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核心受益股有哪些功能_小米汽车利好
1.中国芯片概念股票有哪些
2.小米旗下电商平台新增「汽车销售」业务,小米发展汽车行业具有什么优势?
3.小米华为以不同的模式进入汽车行业,谁才是主流?
中国芯片概念股票有哪些
1、汇顶科技(603160):汇顶科技是一家基于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主要面向智能移动终端市场提供领先的人机交互和生物识别解决方案,并已成为安卓阵营全球指纹识别方案第一供应商。
产品和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华为、OPPO、vivo、小米、中兴、一加等。
2、士兰微(600460):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集成电路以及半导体微电子相关产品的设计、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是集成电路以及相关的应用系统和方案。
士兰微电子已在其体系内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研发能力,包括芯片设计研发、芯片制造工艺研发、集成电路测试设备研发等。
3、兆易创新(603986):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是国内首家专业从事存储器及相关芯片设计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公司拥有180余件的发明专利申请,获得授权专利73件,研发人员比例占员工总数70%,确保了公司产品以“高技术、低功耗、低成本”的特性领先于世界同类产品。
4、韦尔股份(603501):上海韦尔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研发、销售服务为主体的半导体器件设计和销售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总部坐落于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深圳、台湾、香港等地设立办事处。
公司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等半导体产品的研发设计等。
5、中科曙光:曙光公司,又名中科曙光,是一家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大力推动下,以国家“863”重大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曙光始终专注于服务器领域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曙光系列产品的问世,为推动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凤凰网—国产芯片概念集体走强 大港股份、江化微等涨停
小米旗下电商平台新增「汽车销售」业务,小米发展汽车行业具有什么优势?
公开资料显示,有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4月4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雷军、黎万强、刘德任公司董事。其中雷军持股70%,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据了解:有品是小米旗下的精品生活购物平台,也是小米布局新零售的关键点。有品虽然是一个开放平台,但品控严格。除了小米及其生态链品牌,还有大量优质第三方品牌入驻,旨在为消费者打造高品质生活。小米有品运营主体公司前期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2019年2月1日变更为小米旗下有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国内并不只有小米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阿里巴巴与腾讯等巨头也相继在布局新能源汽车。
就在去年,就有消息称小米公司与北汽开展合作,近日又传出小米将推出售价仅为3.9万元的电动车型。而且该消息一直在网上流传,但作为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向来高调的小米竟然没有出来对此辟谣,不难猜测小米就是在造车了,雷军似乎也是默认了。其实,小米造车也是早有准备,对于汽车周边的商品,小米早就开始涉足售卖,智能后视镜,车饰,车载智能设备等产品在小米商城并不少,看来造车是势不可挡了。
至于价格是否为3.9万元,还是心存疑虑。毕竟如果小米公司真的推出仅售3.9万元的汽车,和其他一般的车相比较可是在价钱上减少了很多,这基本是个别人怎么都不肯卖出的价钱,会可能吗?如果真是如此,已经有网友表示:要是雷军跑去造房子多好...
估计,按照雷军的以往的路子来看,此次造车价格应该确实不会太高,毕竟米粉大多都是年轻人,小米总归是跨界造车,第一批销量还是要靠米粉带的,这样价格就不能太高。此次传出的3.9万价格刚刚好是小米的最佳选择,毕竟太高了大家也不会买个所谓的“杂牌车”~
小米华为以不同的模式进入汽车行业,谁才是主流?
进入2021年之后,国内造车新势力迎来了PLUS时代。
从2014年4月,马斯克带着特斯拉来到中国之后,一股智能电动车风暴即在投资界掀起。同年蔚来和小鹏宣布成立,国内市场迎来了造车新势力时代。从2014年到2021年,国内出现了上百家造车新势力,但真正能够实现交付并交出不错成绩的企业却不足10家,可见市场的残酷性。
回顾过去几年间,造车新势力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行业巨头多在“背后”用功,很少亲自出马造车。而在进入2021年之后,这个局面却发生了令人咋舌的变化,百度、小米、OPPO、富士康、滴滴、美的等各领域的行业巨头,直接宣布将要造车,加上之前的恒大和宝能这两个房地产巨头,无疑开启了造车新势力的第二阶段。也正是这些巨头的入局,让国内造车新势力迎来PLUS时代。
目前来看,除了食品领域还未见巨头级企业入场外,几乎国内所有行业都有巨头已经进入了 汽车 圈。在这些巨头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阵容,首先是以华为为代表的 汽车 产业链的上游供应商,它们虽然也进军 汽车 市场,但并没有直接造车,而是主攻智能 汽车 技术解决方案,做网联车、智能 汽车 时代的新“博世”;另一种则是小米为首的直接进场宣布造车,小米创始人雷军甚至高调表示:我愿意以个人名誉为赌注,为我们智能电动 汽车 的未来而战。
看得出,华为、小米两大行业巨头都进入了 汽车 领域,但方式却有不同,这也代表了当前众多进入 汽车 领域的企业两种方式。那么,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更主流,或者说哪一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呢?
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直接造车
从2014年开始算起,众多行业进入到了 汽车 领域,虽然成绩各异,但却证明了一个道理,那便是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直接造车。就拿华为来说,虽然资金充足,也有技术储备,但毫无疑问在造车方面缺少经验,毕竟让一个外行人去干内行人的事,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金钱。
显然,华为能造车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风险也是巨大,而华为则选择了一种更为可靠的方式进入 汽车 市场,那便是帮助别人造车。对于华为来说,在智能 汽车 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沉淀与积累;其次,华为过硬的技术研发实力更是名声在外,用户对其品牌的忠诚度与信任度也是显而易见,这是华为的优势,但并不能证明华为造车一定可以成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华为的帮助下,能够让更多车企受益。就此而言,华为用自己最擅长的技术进入新领域,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式。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盈利显然最重要的事情。很多人一定有一个疑问,那便是直接造车多挣钱,做供应商盈利能够让他们满意吗?若从整体营业收入这个角度看,零部件企业可能相对较低,但是从利润角度看,一些零部件企业比许多整车制造企业还要高许多。
从世界财富500强公布的数据来看,霍尼韦尔公司、江森自控两家 汽车 零部件公司的利润水平,只比丰田、大众、通用 汽车 这三家整车制造公司较少,而比世界其他制造公司要多上许多。尤其随着新能源 汽车 与智能驾驶的普及, 汽车 零部件企业对于整车制造公司的影响权重越来越大
可以这样说,华为不直接造车,不仅降低了风险,同时在最具竞争力的地方入局,显然是不错的模式。
直面战场,小米或将创造 历史
正如在十年前,小米刚刚入局,便像鲶鱼一样推动了整个手机行业的发展,并和同行一起,把所有山寨机都干翻了。如今,随着小米再次将目标瞄向 汽车 ,是否能够推动 汽车 行业进一步向上,多了几分期待,当然也保持着密切的观察。
当然,对于小米来说,当前最为重要的事情便是将车造出来。毕竟,随着传统车企的转型、造车新势力的成熟,市场还有多大的蛋糕可分,谁都不得而知,只有更早地进入市场,才能真正抢占市场,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无论如何,对于雷军的创业精神,还是值得佩服,毕竟在52岁的时候再创业,造车的决心和勇气值得我们尊敬。
共同推动中国 汽车 的发展
回到文章的主话题:究竟谁才是主流呢?其实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毕竟这代表不同公司的战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大家无论是华为,还是小米,都是值得尊敬的。但两家公司到底哪家公司能够走向成功呢?这需要看两家公司在未来的发展情况,才能有一个更为可信的结论。
当然,在这个智能化时代里,合作才能共赢。说到中国造车领域,其实在2003年前后也曾经掀起过一次全行业造车大潮。上一次造车热中,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家电业、手机业、烟草业、电池公司等行业的巨额资本,像潮水一般涌入 汽车 业。结果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存活下来的微乎其微。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同样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那就是不能各自为战,否则面对强大的国外 汽车 品牌,中国 汽车 品牌的胜算很小。
无论如何,我们都欢迎这些巨头进入 汽车 圈,毕竟有竞争才有发展,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这些造车新势力能和传统车企一同,推动中国 汽车 品牌共同走向成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