天长地久?

既然由于双方的本质原因而不能长久,那么是否要付出努力去在一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题主最大的疑惑,正是在于这里,而不是“不陪妹子看**是不是就追不到妹子了?”!

这些“机智”的人,看似聪明,实际上也只是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上,去臆测别人怎样去面对问题。

上述的这一类人经常由第二类兼任。即使这样,你不得不根据他们的要求,力图使你的问题变得合他们的胃口,就差没嚼碎了喂给他们,结果得到了他们的讽刺。

你放低了姿态去求他们,他们反而嘲笑你无知。

二三流民间知识分子:占全部知乎用户的大概1%,他们是所有“论文”式回答的作者。比如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姜昆在相声界的历史地位?”排名第一的答案写了足足数万字。从清朝开始,把相声的前世今生一一历数。相声艺人在清朝的地位怎样怎样,民国时的地位怎样怎样,相声艺人是怎样吃喝嫖赌败家而死的,再到解放后,再讲到侯宝林,还没到姜昆呢!答主写累了,得,后文你且等着去吧!要知道姜昆怎样怎样,还得再来个上万字。

这下你明白了,原来不是什么人提个问题都是有人用上万字来回答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大都是隔上一段时间,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了,就在诸多问题中寻觅一番,找那适合自己发挥的,开始搜集材料,编撰答案。实在现有的问题中没有可心的,就弄个小号,或者授意相熟的网友,故意提上一个问题。花上几天时间,最后写出来的答案,都是历数该项事物的历史沿革,娓娓道来,令人大长见识。诚然,搜集这些材料,并不是简单地百度一下,否则他们也就太没含金量了。就算是耍猴的,还得会几手猴鞭呢!那可是传男不传女的绝技。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网络历史小说作者,如果想要自己写出来的穿越小说不会看起来像是小白文的话,所必备的功夫。所不同的是,三流知识分子并不用费劲把材料变成故事,只要用平易的语言叙述出来就足够令他们看起来宛然一代学宗了。

二、知乎上运用的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知乎上的问答要遵守的标准,那就是:客观。

如果用五个字来概括,则是:他们的客观。

是的。客观不客观,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只有那些“什么都知道”的人,绝对客观的人,才有权力裁定什么是客观。

例如,在知乎通行无阻的一条准则:凡是不问“是不是”,直接问“为什么”的问题,都是耍流氓。

假设70%的人认为猪肉比鸡肉好吃。但是,人们总是想要更好吃的东西,所以你就想,如果能够知道猪肉比鸡肉好吃的原因,我们不就能让猪肉乃至许多其他食物变得更美味了吗?你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猪肉比鸡肉好吃?

然而在20%的人内部认为,鸡肉比猪肉好吃,因为如果认为猪肉好吃会得罪一些人,那样会令他们显得不客观。所以为了客观,他们认为鸡肉比猪肉好吃。

于是先是有人回答:“所有不问‘是不是’,直接问‘为什么’的问题,都是耍流氓。”

在知乎有一件很恶心的事,那就是你的问题你不能自己做主,别人可以任意修改你的问题。这也正是20%的人马上就要做的:修改你的问题。你的提问就变成了“鸡肉和猪肉哪个好吃?为什么?”

接下来就有蜂拥而至的答案称,鸡肉比猪肉好吃。并举出各种理由。答题者们互相点赞,偶有不识时务的人回答说猪肉好吃,也没人响应,落得个被折叠的下场。

最后,你都不认识你提的问题了。知乎上20%的人,就是用这种方式贯彻着他们的“客观”,让一个个和他们观点不同的、“不客观”的人,要么被他们改造,屈从于他们的价值观,要么直接。

三、知乎这样做有什么后果?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对应试教育的谴责逐渐兴起。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们被迫地接受着教师灌输给他们的三观,犹如工厂流水线加工出来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标准化产品。大家说,这样下去,会压抑人性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不利。经过多年推行素质教育,虽然如今的教育体制实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但也比当年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步。启发自由思维,提倡创造性思想,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而知乎恰恰充当了逆历史潮流的角色。通过在内部建立一套自己的所谓“客观”的价值体系,只提倡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一味打压偏离他们价值观的,把知乎建设为一言堂。

说到“知乎”二字,很多人都会想到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不确定这是不是“知乎”的由来,但它明显是在贯彻这样一种思想。这个出发点原本是极好的。

但是在20%的“全知者”手中,这反而变成了压迫70%“无知者”的工具。你们知不知道,你们说了不算,我们说了才算。你以为你知道?我修改你的问题,再紧随以机智的回答,你就不知道了。如果你知道的和我们知道的相同,那么恭喜你,你确实知道;如果你知道的和我们知道的不同,那么:

你什么都不知道,琼恩·雪诺。

就算你试图证明自己是知道的,他们也会持这样的论调:你什么都不知道,而且还不虚心。

就这样,知乎上的人们沉浸在自我构造的“知道”的极乐梦境中,俨然掌握了世间真理。

我要说,这种做法,比起应试教育来,为害愈烈。

应试教育仅仅是叫你怎么答试卷上的题。实际上,一方面课本上的知识大部分虽然趋于保守,也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基础上的。另一方面真的去相信课本上的一切的人也实在不多。

知乎则是叫你怎么用他们的“客观”来看世间的事物。如果你最终接受了他们的“客观”,那么你看世界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你在工作中被人穿小鞋了。你对自己说:看问题要客观。新来的人本来就要被使唤干这干那。你不听话,难道你有什么特殊的?你有经天纬地之才?所以你还是乖乖的吧。

你的老婆跟人跑了。你对自己说:既然爱她,就要尝试接受她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束缚她。再说,如果因为这事闹将起来,在女性群体看来,我多不客观啊!这我可不能干。(知乎上还真的有这样的问题:女朋友想跟不同的人,我该怎么办?得票最多的一个答案大意是说,既然你不是直接跟她分手而是提问,说明你没死心,那么不妨考虑一下可行性。)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知乎打着促进知识交流的幌子,行的是阻碍自由思想之实。他们甚至连提问都设置好了重重的规矩:为了提一个符合知乎规范的问题,你不得不把去读他们所推崇的一篇专业论述,按照他们规定的格式和逻辑来提问。这种限制,本质上和八股文没有区别,其目的就是使你的思维方式按照他们的规定来进行。如果你拒绝这样做,那抱歉了,你的问题不是一个好问题,我们拒绝回答。稍有质疑,还会被扣上“反智主义”的帽子。要我说,像知乎这种阻碍思想进步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反智主义。

我的观点非常主观,一点也不客观。但是,像知乎那样的客观,我宁可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