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UAWEI问界首次出现,华为要亲自下场了?可能性并不大

2.“爸爸”都是华为,却还分嫡出庶出?差别大到“家门”都不让进?

3.从AITO问界到华为问界,张兴海和它的赛力斯该何去何从?

4.车叔观察当华为光环褪去,究竟那些车企是傀儡?

5.造车,华为的「原罪」?

HUAWEI问界首次出现,华为要亲自下场了?可能性并不大

华为问界代工厂家_华为问界代工

华为究竟造不造车?这个话题在新能源汽车圈子里已经讨论了好几年的时间,至今也未有定论。华为的确有很多亲自下场造车的理由,也有很多困难导致暂时造不了车。前不久,华为汽车业务负责人余承东在接受媒体访时再次重申了“华为不造车”的态度,但在近日,这种说法似乎被华为自己打破了。

3月8日,AITO汽车、华为在微博上发布与问界汽车有关的内容时,均使用了“HUAWEI 问界”这样的词汇,此外在一些官方海报和中,也出现了“HUAWEI问界”的字样,虽然华为的LOGO并没有上车,但把“华为”直接与问界联系起来还是第一次,那么华为的汽车业务真的发生重大转向了吗?

HUAWEI问界,意味着什么?

AITO问界是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打造的品牌,它本质上是华为智选模式下的产物,华为提供各种核心零部件以及销售渠道,生产、组装环节则由赛力斯负责,双方按照1:9的比例进行分成,属于一种深度合作。

其实这种合作距离华为亲自造车只有一步之遥,以华为的财力,完全可以像造车新势力那样推出自有品牌的车型。但到目前为止,华为仍然坚持合作模式,多次驳斥外界关于“赛力斯是华为代工厂”的说法,目的就是为了打消赛力斯在合作方面的疑虑。

正因如此,HUAWEI问界的出现,才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这意味着华为将彻底掌握双方合作中的主导权,赛力斯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慢慢向着代工厂的方向演化。在海报引起外界关注之后,赛力斯官方回应称,双方的深度合作关系及合作模式均没有发生变化,但合作模式没有发生变化,不代表合作内容没有变化。华为设计、挂华为LOGO、赛力斯代工,也是一种合作。

除此之外,华为公司一直以执行力强著称,在2011年之前,华为手机业务的发展模式还是运营商定制机,但次年余承东执掌华为手机业务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华为终端突然成为华为的三大业务支柱之一,几年之间帮助华为成长后年销售额接近9000亿人民币的巨头。所以华为就算亲自造汽车也并不令人意外,现在的问题是,华为为什么在短期内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问界销量崩盘,华为被迫出手?

HUAWEI问界的出现,让外界对华为造车这件事情充满了期待。与此同时,问界销量的不断下滑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问界正式交付是在2022年3月份,随后用10个月的时间累计销量就突破了7.5万辆,表现相当不错。然而2023年1月份问界销量突然暴跌至4475辆,2月份再度下滑至3505辆,基本上被边缘化。

要想弄清楚问界销量为什么下滑,首先要弄清楚,它是怎么起来的。在与华为合作之前,赛力斯在国内汽车市场上名不见经传,只能造一些低端车型,销量上也惨不忍睹。但在与华为合作之后,赛力斯得到了华为的核心零部件、智能座舱、销售渠道,还有最重要的品牌加成,直接一飞冲天。要知道,很多造车新势力都受困于品牌影响力不足,但问界却直接享有华为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号召力,这是它能够崛起的主要原因。

但这也是问界销量下滑的原因,消费者想看到的,是挂着华为经典LOGO的汽车,而不是空有华为之名。如果认真算起来,问界与华为的关系,连当年的荣耀手机都比不上。在新车上市之初,华为品牌+渠道,的确收割了不少用户,但现在已经一年时间了,华为品牌被严重透支,问界的汽车也就不再有吸引力了。

除此之外,华为在品控方面的严苛程度是出了名的,但品控这种东西,并不是赛力斯这样的小型厂商能够在短期内就大幅提升的。2022年在中保研的25%偏置碰撞测试中,问界M7表现相当差,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亲自出手,获取更多的话语权,也就顺理成章了。

华为造车,究竟难在哪里?

关于华为造车不造车的问题,外界一直都很疑惑:华为不缺资金、不缺技术也不缺执行力,同时还拥有在智能手机领域树立起的高端形象,为什么就是不造车,要搞合作模式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华为已经不是当年的华为了。

2022年,华为销售额达到了6369亿元,但在2020年华为的销售额达到了历史最高的8914亿元,由于受到重重制裁,华为短短两年时间里失去了2600多亿的收入。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2022年的总销售额也只有4200亿元,而且是汽车、代工等各个业务板块加在一起的数据。

也就是说,华为是在巅峰状态被突然狙击,在这种情况下,华为首先要自保,抑制自己的扩张冲动。本世纪初的寒冬中,华为也曾经被迫实行战略收缩,2001年以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安圣电气,2005年又以8.8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华为3com公司49%股份。而如果亲自下场造车,动辄需要数百亿元的投资,这对现在的华为来说风险太大。

除此之外,华为如果推出自有品牌业务,很有可能面临更多的制裁。电动汽车搭载大量的芯片和其他智能设备,在这些领域华为都是美国禁运的对象。如果贸然造车,华为很有可能在加大投资后再度被精准狙击,导致前功尽弃。连荣耀这种核心业务都能出售,说明现在华为的主要目标仍然是生存,而不是扩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华为只会在与赛力斯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直接下场造车的可能性并不大。粉丝们或许热情万丈,问界或许会遇到不少的麻烦,但华为自己最清楚自身的困难。

小结: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前段时间说过,在造车这个问题上,余承东只有“一票”,这似乎证明,华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太可能亲自造车。这或许是华为的遗憾,但在危局之下,任正非仍然畏惧不可抗力带来的“寒气”。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联号,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爸爸”都是华为,却还分嫡出庶出?差别大到“家门”都不让进?

前几天,问界M7上市,在发布会上,余承东就已经介绍了体验店展车和试驾车的到店时间。目前有部分商场设有问界M7的展车,编辑想了解一下实车情况,去了几家华为授权的体验店,但是但是却发现了一件令我感到意外的事。

(北京路新大新华为授权体验店)

经过走访广州包括北京路新大新华为授权体验店、正佳广场华为授权体验店、天河城华为授权体验店、粤海仰忠汇等著名商圈百货,发现同样都是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但是却不见极狐的展车。

(广州华为旗舰店内)

(广州正佳广场华为授权体验店)

据了解,除广州地区之外,北京地区目前也只有银泰中心的华为授权体验店有极狐阿尔法 S HI 版的展车。按理说,5月份上市的极狐阿尔法 S HI 版,在上市初期甚至上市前就应该有大批量的展车到店。

(北京银泰中心华为授权体验店内)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跟华为合作更深度的极狐没有全面驶入华为授权店呢?先来分析一下华为的合作模式。

第一种模式: 华为作为一级供应商,为合作车企提供标准化的零部件,例如驱动电机,电池管理系统等等。也就是说最基础版的合作下,华为只充当纯粹供应商,车企还是主导角色。

第二种模式: 华为Hi模式,华为提供鸿蒙OS智慧座舱以及部分设计自动驾驶等相关硬件与技术支持。并且需要华为后续“服务”,让车机以及其它功能通过OTA升级迭代,为用户提供更新更好的用车体验。

(华为商城截图)

第三种模式: 华为智选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华为会成为主导角色,包括外观内饰设计、整体体验以及整车研发等等。还有就是能进入华为智选名单,进驻华为相关的销售渠道,在展厅展示销售。

大家熟悉的问界M5就是选用华为智选合作模式,但它只配备了鸿蒙OS智慧座舱,而刚上市的问界M7才算得上是“华为 汽车 ”。

那极狐阿尔法S HI版搭载了鸿蒙OS智慧座舱,以及华为提供的一整套L2级别的智能驾驶方案。相比之下,问界M5只配备鸿蒙OS智慧座舱都能登堂入室,极狐却没有得到华为方面的重视?

北汽极狐的起源在2019年,由北汽新能源和麦格纳联手打造,合资公司名叫“麦格纳蓝谷”,从阿尔法S和阿尔法T车尾北汽麦格纳的尾标就能看出称极狐产品都出自于这个工厂。职责方面,中方北汽部分负责渠道建设以及生产组织,而麦格纳则负责品牌和车型平台。

首款产品极狐阿尔法T在2020年10月才推出,定位为中型SUV,当时补贴后24.19万元起售。然而并未凑效,销量不容乐观。随后与华为合作,联手推出中型轿车阿尔法S。

从销量数据来看,2021年极狐品牌年销量为4993辆,这份成绩对于同为新势力的品牌来说比较难看。给个参照,2021年12月小鹏P7的销量为7459辆。

然而这份不足5000辆的年销量成绩“含金量”还不高。其中,6月极狐与华夏出行签约,华夏出行将购1000辆作为出行市场用车。8月交付200辆阿尔法T给国网江苏公司。10月进驻一嗨租车。不但未能完成1.2万辆的年销量目标,还请了“外援”。不是看不起极狐,而是它的产品定价偏高,网友都会拿来比。

继冠名崔健《继续撒点野》音乐会后,极狐在5月份再度联手罗大佑,举办《童年返场》线上演唱会。

崔健和罗大佑都是华语乐坛的知名歌手,而极狐这两次线上演唱会的策划,除了能给自己品牌粉丝带来一定惊喜之外,也实现了影响力破圈,刷爆朋友圈。但刷爆归刷爆,回到现实,这两场演唱会并没有让极狐在销量上占到便宜。

不知道有多少网友看过《杜拉拉升职记》,问界就像是现实版的“杜拉拉”,没有大风大浪就已走上巅峰,站在“巨人”的肩上。

此前曾闹到沸沸扬扬的赛力斯5刚买俩月就停产了,可以算是华为带货翻车的案例之一,虽然入选了华为智选,但毕竟“华为味”没那么浓,带不动就干脆砍了。随后借华为之手,举办震惊互联网的发布会,推出全新品牌AITO问界,然后再顺手发布基于赛力斯5改的问界M5。

金康赛力斯这个在“硅谷”发布的品牌,就这样交到华为手上,用华为的和方案推进,小康只需要听话生产,就能活得华为带来的利润,全力配合华为就能提高知名度和销量。相比起北汽极狐不是由中方完全掌握话语权,已经表态all in的小康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所以问界M5已顺利进入大部分的华为授权体验店,至于由华为主导的问界M7也将在新车到店后接受消费者的检阅。

虽然华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正面回应“不会造车”,但它的版图却从一众造车新势力向传统 汽车 延伸。从目前市场产品来看,华为深度赋能的 汽车 品牌至少有北汽、赛力斯以及长安。

如果说华为想成为像麦格纳斯太尔(代工奔驰G级、宝马5系、捷豹E-PACE、捷豹I-PACE、宝马Z4和丰田Supra等)那样的代工厂,倒不如说华为想让越来越多的车企做它的代工厂。

从AITO问界到华为问界,张兴海和它的赛力斯该何去何从?

最近,坊间有关华为和赛力斯的关系问题,讨论的是不亦乐乎。虽然还是AITO汽车,但从原来的AITO问界到现在的华为问界,多少还是令一众“吃瓜群众”多了不少谈资。问题来了,华为和赛力斯曾经坚不可摧的关系,难不成真得出现嫌隙了呢?

有一说一,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毕竟,AITO汽车近期的一些操作,着实有些让人看不懂,也看不透。

3月8日,华为与赛力斯联手打造的AITO汽车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妇女节宣传海报”,令人惊诧的是,没有使用AITO问界”,而是用了全新的“HUAWEI问界”这一新说法。紧接着,华为终端官方微博账号也转发了这条微博,并配文表示:“想去的地方,HUAWEI问界汽车,始终陪伴你!”

自此,HUAWEI问界走向前台!

看到这里,明眼人都明白,或许华为要“亮剑”了。如果说原来还扭扭捏捏,一直照顾赛力斯的情绪,这一次,华为似乎更加直接和果断。

事实上,对于很多AITO车主来讲,选择AITO大多也是冲着华为去的。说白了,一切商业行为不过是利益使然,而挂华为标,一定比那个令人看不懂的AITO或者没什么名气的赛力斯更好。只是,这时候的张兴海和他的赛力斯又会作何感想呢?

原本双方一起“生的孩子”,现在却发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却已经越来越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笔者以为,此时张兴海的心情一定好不了。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华为和赛力斯的答复依然很官方。

赛力斯方面称:公司与华为长期深度跨界合作关系及合作模式均没有发生变化。双方进一步深化联合业务合作,未来将推出更多受用户欢迎的、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至于华为,是这么说的:HUAWEI问界是华为生态汽车品牌,是华为开创的全新商业模式。华为提供......,并通过产品定义、用户体验、质量管控、渠道零售以及品牌营销帮助车企卖好车,在帮助车企实现商业成功的同时带动华为智能汽车零部件的规模化销售。

看完双方的回应,笔者觉得,两者的关系可以这么理解。赛力斯把华为当做“结婚对象”来处,而华为却只是把赛力斯当成众多好朋友中的一个。只不过是,在某些时候,跟赛力斯走的更近一些罢了!

通俗一点讲,对于赛力斯来说,华为就是它的一切,是唯一;可对于华为来讲,赛力斯却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哪一天,赛力斯的占有欲太强,或者变得不那么友好,那人家华为不介意终止和你的蜜月期。毕竟,后面还有那么多排队等着入伙呢!

说白了,人家华为是在交纯友谊的朋友,而你赛力斯却总想着跟人家结婚生子,共赴明天。就这,两者的关系能长久才怪呢!

这么说,或许有朋友不理解,明明两者处的挺好,为何画风突变呢?在笔者来看,一方面是利益使然,另一方面还是赛力斯太能作。

先说第一点,凡是合作,要么为名,要么为利。对于华为来说,肯定是后者,因为人家早已名震全球。可问题是,不管是去年AITO问界M7碰撞A柱变形,还是今年的销量,华为在AITO上,似乎名利皆失。

销量数据上,虽然去年的成绩尚可,可来到2023年,却有些不理想。今年1月,AITO问界交付量仅有4475辆;2月,AITO问界交付量低至3505辆。连续两月销量环比下滑,对于华为来讲,一定是难以接受的。而照这个态势下去,2023年想破十万大关,实在难比登天。相应的,销量上不去,单车成本就降不下来,想要赚钱也就难上加难。

不只是销量的问题,有关赛力斯亏损的问题同样让人费解。

据了解,2022年,赛力斯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35亿元至39.5亿元,亏损同比扩大91.90%至116.57%;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38.5亿元至4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37.83%至53.94%。盘点赛力斯和华为的三年合作造车,亏损超过70亿元。由此,赛力斯甚至被认为,卖的越多,亏损越大。

对于华为和赛力斯两兄弟来说,虽然赛力斯亏损较大,但人家华为一定是赚钱的。所以,另一个问题也就来了,想必一定会有人质疑,是不是因为华为的参与,拿走了太多利润,导致“代工”的赛力斯独自承担了亏损。

那么,是这样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严谨一点,华为赚不赚钱,咱不知道。但是,赛力斯的亏损,跟人家华为没有半毛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华为的赋能,赛力斯能否走到今天这步都不好说。

不信?大家可以翻翻之前小康的股票价格,再对比一下现在的价格就知道了!

那么,赛力斯亏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赛力斯方面认为,是去年的芯片、动力电池等原材料上涨造成了成本上升,加之疫情影响生产、营销,使得产销量未达预期。不过,赛力斯还是有意无意的提到了一点,前期固定资产投入较大,折旧及摊销费用较高。

中肯的说,这才是赛力斯亏损的真正原因。

盘点这几年赛力斯的发展,真得是快得惊人。仅仅在2017年,赛力斯在建工程15.33亿元,同比大增126.8%;到了2018年,其智能电动汽车研发投入近9亿,同比大增200%。

据统计,2017~2021年,赛力斯前身小康股份就曾向金康新能源两江智慧工厂累计投资了21.05亿元,向高性能汽车动力电池项目累计投资了3.67亿元。如今,两江智慧工厂已经落地,其又为在建的凤凰智慧工厂累计投资了近13.48亿元。

不过,有一点也必须强调。根据披露的财报,赛力斯2022年的销售费用超过30.83亿元,同比增长3倍有余;而研发投入则不足销售费用的三分之一。

聊到这里,笔者倒觉得,华为跟赛力斯合作,真心有点委屈。对此,不知道张兴海老板是否也有同感呢?

写于最后:

笔者相信,华为对于和赛力斯的合作是用心的。否则,也不会放着那么多大牌车企不合作,非要跟名不见经传且是面包车出身的赛力斯合作了。只不过,随着故事的展开,华为发现,赛力斯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般完美,很多有关智能汽车的梦想如果只是放着赛力斯身上,怕终将难以实现。所以,才有了华为生态汽车品牌。

从可以看到,AITO汽车的名字还在,但是下面的广告标语已经换成了HUAWEI问界。至于什么时候,头部的AITO汽车,也换成华为汽车,不妨拭目以待吧!

最后,笔者冒昧问一下张兴海董事长,如果哪一天离开了华为,您有信心带领赛力斯继续勇往直前吗?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界江湖,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车叔观察当华为光环褪去,究竟那些车企是傀儡?

2023年3月24日,华为在春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备受关注的华为P60系列手机。其中,消费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华为P60 Pro了,但当所有人看到价格后,却顿时陷入了沉思,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简单,因为华为P60 Pro的价格让人实在爱不起来!

8+256GB版本6988元的价格,存储空间小,没5G,这是让大家用爱发电吗?其实华为产品价格高,不光是普通消费者,汽车行业也都感同身受。

近日,广汽埃安和华为合作项目变动一事引发了广泛关注。2023年3月27日,广汽集团公告称,广汽埃安AH8项目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本次变更后华为将继续以供应商身份参与公司自主品牌车型的开发及合作。此外,项目总投资由9.25亿元调整为12.33亿元,资金来源为自筹解决。这意味着AH8项目的合作模式由Huawei Inside模式“降级”成为零部件供应商模式。

李成儒曾在《演员的诞生》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把剧组弄翻了,谁会轻易换演员啊?”,换到广汽埃安和华为这件事上来讲就是,不把脸皮撕破了,谁轻易换合作伙伴啊?

事实上,在官宣合作近两年的时间内,双方甚少披露合作进展,保密性一直做得很好。但此次中止合作的原因却令人大跌眼镜,网传竟然是,华为要价太高!

其实早在2022年8月,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就在公开场合吐槽华为,他当时表示,“华为是一个比较大牌的供应商,可能它的产品比较好,但实事求是地说,它的价格是不受控的。如果我们想跟华为合作,你会发现,你的议价能力是基本上没有的”。后面,他还强调,广汽埃安要练好自己的内功,做好电池、电控、电驱等技术,要掌握电动车的核心技术。

由此可见,华为在与车企合作的风格中,一向处于强势方,一心要成为合作关系中的主导者,这显然是广汽埃安无法接受的!

那么华为在合作中到底有多强势呢?我们不妨来看看赛力斯和AITO问界汽车。请记住下面这三个时间线。

2023年4月2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针对外界对于华为与赛力斯“以合作之名行造车之实”的质疑,赛力斯集团CTO、赛力斯汽车(轮值)总裁许林回应称,“我们和华为的合作,双方的品牌叫AITO问界,我们的合作模式是真正由赛力斯主导、华为高度赋能进行的联合设计、联合开发以及联合质量控制和联合营销,跟华为造车是两回事,确实华为没有造车,是在和我们做联合开发”。

与此同时,2023年3月31日,华为总裁任正非签发《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强调“华为不造车”,同时不允许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出现“华为”或“HUAWEI”标识。

2023年3月8日,华为生态汽车品牌正式焕新为HUAWEI问界,AITO汽车在微博、微信等官方平台开始使用全新宣传语“HUAWEI问界”。随后,华为线下门店内展示的AITO汽车也用了“HUAWEI问界”标识。

我们不妨把这三个时间线倒过来简单捋一下。

3月8日,为了进一步彰显自己的品牌价值,华为生态汽车品牌正式焕新为HUAWEI问界,而这一举动,也从侧面坐实了华为造车的传闻。

3月31日,华为总裁任正非觉得余承东带领下的华为,在造车领域逐渐跑偏,便正式公开强调华为不造车的原则。

4月2日,赛力斯集团CTO、赛力斯汽车(轮值)总裁许林在得知华为的立场后,不得已才在公开场合称与华为的合作模式是赛力斯主导。

这样一看,是不是逻辑就非常清晰了?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到底是谁在主导其实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如果不强调的话,大家可能也不会太在意,而许林这么一做,则颇有些欲盖弥彰的意思了!

再回到谁主导的问题上,无论是已经停产的赛力斯5,还是之后推出的AITO问界M5、AITO问界M7,全都清一色打上了华为的标签。此外,无论发布会还是发言人,也都是华为的主场和华为(余承东)的人,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所以在车叔看来,许林的发言充分彰显了华为在合作端的强势风格。

看到这里,车叔不禁在想,如果赛力斯离开了华为,它还能剩下些什么?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不妨来一起看看,新能源时代,当(没)潮(有)水(核)退(心)去(技)后(术),到(退)底(出)谁(中)在(国)裸(市)泳(场)。

与传统汽车不同,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更依靠供应链,简单的整合是造车新势力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只要车企具备造车资质,就能够“拼”出一台新能源车。比如,动力电池由宁德时代供应、永磁电机由弗迪动力提供、底盘系统由本特勒汽车设计,再造一个车壳和内饰,粉饰一些华而不实的配置,一辆“伪豪车”就此诞生。纵观国内汽车市场,这些车型的售价都非常高,动辄四五十万的定价让一众传统车企汗颜。

要知道这些造车新势力成立时间还不足10年,对于一个汽车品牌来说,没有二三十年潜心沉淀,是很难积累出技术和工业基础的。但新能源车却与传统燃油车不同,就算没有技术也能打造出来,因为它们可以通过购零部件、找代工生产加工完成,而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比如小鹏的代工厂是海马、蔚来的代工厂是江淮、理想的代工厂是力帆。

另外,这些造车新势力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电机、电控、电池等部件都是通过购买方式获取,简单来说,它们就是一个组装产品。当然,这些造车新势力也不需要任何技术,只要有钱就可以完成生产并上市。由此可见,新能源行业门槛非常低,所以,这些造车新势力或许是昙花一现,在激烈的竞争中,随时都有退出市场的可能。

如果在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中做一个选择,车叔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传统车企,因为它们有出色的工业基础和用户群体。传统车企在品质把控、生产组织、成本控制等方面都积累有大量经验,这些都是造车所需要的基础前提。所以,想要自己的汽车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汽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有工业基础、核心技术、造车经验以及用户群体,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么一众汽车品牌可能随时消失!这并不是开玩笑,就是事实。

而销量统计就能够说明问题,为何有的造车新势力销量忽高忽低,为何有的造车新势力一直在挣扎,为何有的造车新势力销量很大却连年亏损?如果没有不断注入的资金,它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车叔总结

观华为和赛力斯,知造车新势力的发展之路。还是那句话,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最终会沦落为供应商的傀儡,为自己打上组装车的烙印。大家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也一定要谨慎,毕竟现在的新能源车,尤其是造车新势力的售价并不便宜。所以在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一定不要盲目,应该结合汽车自身的实力和品质,体验固然重要,但售后服务和保障才是核心!大家觉得还有哪些车企在裸泳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点评,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造车,华为的「原罪」?

4 月 1 日晚,位于北京合生汇的华为直营店里,问界 M5 展车前原本贴着「HUAWEI 问界」的标签被撕了下来,距离任正非发布「五年内不造车」的言论仅过了 24 小时。

这个标签被贴上去不到一个月,3 月初「AITO 问界」刚刚更名为「HUAWEI 问界」,如今就收到了「连夜拆除」的命令。

也是在同一天,被「不造车」声明推上风口浪尖的余承东出席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网上那些猜测没有被证实,余承东又一次强调了「现在去掉华为 Logo 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其实华为一直坚持不造车,要帮助车企造好车」。

「一直坚持不造车」,似乎从华为涉足汽车业务以来上上下下反复强调的话题,似乎造车一直是外界「一厢情愿」的推测。那到底是谁想造车?造车是不是华为的「原罪」?

被架在火上烤的华为,做错了什么?

「我们当时想把问界叫做华为问界,成为我们一个生态品牌。」「有些领导有不同的意见,所以就出了个文件,把『HUAWEI』取消掉,其实本质没有改变。」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的,余承东这样回应这段时间问界改名的风波。有人说余大嘴是把华为的「内讧」摆到了台面上,其实从华为一开始进入汽车圈,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模式」的说法,尽管没有得到过证实,不过华为多线并行打入汽车行业的策略一直存在。

2021 年,就在华为正式宣布与赛力斯联手推出智选车 5 的那个上海展上, 笔者受邀参加了两场华为的发布会,一场是面向消费者的赛力斯 5 亮相发布会,一场是面向 B 端的华为智能车 BU 发布会。

(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分别举办的两场发布会)

不同的举办方,不同的风格和定位,代表华为进入汽车圈的不同路线:

一是零部件供应商模式,提供标准化的零部件;

二是 HUAWEIi Inside 模式,提供智能汽车的全栈解决方案,面向 B 端车企,衍生出来的车型是北汽极狐阿尔法 S HI 版和阿维塔 11 HI 版;

三是华为智选车模式,提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支持,深入的参与到产品的全过程中,直接面向 C 端消费者,衍生出来的车型就是后来的问界系列。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此复杂业务模式是不太容易分清的。尽管华为 n 次强调不造车,但在消费者眼中这些车型统统被冠上了一个名字「华为的汽车」,橙色购物软件里最畅销的尾标一时间成了「HUAWEI」。

不只是消费者,行业内也同样「懵」:2B2C 双吃的玩家,除了华为这么干,剩下的也就是百度了,但似乎也跟华为一样受到外界的猜忌:HI 模式和智选车模式有什么区别?2B 和 2C 业务会不会互相抢客户?华为入局汽车行业,到底是要抢智能化增量市场?还是要抢车企的饭碗?……

一系列猜疑、偏见、新合作模式尝试的结果是,HI 模式这一边,2023 年初原本 HI 模式的负责人、曾任车 BU 总裁的王军被停职,原本的合作伙伴广汽终止了 HI 模式的合作;智选车模式这一边,在经历了开年的促销优惠、问界改名「HUAWEI 问界」等操作后,问界车型销量回落进入瓶颈。

如果不立即打消外界对华为「造车」的猜想,如今烤着华为的这团火眼看就要烧到眉毛上来。

不造车,那么难理解么?

19 年,华为话机事业部首次研发出国内最早的数字电话机。但由于产品属于外包,质量不能把控,频频出现故障,投诉、返修,让华为的口碑备受拖累。

当时的任正非拍案而起:「华为以后再也不做手机了,谁提做手机,谁就下岗!」

有没有觉得这段历史有点熟悉?当然,十几年后的 2011 年,华为最终还是选择做了终端手机业务。不过 2011 年华为的技术积累、市场对于手机的需求,甚至手机这个产品的定义都早已翻天覆地。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如今喊着让华为自己造车的声音应该没有这么多。「既然能造手机,为什么不能造车呢?」恭喜你,雷军也是这么想的。

当年的手机圈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手机终端业,得芯者得天下」。以芯片为代表的核心技术、运营商和产品定义能力,是造手机的命门;至于生产制造,苹果与富士康的代工模式丝毫不会影响 iPhone 的产品质量。

但是到了产业链复杂几十倍上百倍的造车上,就没那么容易了。最简单的例子,早起以代工模式起价的几家新势力,初具规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自研团队和自建生产线,我核心技术和整车生产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华为如果下场造车,第一步要补齐的就是在传统企业领域的空白经验。据透露华为每年在智能汽车业务上的投入超过 100 亿;如果要自己下场造车,这个投入要翻不只一倍。

至于收入,刚刚过去的 2022 年,华为智能车 BU 营收 21 亿,这建立在 AITO 问界这个系列亮相第一年就卖出了 7 万多辆的成绩上。如果推出华为自己的汽车,销量会比问界高出多少?定位在哪个区间?会不会经历产能危机?如果遇到类似手机芯片卡脖子的零部件制裁该怎么办?

从 2020 年手机业务遭遇制裁开始,华为转投智能汽车业务是为了给自己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是挖下一个更大的坑。在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之前,不造车,不是很容易理解么?

华为到底要做什么?

从华为入局汽车行业开始,就有人将华为必做智能化时代的博世、大陆,就连余承东自己都这样说,「原本的想法是在汽车领域成为博世、大陆这样的供应商,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好像不太成立了。智能化增量很难像标准化增量那样大规模去卖,需要跟车厂深度的卷入,不断的 OTA 不断的迭代。」

不过从一开始,华为就不是奔着单纯做智能化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的路线去的。

华为在智能汽车上的投入,既有大家比较熟知的自动驾驶、鸿蒙座舱,也有电机电驱、热管理、计算平台,甚至激光雷达、AR-HUD 这样的零部件。如果我们将每个业务的市场前景分别算一笔账,这大概一个千亿规模的巨大市场;似乎每一个增量市场的细分领域,也都能找到颇具产品竞争力、日子过得也不错的竞争对手。

举个例子,2022 年前三季度,亿咖通的营业额是 20 亿人民币;地平线在 2020 年芯片出货量只有 16 万片时,营业额是 2 亿~2.3 亿人民币,2022 年低地平线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了 200 万片;手握自动驾驶+鸿蒙座舱+计算平台+传感器等等的华为智能车 BU,2022 年营收 22 亿人民币……

它们都是智能化增量市场的新玩家,都需要与车企通过深入参与共同研发合作。不同的是,亿咖通和地平线瞄准了智能座舱或是智能驾驶的某个细分领域,而华为想做的是推出打包式的整体智能化解决方案。21 亿不是智能化增量市场的天花板,是目前这种整体解决方案的「瓶颈」。

消费者能接受这种模式么?以目前 HI 模式主打的高阶智能驾驶来看,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驾体验支付价格不菲的溢价?过去一年里,每一款主打智驾功能的新车市场遇冷都在告诉我们,愿意为智能驾驶支付溢价的消费者,远比行业预期的要少。

汽车行业能接受这种合作方式么?华为自己很清楚,「(李斌、何小鹏)他们都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国外巨头们,因为华为被制裁,不会选我们;传统的车企,如果怕失去灵魂也不会选我们。」

任正非的「五年不造车」试图给车企们吃下一颗定心丸,但目前来看这颗「定心丸」似乎还不够。当智选车模式下,华为参与到了车辆的开发、决策、生产管理等一系列环节时,这本身就不是一家「供应商」身处的位置。

华为带着一颗改变汽车制造模式的野心,但是汽车行业好像不太答应。如果把整体解决方案分别拆开,退回供应商应有的位置,华为似乎也并不「甘心」。

最后

多年前就有华为内部人士表示,任正非几乎不会干预具体业务,只有涉及主要战略的时候才会站出来,「不造车」就是华为坚定的战略。

至于战术怎么打?至少像以前那样,将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照搬到汽车上,这个打法是行不通了。就算是华为,依然要去遵守汽车行业的玩法。

这种感受在这个春天尤其明显,那些我们以为能一夜之间巅峰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似乎并没有来的那么快,新势力、新造车似乎没我们想象中过得那么好,一些传统车企似乎也没我们想象中过得那么坏。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GeekCar极客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