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谣言_小米造车 辟谣
1.小米汽车售价已出,整体看下来售价算贵吗?
2.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小米要破产了!
3.敞篷后驱纯电跑车售84999元?首款国产MINI曝光
4.小米造车,可能是新机遇
5.超级播报:小米/百度造车又起风波?
小米汽车售价已出,整体看下来售价算贵吗?
作为一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小米所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足够让人惊艳。在硬件研发和电子产品的制作方面,小米也本着质量为上的原则,对于细节更是做到了精益求精。而近期小米宣布,将会和奔腾合作推出第一辆小米汽车,这无疑让米粉们非常的激动。那么对于这样一款价格可能不会太便宜的汽车,米粉会不会选择购买呢?
首先,这款汽车的性价比可能比起小米的其他产品来说并不算特别高。小米有品曾经和奔腾一起合作推出了一汽奔腾T77的米粉定制版,这款汽车的起步售价为12.48万元。而T77原车起步价则只有8.98万元,溢价高达2.5万元。整辆车最大的亮点是加入了3D全息影像系统,同时还可以支持语音交互和视觉互动功能。可以说这套系统的加入,使整辆车的科技感提升了不少。
其次,这款汽车的车身长度为4525mm,轴距为2700mm,作为一款紧凑型SUV,车子内部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舒适性也很高。而且从外观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汽车前脸采用的是六边形的满天星状进气格珊,再加上两侧的犀利大灯组设计,使整个汽车看起来非常大气。从侧面来看,车身采用单腰线设计,富有层次感。在一些细节方面的设计更是相当新潮,符合年轻人审美。
最后,从内饰方面来看,这款汽车采用的是环抱式的设计,并且搭载了全液晶仪表盘和悬浮式的大尺寸中控屏,可以说科技感非常的强了。动力方面搭载的是一台1.2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05kW。并且还匹配了6速手动或7速双离合变速箱。
综上来看,这款汽车最大的亮点也许就是3D全息影像系统以及语音交互和视觉互动功能了。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而且十几万的价格对于注重实用性的车主们来说可能并不是特别划算,但是对于很多狂热米粉来说,小米所推出的第一款汽车还是相当值得购买的。
个人觉得一辆车的好坏不能用品牌和国产进口去区分,其实国产车近几年也有做得很不错的,所以说还是由消费者说了算,只有使用了才知道真正的价值,如果真的不错的话,消费者愿意去为它买单,那他就是好产品,而且我也相信,中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希望能造出很好的产品
对于汽车,我有三不买:1.价格太贵的不买;2.油耗太高的不买;3.新车上市第一年不买。
奔腾T77这个车吧,销量一直不是很好;这个车应当说质量还可以,但是品牌影响力这类的软实力还是有些欠缺的。你说的这个众筹的T77我姑且认为他是新车新科技,买这种车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被当成小白鼠;老款车的优势是技术成熟稳定,反过来也就是新款最大的问题。
当然T77可以买,但是绝对不是一上市就买;第一个是这个车没有那么优秀,再就是新车上市优惠幅度不大。新车上市之后半年是一个不错的点,这个时候该有的优惠基本都有了;对比一下新车主口碑,之后才是我们考虑是否要选择这款车的时候。
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小米要破产了!
说小米要破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小米发烧模式不再具有优势,千元机市场竞争激烈。
2、线上宣传模式已经被广泛利用,小米网络营销优势丧失。
3、系统创新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也逐渐瓦解,比如最近的miui7,被嘲讽只是加了4套主题,而且还在miui论坛恶意删帖。
敞篷后驱纯电跑车售84999元?首款国产MINI曝光
小米后驱敞篷跑车售84999元?假的!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张小米旗下品牌汽车的,该车型名为青悦S1,并将Slogan定为“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售价84999元。也就是不到8万5千元的价格,就能拥有一台后驱、双门敞篷小跑车,相信年轻人甚至中年人看完之后都心动了。根据消息,青悦S1是由小米和比亚迪联合打造而来,平台由比亚迪提供技术支持,用户下单之后可以前往指定的比亚迪4S店提车。
看似这台新车即将到来,拥有一台敞篷后驱跑车再也不是梦,但先别急着下单,因为这车根本不存在,小米造车的消息也是假的。
针对这则网络谣言,小米相关高层人士通过微博进行了辟谣,明确说明小米没有造车计划。
虽然小米造车的消息已经流传多年,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小米造出的车也只有电动遥控车、电动卡丁车还有滑板车。由此也可以看出,小米确实是不想踏入汽车领域,新势力造车的风口已经过去,最佳入场时机早已错过,倘若小米真有造车计划,如今的新势力品牌榜单中,肯定少不了小米的存在。
官方辟谣之后,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会感到失望,那台84999元的后驱敞篷跑车根本不会出现,想要拥有一台敞篷跑车,年轻人还得继续努力。
国产MINI实车曝光
此前,宝马与长城成立了合资品牌——光束汽车,该品牌主要用于生产MINI纯电动车型。
源于网络,如侵删
近日,媒体曝光了一张光束汽车首款电动车型的谍照,从谍照可以清晰发现,新车整体轮廓与MINI?COOPER十分相似,预计这就是未来的国产版MINI?COOPER?SE,也就是纯电动版MINI。
虽然测试车的尾灯和外后视镜与MINI?COOPER?SE存在差异,但由于测试车许多细节都存在变数,所以不能作为最终量产版的参考,不排除变更的可能性。
续航里程方面,MINI?COOPER?SE的综合续航里程仅为177km,但国产之后的光束汽车有着提升续航能力的可能,毕竟长城旗下的欧拉黑猫入门版都拥有超过300km的续航,所以预计长城会使用其掌握的电动车技术来提升国产版MINI电动车的续航里程,让新车更具竞争力。
全新一代欧蓝德曝光
作为三菱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支撑,奋战SUV市场多年的欧蓝德终于传来换代消息。全新一代欧蓝德将与全新一代奇骏共享平台,同时还将搭载全新奇骏同款的2.5L自然吸气发动机,并提供PHEV车型可选,新车计划在2021年在海外市场上市。
外观方面,全新一代欧蓝德采用的是三菱最新的设计元素,像是现款劲炫和奕歌的结合,带有分体式大灯设计,相比起现款欧蓝德,全新一代车型要显得年轻和时尚许多。
侧面和尾部造型比较平直,延续了现款欧蓝德硬朗的外观风格,上方带有悬浮式车型设计元素,整体来看,全新欧蓝德的颜值有了明显提升,终于不再是老气沉沉的那台三菱。
内饰采用的是极简设计风格,中控台非常平直且简约,加入了全液晶仪表盘、悬浮式屏幕以及触控式空调面板等配置,同时还带有电子档杆,内饰质感也有明显提升。
动力方面,来自日产的2.5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182Ps,峰值扭矩237N·m,匹配CVT变速箱,继续提供两驱和四驱车型可选,而全新推出的PHEV动力系统参数暂时未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小米造车,可能是新机遇
大家好,欢迎来到黑马公社
就在昨天下午四点,黑马听到了一条极其爆炸的新闻: 小米确定造车,由雷军负责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
受此消息影响,小米股价快速拉升涨 超11% 。大家看到那一条直线上升的线了吗?看得出来,外界对小米造车的态度还是蛮认可的。
那么,小米真的要造车了吗?
随着外界对其的不断质疑,在十几分钟后,小米官方给出了一条回答: 等等看看,暂时没有。
这模棱两可的回答,让外界产生了无限遐想。
来来来,黑马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现在没打算造车,以后说不定会造车。 总之,小米既没有承认自己造车,也没有否认会造车。
对于小米是否会造车这个问题,有相关媒体联系了多位接近小米和雷军的人士,对方均表示未听到小米要造车的消息,其主要原因便是 华为芯片断供 导致产能不足,致使小米在手机市场有大把机会。
同时,小米并不像百度那样在自动驾驶等领域有核心竞争力。
这样看来,小米是不会造车了? 非也非也。
因为还有媒体通过采访一位接近雷军的消息人士表示,目前的手机行业发展已经 趋近天花板 ,相比之下, 智能 汽车 市场反而正处于爆发前期。
所以,造车反而是一个新机遇。
看到了吗?都是接近雷军的消息人士称, 一个说造车,一个说不造车。
不过对于黑马而言,黑马更加倾向于小米会造车这种言论。
那么,如果小米要造车,小米会选择怎么造车呢?
早在去年末,外界就有传言称小米将要和比亚迪联手打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青悦S1,售价84999元,最高时速可达210公里。
虽然被传得有鼻子有眼,但是随后也被小米和比亚迪 联合辟谣 了。
然而这一次,外界传言的小米造车仍旧是小米将要联合比亚迪共同造车。好家伙,这是让小米和比亚迪 “磕CP” 么?
众所周知, 汽车 是一种很讲究安全性的产品,厂商想要跨界造车通常会有 两种模式 :自己设计,然后找传统车企代工;自己和传统车企深度合作。
对于小米这类从未涉足过 汽车 领域的厂商来说,联合造车可能是门槛最低的选择。
(吉利与百度联合造车)
在众多 汽车 厂商中,百度找到了吉利、阿里找到了上汽、苹果找到了现代起亚(未确定),这个时候,小米在众多车企中选择比亚迪的可能性也就很高了,毕竟比亚迪也是给小米代工了很多手机。
所以你看, 有时候一些传出的“谣言”也是很讲究逻辑性的。
所谓无风不起浪。那么,小米为什么会造车呢?正如雷军所说的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在过去十年,这个风口是互联网,是互联网的载体智能手机。
然而十年过去,智能手机的风口逐渐过去,相反,它们的一些缺陷却一直存在,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手机续航、芯片工艺)。
相比之下,智能 汽车 市场却刚刚开始发展。
根据中国 汽车 工业协会联合天津大学中国 汽车 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信息显示,在2025年,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售量达到 汽车 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整体超过500万辆。
这是什么,机会啊!对于相关车企而言,无论是从政策还是资本层面上都能看出, 新能源 汽车 是大势所趋。
在这里,黑马有两个理由认为小米接下来一定会造车。
第一个理由:智能手机市场如今缺乏创新。
不管大家认不认同,反正如今的智能手机差异化越来越小,同时创新也越来越少。
无论是哪个手机品牌,近几年基本上都是在优化手机已有的功能:更好的拍照、更好的屏幕、更好的外观、更快的充电等。
总而言之,大家的硬件创新基本都是一些 “不痛不痒” 的功能(让现有体验更好而非解决存在的痛点)。
对于小米来说,虽然目前冲击高端失败,但是好在站在了4000元价位,接下来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小米迟早会站上高端,因为小米最大的对手——华为“休息”了。
所以, 这时候的小米完全可以适当地步入新赛道以此寻求新机遇。
第二个理由:新能源 汽车 成本降低了。
不知道大家体验过特斯拉的降价没有,随着国产化零部件越来越多,特斯拉的价格是屡创新低,惹得一众车主怒骂特斯拉“割韭菜”。
而特斯拉的降价,就是因为造车的成本在不断地降低(电池和其他零部件成本都在降低)。
对于特斯拉这种“ 汽车 界的小米”来说,硬件只要不亏钱就行,因为特斯拉完全可以靠自动驾驶的软件赚更多的钱,当然还有卖碳排放指标。
总的来说,黑马还是比较倾向于 小米会造车的这种说法。
在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饱和缺乏创新的局面下,小米选择造车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这一次,智能 汽车 将是未来十年的风口。
不过关于小米造车,黑马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在手机界的那种售价亲民还是和智能 汽车 深度融合的MIUI系统呢?
总之,黑马是非常期待小米造车的。毕竟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可能就是它了。
小米造车,你看好吗?
超级播报:小米/百度造车又起风波?
[汽车之家?新能源]?超级播报,每周都有料,这一周新能源车圈的大事件不少,但有两个“谣传”格外引人注意,一则是“小米联合比亚迪造车”,另一则是“百度或将与汽车企业联手造车”,前者已被证实为谣言,后者则在官方“不予置评”中暗暗发酵。本期超级播报我们就来聊一聊互联网大佬们“下海”造车的新闻为何这么频繁,它们进军造车界,又寓意何为?
不过很快,小米集团公关部副总经理王化在社交平台针对该事件进行辟谣,称小米没有造车计划,并且呼吁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小米集团公关总经理徐洁云更是在社交平台上夯实了小米不会造车,并表示:“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上述几家车企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对这个消息发布任何看法,而百度的回应是,“对市场传闻不作评论”。反而是威马汽车董事长兼CEO沈晖点赞了关于百度或与威马联手造车的相关报道,为百度造车这个传闻添了一把火。 实际上见过大世面的网友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这几年互联网大佬们进军造车界的传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外有汽车专利被曝无数次,但迟迟未有实质产品推出的苹果、谷歌,内有阿里巴巴与车企合资成立新品牌。互联网巨头们纷纷进军造车届,寓意何为?一、跨界造车年年有,它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从乐视网、董明珠开始,跨界造车年年都有,为什么小米、百度会不一样?我们先从的海报上说,“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和8万多的售价这两点精准地契合了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年轻人花不多的钱就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车。 互联网企业的入局无疑能够给汽车界带来不一样的理念,但更重的是在汽车行业越来越重视通信电子架构和智能驾驶的当下,它们最重要的是能够给汽车智能化插上“翅膀”。而对于这些智能手机厂商、移动互联网内容运营商来说,智能汽车是继电视端、PC端、移动端之后,又一个智能终端的风口。二、我们不造车只提供解决方案
和小米一样,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这些所谓的互联网企业们,实际上早就渗透到汽车行业当中,不过它们又分为坚决不造车派和暧昧派两个路线。 华为虽然不造车,但它的“野心”并不小,准备在辅助驾驶软硬件、车机系统、电驱动系统、5G车联网、车路协同生态等领域都将提供解决方案,打算和车界的博世正面“刚”。华为的动作也够快,目前已经和比亚迪、奇瑞、Arcfox极狐、长安等公司建立和深度合作的关系,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 比起不少造车新势力,华为的技术储备和实力并不弱,为啥不造车?答案只有一个没有必要。目前华为已经在车载芯片、通信架构和软件算法上有所积累。未来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既已抓住了软件这个命门,造车与否真的不是那么太重要了,而且造车的门槛并不低,回报率也不高,前车之鉴够多,因此华为选择不涉及造车部分也非常合理。 在造车这个事上,相比互联网BAT其他两位,阿里巴巴算是前向迈进了一步,在布局斑马智行、达摩院、高德、千寻位置之后,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汽车品牌。 看来百度的眼光不会只停留深度合作上?还是想通过自己“造车”,获得更深度的绑定,数据收集更完整、准确,软件架构上也能更好地和整车配合。况且从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几年将是格局重塑的关键阶段,正是互联网企业借着汽车电气化、智能化新的风口,实现二次腾飞的好时机。超级播报点评:
互联网企业造车早已不是新鲜话题,这些巨头们也在多次造车与不造车之间反复横跳,实际上无论它们是否真的“下海”造车已经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重点是它们已经盯上了汽车软件这块蛋糕,当全面智能化时代来临,汽车制造公司是否会沦为它们的代工厂?汽车公司和科技公司之间的界限是否还那么清晰,还真的不好说。(文、图/汽车之家?姜田双)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