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UAWEI问界首次出现,华为要亲自下场了?可能性并不大

2.官宣!质量最好的十大新能源汽车

3.冲击高端市场 AITO品牌首款新车正式发布

4.“华为不造车”和“时代变了”,都不改华为对汽车的野心

HUAWEI问界首次出现,华为要亲自下场了?可能性并不大

华为汽车问界m5品控怎么样_华为汽车问界m5品控

华为究竟造不造车?这个话题在新能源汽车圈子里已经讨论了好几年的时间,至今也未有定论。华为的确有很多亲自下场造车的理由,也有很多困难导致暂时造不了车。前不久,华为汽车业务负责人余承东在接受媒体访时再次重申了“华为不造车”的态度,但在近日,这种说法似乎被华为自己打破了。

3月8日,AITO汽车、华为在微博上发布与问界汽车有关的内容时,均使用了“HUAWEI 问界”这样的词汇,此外在一些官方海报和中,也出现了“HUAWEI问界”的字样,虽然华为的LOGO并没有上车,但把“华为”直接与问界联系起来还是第一次,那么华为的汽车业务真的发生重大转向了吗?

HUAWEI问界,意味着什么?

AITO问界是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打造的品牌,它本质上是华为智选模式下的产物,华为提供各种核心零部件以及销售渠道,生产、组装环节则由赛力斯负责,双方按照1:9的比例进行分成,属于一种深度合作。

其实这种合作距离华为亲自造车只有一步之遥,以华为的财力,完全可以像造车新势力那样推出自有品牌的车型。但到目前为止,华为仍然坚持合作模式,多次驳斥外界关于“赛力斯是华为代工厂”的说法,目的就是为了打消赛力斯在合作方面的疑虑。

正因如此,HUAWEI问界的出现,才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这意味着华为将彻底掌握双方合作中的主导权,赛力斯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慢慢向着代工厂的方向演化。在海报引起外界关注之后,赛力斯官方回应称,双方的深度合作关系及合作模式均没有发生变化,但合作模式没有发生变化,不代表合作内容没有变化。华为设计、挂华为LOGO、赛力斯代工,也是一种合作。

除此之外,华为公司一直以执行力强著称,在2011年之前,华为手机业务的发展模式还是运营商定制机,但次年余承东执掌华为手机业务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华为终端突然成为华为的三大业务支柱之一,几年之间帮助华为成长后年销售额接近9000亿人民币的巨头。所以华为就算亲自造汽车也并不令人意外,现在的问题是,华为为什么在短期内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问界销量崩盘,华为被迫出手?

HUAWEI问界的出现,让外界对华为造车这件事情充满了期待。与此同时,问界销量的不断下滑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问界正式交付是在2022年3月份,随后用10个月的时间累计销量就突破了7.5万辆,表现相当不错。然而2023年1月份问界销量突然暴跌至4475辆,2月份再度下滑至3505辆,基本上被边缘化。

要想弄清楚问界销量为什么下滑,首先要弄清楚,它是怎么起来的。在与华为合作之前,赛力斯在国内汽车市场上名不见经传,只能造一些低端车型,销量上也惨不忍睹。但在与华为合作之后,赛力斯得到了华为的核心零部件、智能座舱、销售渠道,还有最重要的品牌加成,直接一飞冲天。要知道,很多造车新势力都受困于品牌影响力不足,但问界却直接享有华为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号召力,这是它能够崛起的主要原因。

但这也是问界销量下滑的原因,消费者想看到的,是挂着华为经典LOGO的汽车,而不是空有华为之名。如果认真算起来,问界与华为的关系,连当年的荣耀手机都比不上。在新车上市之初,华为品牌+渠道,的确收割了不少用户,但现在已经一年时间了,华为品牌被严重透支,问界的汽车也就不再有吸引力了。

除此之外,华为在品控方面的严苛程度是出了名的,但品控这种东西,并不是赛力斯这样的小型厂商能够在短期内就大幅提升的。2022年在中保研的25%偏置碰撞测试中,问界M7表现相当差,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亲自出手,获取更多的话语权,也就顺理成章了。

华为造车,究竟难在哪里?

关于华为造车不造车的问题,外界一直都很疑惑:华为不缺资金、不缺技术也不缺执行力,同时还拥有在智能手机领域树立起的高端形象,为什么就是不造车,要搞合作模式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华为已经不是当年的华为了。

2022年,华为销售额达到了6369亿元,但在2020年华为的销售额达到了历史最高的8914亿元,由于受到重重制裁,华为短短两年时间里失去了2600多亿的收入。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2022年的总销售额也只有4200亿元,而且是汽车、代工等各个业务板块加在一起的数据。

也就是说,华为是在巅峰状态被突然狙击,在这种情况下,华为首先要自保,抑制自己的扩张冲动。本世纪初的寒冬中,华为也曾经被迫实行战略收缩,2001年以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安圣电气,2005年又以8.8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华为3com公司49%股份。而如果亲自下场造车,动辄需要数百亿元的投资,这对现在的华为来说风险太大。

除此之外,华为如果推出自有品牌业务,很有可能面临更多的制裁。电动汽车搭载大量的芯片和其他智能设备,在这些领域华为都是美国禁运的对象。如果贸然造车,华为很有可能在加大投资后再度被精准狙击,导致前功尽弃。连荣耀这种核心业务都能出售,说明现在华为的主要目标仍然是生存,而不是扩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华为只会在与赛力斯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直接下场造车的可能性并不大。粉丝们或许热情万丈,问界或许会遇到不少的麻烦,但华为自己最清楚自身的困难。

小结: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前段时间说过,在造车这个问题上,余承东只有“一票”,这似乎证明,华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太可能亲自造车。这或许是华为的遗憾,但在危局之下,任正非仍然畏惧不可抗力带来的“寒气”。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联号,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官宣!质量最好的十大新能源汽车

官宣!质量最好的十大新能源汽车

导读:现在大家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高!而根据知名网站公布的数据来看,质量最好的十大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式出炉!数据显示,国产车品牌包揽了前三名,分别是AITO、蔚来汽车和长安汽车,而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埃安汽车以及比亚迪汽车同样是表现不俗。合资车品牌只有宝马汽车和特斯拉汽车上榜,特斯拉汽车排名第七名,还是比较令人满意。官宣!质量最好的十大新能源汽车:理想第六,特斯拉、比亚迪上榜!

具体来看,首先来看下质量最好的三大新能源汽车品牌,分别是AITO、蔚来汽车和长安汽车,它们的PPH值(新车百车故障数)都未超过100个,整体品控表现十分领先。AITO夺得它们,很多人对它的名字还比较陌生,不过提及它的主打产品问界M5,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它的产品力表现比较出色,月均销量也有几千辆。蔚来汽车则是三大新势力品牌之一,无论是产品力还是市场表现,都有着不错的表现。长安汽车入榜前三,尽管长安汽车正处于转型期,不过它的新能源车型也有亮眼表现,新推出长安Lumin车型更是月销过万。

新能源汽车质量榜四至六名分别是宝马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宝马汽车排名第四位,还是比较令人意外的,尽管它是三大豪华车品牌之一,但它在新能源市场的认可度并不高。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也都是比较主流的新势力品牌,小鹏汽车排名第五位,近期的市场表现有所回暖,小鹏P7i也正是上市。理想汽车排名第六位,理想汽车的PPH只有111个,理想L8也成功接力理想ONE,而理想汽车的月度销量都在1.5万辆左右。

最后,上榜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还有:特斯拉汽车、埃安汽车、五菱汽车以及比亚迪汽车,它们的PPH值也都低于行业平均值,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它们也是目前销量最好的四大新能源品牌。特斯拉汽车排名第七位,月均销量在7万辆左右,埃安汽车排名第八位,月均销量达到了3万辆,而比亚迪汽车排名第十位,月均销量则达到了20万辆左右。

冲击高端市场 AITO品牌首款新车正式发布

12月23日,小康股份旗下赛力斯的全新高端智慧汽车品牌AITO正式发布了首款车型——AITO问界M5。作为追求极致的智能豪华SUV,AITO问界M5承袭赛力斯深厚造车技术实力,并融合了华为领先科技及设计理念,是赛力斯与华为彼此深度赋能,共同打造高性能、智能化移动出行解决方案的落地成果。

赛力斯深厚技术基石?构筑问界M5卓越产品力

与众多新能源车企不同,赛力斯是一家低调务实的企业,走的是技术自持路线,而AITO问界M5的诞生,背后依靠的正是赛力斯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成立5年多以来,赛力斯已掌握超过1000项新能源相关专利技术,是国内率先掌握核心三电技术的汽车品牌之一,尤其是在增程领域实现了行业领导者地位。在赛力斯深厚技术能力的加持下,AITO问界M5也表现出卓越的产品力。

AITO问界M5源自纯电驱增程平台(DE-i),该平台集合了赛力斯5年多来的核心技术,在集成式智能发电机组、黄金驱动组合、电池PACK、智能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其集成式智能发电机组将能量转换做到极致,可实现1升油发3.2度电,比行业提升了20%;CTP模组设计电池PACK中的每颗电芯都用了独立防火封装技术,真正为用户解决了对电池安全的焦虑;同时在智能控制策略的开发过程中,纯电驱增程平台(DE-i)充分考虑了路况、海拔、温度、负载、车况等因素,可自动识别860余种场景,通过神经算法,实现精准匹配。据官方表示,基于此平台打造的AITO问界M5在满电满油状态下,WLTC工况续航达到1102公里;同时其前桥搭载异步交流电机,后桥搭载永磁同步电机,组成双电机四驱方案,百公里加速达到4秒级,媲美百万超跑。

在新能源汽车用户普遍存在续航焦虑的今天,AITO问界M5不仅实现了更低的能耗、更长的续航,同时还为用户带来了更强的动力、更加安静以及安全的驾乘体验。不仅如此,AITO问界M5还用了全铝合金底盘,簧下质量有效减重30%;同时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独立悬架,可让车身在极限操控下也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舒适性;此外,20寸倍耐力P-Zero高性能轮胎、博世iBooster智能刹车系统等也都提升了车辆的驾驭体验,真正让电动车的出行体验从焦虑变成享受。

华为领先科技实力?赋能问界M5智慧出行方式

在内饰设计上,AITO问界M5用简约设计风格,10.4英寸曲面全液晶仪表盘、15.6英寸2K HDR智能中控大屏、无线充电区等设计大大提升了操作便捷性。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赛力斯的深度合作伙伴,此次华为以其30多年在通信、在ICT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赋能AITO问界M5。新车率先搭载了全新华为HarmonyOS智能座舱,可实现打破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鸿沟,让车辆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能够与人、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手表等进行无缝流转的超级终端,真正实现了车联万物的便捷,带来智慧出行的新体验。

在车载应用上,AITO问界M5搭载的华为应用市场,是华为专为HarmonyOS智能座舱打造的应用市场,将为车主带来丰富的HMS for Car应用生态,可为用户推荐最新、最热的车载应用及游戏。此外,业内领先的语音交互、智能的小艺建议、极佳导航体验的车载地图Petal Maps、全能数字车钥匙等诸多黑科技更将AITO问界M5的智能化提升到新高度。

工业4.0标准智慧工厂 保障问界M5高品质交付

在产品实力之外,毫无疑问,一款产品的切实落地还需要强大生产能力的配套。赛力斯位于重庆的两江智慧工厂,不仅能打造高品质产品,也是未来AITO问界M5产能扩张的有力保障。该工厂以工业4.0标准打造,拥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以及电池PACK”五大工艺车间,通过1000余台机器人协同运作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关键工序100%自动化、24小时全时在线检测,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让制造精度、产品品质达到超一流水准。此外,在赛力斯现有的整车制造体系之下,华为还将助力赛力斯完善并提升品控体系,制定严苛的品控标准,确保每一台AITO问界M5都能够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出行体验。

赛力斯与华为相互赋能 ?引领智慧出行新纪元

除了在技术、品控等方面的合作以外,此次赛力斯与华为还将共同建造强大的营销服务网络。据悉,AITO问界M5现已开启预定,其后驱标准版预售价为25万元,四驱性能版预售价为28万元,四驱旗舰版预售价为32万元。自12月23日起便会陆续在42个城市180家华为门店进行实车展示;自2022年1月20日起,会陆续在118个城市,500家华为门店开启预约试驾及预定,用户可以通过AITO和我的华为APP进行预约。

从研发智造的各取所长,到销售服务的互相融合,此次赛力斯与华为的全链条合作开创了新能源车企与ICT科技企业深度融合的新模版。而作为集双方优势于一体的全新产品,AITO问界M5的到来不仅将给用户带来兼具高智能、卓越性能以及超长续航的智慧出行体验,更标志着汽车由交通工具向智慧生态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也是赛力斯征战新能源高端市场,向着开创智慧移动生活美好愿景迈出的里程碑式一步,其市场表现力值得期待。

“华为不造车”和“时代变了”,都不改华为对汽车的野心

最近,任正非又一次强调了“华为不造车”的主旨,核心就是“不允许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出现‘华为’或‘HUAWEI’标识”。

而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进一步解释说:“华为不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华为在刚发布的内部文件中也明确要求,严禁华为品牌出现在汽车品牌前面,或者作为汽车品牌,我们会回归到战略定位上来,华为的战略没有变,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另一方,则是作为“造车派”的余承东,在华为内部社区写下了“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在几天后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余承东再次阐述了这个“时代变化”是什么意思。

余承东说:

“华为进入汽车领域时,想成为这个领域的零部件供应商,类似另外一个博世和大陆,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好像这个条件不太成立了。

华为做的不是像博世和大陆这种刹车、转向、自动驾驶等标准化的部件,而是软件、算法、云、芯片这些软的东西——而这类智能化的产品很难像标准化的部件那样去大规模售卖,需要的是跟车厂深度的卷入,不断的迭代,所以华为就做了一个Huawei Inside模式。”

不过余承东也坦诚表示,目前来看华为HI模式并不成功,现在只有一个阿维塔,广汽不做了,极狐则因为产品定义不行,也卖不动,浪费了华为的好东西。

余承东的言下之意:华为作为一个Tier 1的零部件供应商,如果不能让车企的产品卖起量,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才是智选车出来的原因。

同时,余承东承认,给智选车品牌“问界”打上“HUAWEI”,本质上还是一个营销策略,把问界打造成一个跨界生态品牌,同时有华为的背书,智选车自然销量会更好,而且品牌也会更统一。

毫无疑问,余承东的这番话算是把“华为不造车”和“HUAWEI上车”的原因讲得很清晰明白。

看懂了两方的表述,就知道,所谓“华为造不造车”的争论其实并非华为会不会真的下场造车,而是“HUAWEI”这个品牌、这个能够影响千千万万中国消费者的品牌,能不能在车头或者店头上出现。

其实很多人都看明白了一点,讨论华为“是不是下场造车”已经意义不大,从“智选车”模式来看,华为实质上已在造车。

因为从华为对赛力斯的掌控来看,赛力斯制造的“问界”甚至品控都是华为在管理,里面用什么材料、用什么芯片、用什么系统、用什么三电系统,都是华为车BU在主导。这就意味着赛力斯甚至对车辆的成本管控都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唯一提供的是“代工厂”,而这也是手机行业比较流行的模式。赛力斯就如同“富士康”,依靠自己研发的基础平台,赚点组装费。

但毫无疑问的是,余承东成功证明了“问界”模式在短期的可行性。比如2022年,问界卖出了7.5万辆车,姑且平均价格就以25万元来算,这就是180亿元的营收。根据华为最新披露的智能汽车业务收入,全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收入20.77亿元,这里面显然大部分收益都是“智选车”贡献的。

按照这个比例来说,华为通过智选车模式可以获得10%的净利润率,毛利率估计会更高,因为据说经销商每台车高峰期收益在2-3万元左右。并且由于问界销售全部走华为的渠道,这些费用流水都是直接过的华为的账,现金流也是一个优势。

智选车模式依靠赛力斯这样一家三流车企,用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可以获得一百多亿的营收,也难怪余承东愿意“全力”。比如按照余承东最早随口说的“目标年销量30万辆”,均价还是以25万辆来算,那就是750亿元的营收,下一阶段做到50万辆的话,就是1000亿规模。

给华为贡献1000亿规模意味着什么?

通过一组数据对比下:2020年华为消费者业务规模是4800亿,到了2022年大概只有2150亿——整个华为的营收掉了2500亿。如果智选车可以卖到50万辆规模,那么华为的消费者终端业务可以回到3000亿以上,也能够让华为营收回到7500亿的水平。

这还仅仅是50万辆规模,如做到100万辆呢?

所以,对于主管终端业务的余承东来说,智选车模式,是一次“单骑救主”的机会。而要达成这一切,那就不得不压上“华为”这个品牌,因为只有“华为”才可能拥有这个号召力。

那么为什么任正非和其他高管不愿意“HUAWEI上车”呢?

有人认为华为造车投入会很大,会有损华为的现金流,这点基本就是无稽之谈。按照智选车模式,华为第一年只是拿出了渠道,就能够拿到180亿的现金流,对于华为来说造车基本上就是“无本生意。”

所以明面上的原因是,华为依然是一家通信业务为主的企业,这是华为的增长根基。并且华为核心业务还是卖芯片、卖零部件、卖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一旦把华为品牌放到车上,那就意味着华为偏离了主航道,要和其他自主品牌分抢份额,华为也将丢掉供应商的位置。

但如果再往深层次讨论,华为高管们担心的或许并不是和车企的主营业务冲突,可能更担心的是投入造车以后,华为会被进一步制裁。

现在华为只是在高端芯片上被制裁,可是华为造车如果能够换来千亿级现金流,很难说华为车上的零部件和芯片不会被制裁。这样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包括自动驾驶、车载系统、云计算等方面的投入都可能打水漂,用一个“千亿梦想”换一个“一场空”,确实不值得。

另外,对于华为高层来说,造车毕竟还是一个辛苦活,变现时间长、不确定性大。

现在看着收益现金流很好,但是后续的投入也不菲。2022年问界M5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新能源车大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华为智选车的“新鲜感”,可并不是每一次(每一款车)都有M5的“运气”。比如后面的问界M7显然就不算成功。那么之后奇瑞、江淮、北汽的智选车,又有多少成功机会呢?

还有则是,智选车模式本质上还是代工,对于产品选择、产品售后都要依赖于代工厂,万一车型失败,那么华为一旦给“问界”背书了,如何来承担后续的高额支出?这一点其实和手机行业不一样,毕竟手机只是几千元的商品,又是一年一更,淹没成本小,而汽车则是五年一个周期,错一次就要承担数亿级别的损失。

事实上,或许余承东本身也不是那么坚定的“华为造车派”。

个人认为,余承东的“智选车”模式也更像是当年微软亲自下场造Surface Book类似。

在2015年的时候,由于智能手机和Pad的冲击,PC市场持续低迷,传统的OEM厂商也无法制造出让人心动的新品,Macbook的份额越来越高。这时候微软就悄然推出了第一代Surface Book?—— 一款融合了轻薄本、平板电脑、触控操作的创新笔记本。当时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其实微软并不想真的自己去做笔记本硬件,而更多是把自己对硬件市场的思路传递给OEM厂商、教他们怎么和苹果竞争。后来轻薄笔记本再次迎来了复兴,部分OEM的高性能轻薄本重新站稳了万元级别市场。

所以,余承东的“智选车”也是类似,找一家车企来制造自己设想的智能电动车,然后展示出华为HI在电动车零部件、系统体验、智能驾驶上的优势。最终来推动华为零部件的销售,形成“HI模式”和“智选车”双线并行——唯一的问题是,智选车介入问界M5的时候,HI是无法完成部署的,问界M5的核心也就成了鸿蒙车机和华为设计。

从商业角度来看,华为主推的HI模式,确实一个更优的模式,至少华为HI这个逻辑其实在IT行业已经被验证了两次。一次是PC市场上微软和intel的Wintel联盟,一次则是智能手机市场高通和安卓的联盟,那么华为HI则也可以成为这样的幕后操控者。

比如华为芯片和华为鸿蒙系统,再加上智能驾驶的软硬件一体化,那么从华为的角度来说,车企只要做好机械部分,其余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直接在华为HI基础上做二次研发就行。华为只要统一了智能化的平台和接口,购华为的软件和指定硬件,华为就可以“坐等收钱”,这或许就是华为想象中的智能汽车的“wintel”或者“高通-安卓”联盟。

然而,业内人士并不认为华为选择wintel模式完全可行。因为汽车设计的硬件千千万万,这里面要去统一平台和接口,要让涉及到的那么多零部件厂商给出权限,无异于“虎口夺食”,当年微软和英特尔搞出IBM兼容机的标准,那是因为它们两家出现得足够早。

这样看来,或许华为HI模式本质上也不可能走得很深入,而一旦深入了,那不就成了智选车吗?

总而言之,任正非的“华为不造车”和余承东的“问界是生态品牌,需要华为加持统一”,本质上只是“华为如何选择在汽车行业发展的路线”的问题——“我给大家打工”还是“我先教会大家造车”其实是两种思路,可结果必须是“华为要赚钱”。

只不过,路线不是说出来的,是争出来的。

所以,华为造车还是不造车,不是靠一个文件、靠只说就行,最终还是要看哪条路线真正有效果。最直接的一个KPI就是,哪条线路可以拿到1000亿的营收,哪条路就是正确的。

文|刘学晓

图|网络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驾仕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