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连杆断裂原因_长德汽车连杆
1.为什么说汽车发动机出生在德国生长在日本
2.为什么汽车一般前轮用麦弗逊式独立悬挂后轮用四连杆式独立悬挂?
3.“2把锁”+“多片式离合器”四驱系统炮越野版之静态篇
4.二手车界理财产品,340匹、手波、后驱:德粉的真香警告
5.日美德系车型谁更强?丰田汉兰达对比别克昂科威和大众途观L
6.麦弗逊/双叉臂/多连杆悬挂有什么区别
7.德系、美系、法系汽车各有优势,哪个上高速更稳?
四连杆独立悬架属于多连杆独立悬架 ,在汽车上一般区别双横臂式独立悬架与多连杆式悬架:
1、概念不同: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就是两根横臂在汽车横向平面内进行摆动的独立悬架,一般分别等长和不等长两种悬架,主要在车轮上下跳动的时候,可以保持主销倾角不变,但是由于其轮距变化过大,很容易导致轮胎磨损。多连杆式悬架就是指三根或三根以上的链接拉杆构成。现在主要有四连杆和五连杆两种悬架,可以提供多个方向的控制力,从而使轮胎保持更加可靠的行驶轨迹,行驶起来也更加舒适。
2、在动力性能上:
因为双横臂独立悬架一般是由两个不等长的摇臂构成,可以共同吸收横向力,通过一定合理的配置可以让轮距和前轮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变化,从而达到相应的动力,总体的动力性能较好一般被运用于运动轿车的赛车;而多连杆主要是精确地控制车轮与地面接触的角度,而且主要关于转向角度的调节,所以总体动力性能远不如双横臂独立悬架。
3、在舒适性能:
因为双横臂独立悬架主要运用于多种路况,路面的适应性比较好,所以一般舒适性不高,而多连杆则是在双横臂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约束从而使轮胎在上下运动的时候具有一定改变,所以适应性更好,而且还可以克服一定的转向不足,总体的舒适性较好。
4、在成本上:
因为双横臂独立悬架的结构比较复杂,同时占用的空间很大,制造的工艺也比较复杂,所以总体的成本较高;而对于多连杆来说虽然同样需要那么多空间,但是制造的结构更加复杂实现的性能也更多,所以成本更高。
扩展资料:
多连杆悬挂的基本特点:
1、多连杆悬挂结构想对复杂,材料成本、研发实验成本以及制造成本远高于其它类型的的悬挂、而且其占用空间大,中小型车出于成本和空间考虑极少使用这种悬挂。
2、多连杆式悬挂舒适性能是所有悬挂中最好的,操控性能也和双叉臂式悬挂难分伯仲,高档轿车由于空间充裕、且注重舒适性能何操控稳定性,所以大多使用多连杆悬,可以说多连杆悬挂是高档轿车的绝佳搭档。
3、国内前后悬挂均采用多连杆的车型有:北京奔驰E级轿车、华晨宝马的3系及5系轿车、一汽大众奥迪A4及A6L;采用多连杆前悬挂的车型有上海大众的帕萨特领域;采用多连杆后悬挂的有长安福特福克斯、一汽大众速腾、广州本田雅阁、上海通用君越、一汽丰田皇冠及锐志、一汽马自达6、东南汽车三菱戈蓝等。
参考资料:
为什么说汽车发动机出生在德国生长在日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这,在这里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内容,最新鲜、最热门的汽车事件都会在此呈现,而本期的热门内容便是:德国街头的出租车,47万奔驰E级,车顶配'“TAXI”,起步价22元
前言:出租车在国内大部分都是国产车,一部分车型是德系车,比如吉利、传祺、比亚迪,亦或者是大众旗下的车型,但是在国外就不一样了,也许在国内不少人都喜欢的奔驰车,在国外就是一台出租车。
近期,在德国街头实拍德国街头的出租车,47万奔驰E级,车顶配'“TAXI”,起步价22元。
据悉,该款奔驰是一辆2016款的奔驰E200L?运动型,国内指导价价位43.68万,落地47万上下,定位中大型车,2016年8月份上市,厂商是北京奔驰,车身采用的是4门5座三厢车结构,车长为5065mm,车宽1860mm,车内空间充足。
这款奔驰配的是一台2.0T?L4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马力184匹,最大扭矩300牛米,加速需要8.6秒,极速可达235时速,动力偏弱,但是够用,前后还采用多连杆独立悬架,提高车辆的舒适性。
这样一台落地47万奔驰E级在德国做出租车,车顶配'“TAXI”,起步价22元。原来,在德国的奔驰就和本国的国产车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德国的出租车价格更贵,起步价就得3欧元,约合人民币22元左右,而在国内大部分出租车的起步价都是7元、13元。
综上所述,面对这样一批奔驰E级,个人认为在德国街头打出租车就好比在日本街头打出租车,其价格贵得让国人难以想象。对于文章中的这类情况,喜爱汽车和机车的你会怎么看待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告诉我。本篇文章内容属于原创内容,如有文章中的内容和文中上传的原创配图侵权,还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为什么汽车一般前轮用麦弗逊式独立悬挂后轮用四连杆式独立悬挂?
18世纪末,以工业革命为背景,以居尼奥的蒸汽汽车实验成功为起点,在欧洲各国和美国,出现了一个研究和制造蒸汽汽车的热潮,各种用途的蒸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同时宣告制成的,不过一个制造的是三轮汽车,一个制造的是四轮汽车。卡尔.奔驰就是现今德国大名鼎鼎的奔驰汽车公司的第一
据1980统计,日本上年向世界各地出口的汽车约为600万辆,平均每天有16,000辆运出。今年虽在对美出口方面实行了“自动限制”,但总出口量有增无减。那末,这些汽车是怎样运往世界各地的呢? 据报道,这些车儿乎都是用汽车专用船运输的。现在,全世界约有300艘这种专用船,其中90%以上都参与日本车的运输。汽车专用船大致分PCC型和CB型两种。前者是专为经济、有效地运载汽车而设计的高速专用船;后者既能装载汽车,又能装载粮食,饲料等物资,这是按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需要设计的。日本每年要从国外(主要是美国)进口大量的发动机。
1864年,居住在奥地利的德国人马尔库斯在一次研制装饰灯时,偶然发现石油炼制后的产品之一汽油,在汽化后有很大的爆发力,从而他开始制造实验汽油发动机。
1875年,波士顿的乔治-布雷顿研制了一种预压式发动机,以轻质油作燃料,被认为是第一台实用、安全的液体燃料发动机。
1881年.英国人克拉克创新研制了一台近代二冲程发动机,因其结构简单、输出功率大,当时曾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在1877年就决定制造发动机,1879年12月31日,卡尔.本茨终于制造出了一台二行程实验发动机。但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发动机,没有销路,就没有资金。1882年卡尔.本茨在几个商人和银行家的资助下成立了曼海姆燃气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改进各种类型的发动机,特别是燃气发动机。但是由于公司缺少技术人员,本茨感到自己很难开展工作,一个月之后突然提出离开公司。由于他突然退出造成公司损失,公司决定将本茨的所有机器和设备作为抵押,赔偿公司的损失。因而,本茨又重新变为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后来,尽管本茨几次改进发动机,但是他的发动机始终没有获得专利权,因为本茨的发动机不能实际使用,德国皇家专利局拒绝发给他专利证书。
另一位“汽车之父”戴姆勒也在同一时期紧锣密鼓地研制发动机。1883年8月15日,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迈巴赫根据奥托发动机的模型,制成了今天汽车用发动机的原型——高压点火卧式汽油机,并于同年l2月16日获得了德意志帝国专利——汽油发动机的专利。1884年5月,戴姆勒把卧式汽油机改制成体积尽可能小的立式汽油机,并于1885年4月3日取得了立式汽油机的专利,该立式汽油机取名“立钟”,其气缸采用气冷方式,立于曲轴箱之上,进气阀可以自动开合,排气阀由戴姆勒发明的曲线槽控制装置控制。
戴姆勒的立式汽油机重量轻、转速高,压缩比为3,并首先在该机上应用了化油器。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汽车的发展与发动机的进步有着直接的联系。人类最初的工作劳动完全是由自身来完成,根本没有什么汽车和发动机,如果说有的话,在未使用牛和马之前使用的是人,或许最早的奴隶就是一种“生物发动机”。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加强,人们不仅使用人力、畜力、而且知道使用水力、风力。
1705年,纽可门首次发明了不依靠人和动物来作功而是靠机械来作功的实用化蒸汽机。这种蒸汽机用于驱动机械,便产生了划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蒸汽驱动的机械即汽车的诞生,人类社会中便拉开了永无休止的汽车发展的序幕,也拉开了汽车动力-发动机的发展。
现代发动机的发明是在使用蒸气机的基础上,仿造蒸气机的结构,在气缸中燃烧照明煤气作为开端的。首先成功制造了煤气机,在煤气机的基础上改进为汽油机,再研制为柴油机。
2.2.1 煤气发动机的发明
最早提出内燃机设想的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1673-1680年,他首先提出了真空活塞式火药内燃机的方案,即利用火药燃烧的高温燃气在缸内冷却后形成的真空,使大气压推动活塞作功,但屡次试验都失败了。1794年,英国发明家B.斯垂特提出了一种燃用松节油的内燃机,首次提出了燃料与空气混合的原理。1799年,法国工程师蓝蓬提出了用煤气作燃料,用电火花点火的内燃机。1820年,英国的W·塞歇尔研制出了以煤气为燃料的内燃机,并首次在实验室运转成功,每分钟60转。1833年,英国人W·L·莱特获得了爆发式发动机专利,从而结束了真空机的历史。
1858年,定居在法国巴黎的里诺发明了煤气发动机,并于1860年申请了专利。发动机用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取代往复式蒸汽机的蒸汽,使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用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爆发。这种发动机有气缸、活塞、连杆、飞轮等。煤气机是内燃机的初级产品,因为煤气发动机的压缩比为零。
1862年,法国工程师罗沙在对以往内燃机热力过程进行理论分析之后,提出了提高内燃机效率的关键措施,即预先压缩可燃气。并提出了四冲程循环:活塞下移,进燃气;活塞上移压缩燃气;点火,气体迅速燃烧膨胀,活塞下移作功;活塞上移排出废气。罗沙的文章发表在法国的一家地方出版的刊物上,并取得了专利。但他并未实际制造出一台可用的内燃机。
1867年,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ugust Otto)利用罗沙的内燃机原理,设计并制造了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火花点火,单缸卧式的四冲程四马力内燃机,成为内燃机的正式发明者。此机结构小巧紧凑,转速快,运转平稳,热效率高达12%~14%,很快投入了生产,并得到广泛应用,1880年,单机容量达15~20马力,1893年达到了200马力;热效率也迅速提高,1894年达20%以上。
汽油发动机的发展
1864年,居住在奥地利的德国人马尔库斯在一次研制装饰灯时,偶然发现石油炼制后的产品之一汽油,在汽化后有很大的爆发力,从而他开始制造实验汽油发动机。
1875年,波士顿的乔治-布雷顿研制了一种预压式发动机,以轻质油作燃料,被认为是第一台实用、安全的液体燃料发动机。
1881年.英国人克拉克创新研制了一台近代二冲程发动机,因其结构简单、输出功率大,当时曾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在1877年就决定制造发动机,1879年12月31日,卡尔.本茨终于制造出了一台二行程实验发动机。但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发动机,没有销路,就没有资金。1882年卡尔.本茨在几个商人和银行家的资助下成立了曼海姆燃气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改进各种类型的发动机,特别是燃气发动机。但是由于公司缺少技术人员,本茨感到自己很难开展工作,一个月之后突然提出离开公司。由于他突然退出造成公司损失,公司决定将本茨的所有机器和设备作为抵押,赔偿公司的损失。因而,本茨又重新变为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后来,尽管本茨几次改进发动机,但是他的发动机始终没有获得专利权,因为本茨的发动机不能实际使用,德国皇家专利局拒绝发给他专利证书。
另一位“汽车之父”戴姆勒也在同一时期紧锣密鼓地研制发动机。1883年8月15日,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迈巴赫根据奥托发动机的模型,制成了今天汽车用发动机的原型——高压点火卧式汽油机,并于同年l2月16日获得了德意志帝国专利——汽油发动机的专利。1884年5月,戴姆勒把卧式汽油机改制成体积尽可能小的立式汽油机,并于1885年4月3日取得了立式汽油机的专利,该立式汽油机取名“立钟”,其气缸采用气冷方式,立于曲轴箱之上,进气阀可以自动开合,排气阀由戴姆勒发明的曲线槽控制装置控制(如图2-11所示)。
戴姆勒的立式汽油机重量轻、转速高,压缩比为3,并首先在该机上应用了化油器。
柴油发动机的发展
1892年,德国机械工程师狄塞尔取得了在内燃机中使用压缩点火的专利。他希望通过提高压缩比来提高热效率,利用压缩气体产生的高温来点火,不但省去点火装置和汽化器,而且可以用比汽油便宜的柴油做燃料。狄塞尔经过5年的艰难实验,终于在1897年制成了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高压缩型自动点火内燃机,即压燃式柴油机。它加长了燃烧过程前的压缩过程,这是内燃机技术的第二次突破,也是一项震惊世界的卓越发明。
狄塞尔发动机能将35%的燃料潜能转变成动力,而当时最有效的汽油发动机却只能将28%的燃料潜能转变成动力。狄塞尔发动机的缺是重量大,噪声大,燃烧重油时排出大量的废气非常令人讨厌。
1898年,柴油机投入商业生产。狄塞尔的发明使他一下子成为百万富翁,可惜由于这种新机器在工艺上还没有过关,使新产品无法很好使用,订户纷纷退货,结果使他负债累累,声誉一落千丈。狄塞尔1913年在经济上陷入了绝境,从在英吉利海峡航行的一艘轮船上跳海自杀。后人为了纪念发明者,将柴油机称之为“狄塞尔发动机”(Diesel Engine)。
狄塞尔在有生之年只看到他的发动机的巨大成功的开端。现在,他的发动机被用来为载重汽车,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小船,发电站和铁路机车提供动力。
柴油机在1914年以前发展缓慢,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迫于战争的需要才开始大量生产柴油机。但柴油机的广泛应用是在1950年左右。在此之前,喷油泵的不完善,严重限制和影响了柴油机的使用。
柴油机在1898年被首先用于固定式动力上。1902年开始用于商船动力,1904年装在了海军舰艇上。1912年第一台柴油机车研制成功。1920年左右应用于汽车及农业机械。
早期的柴油机均系四冲程,1899年德国工程师雨果·古尔德纳成功地制造出了二冲程发动机,它可以把采用相同气缸的四冲程柴油机的功率提高60%~80%。但古尔德纳却以埃克哈特的名义申请他的二冲程柴油机的专利,并让奥格斯堡机械厂来生产这种柴油机。到1936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使用的小功率柴油机都采用了二冲程型式。二冲程柴油机结构简单,价廉。但它的燃油及润滑油耗量较高,冷却较难,耐用性较差。
转子发动机的发展
1957年,德国人弗力斯·汪克尔(1902-1988年)发明了转子活塞发动机,这是汽油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
汪克尔于1902年出生在德国,1921年到1926年受雇于海德堡一家科技出版社的销售部。在1924年,汪克尔在海德堡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那里进行转子发动机的研制,在1927年,诸如气密性和润滑等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的攻克终于有了眉目。1957年在德国生产出第一辆装配了转子发动机的小跑车。1958年汪克尔将外转子改为固定转子为行星运动,制成功率为22.79千瓦、转速为5500转/分的新型旋转活塞发动机。该机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因而引起各国的重视。日本东洋公司(马自达公司)买下了转子发动机的样机,把转子发动机装在汽车上,可以说,转子发动机生在德国,长在日本。
当时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发动机的结构紧凑轻巧,运转宁静畅顺,也许会取替传统的活塞式发动机。
1964年,日内瓦的德法合资企业COMOBIL公司,首次把转子发动机装在轿车上成为正式产品。1967年,日本人也将转子发动机装在马自达轿车上开始成批生产。
一向对新技术情有独钟的马自达公司投巨资从汪克尔公司买下了这项技术。由于这是一项高新技术,懂得这项技术的人寥寥无几,发动机坏了无人会修,而且耗油大,汽车界有人对这种发动机的市场前景产生了怀疑。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各国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困难而无暇顾及发展转子发动机,唯有马自达公司仍然深信转子发动机的潜力,独自研究和生产转子发动机,并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他们逐步克服了转子发动机的缺陷,成功地由试验性生产过渡到商业性生产,并将安装了转子发动机的RX-7型跑车打入了美国市场,令刮目相看。
一般发动机是往复运动式发动机,工作时活塞在气缸里做往复直线运动,为了把活塞的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必须使用曲柄连杆机构。转子发动机则不同,它是利用内转子圆外旋轮线和外转子圆内旋轮线相结合的机构,无曲轴连杆和配气机构,可将三角活塞运动直接转换为旋转运动。它的零件数比往复活塞式汽油少40%,质量轻、体积小、转速高、功率大。它直接将可燃气的燃烧膨胀力转化为驱动扭矩。与往复式发动机相比,转子发动机取消了无用的直线运动,因而同样功率的转子发动机尺寸较小,重量较轻,而且振动和噪声较低,具有较大优势。
发动机的其它发展
1.汽油机燃料系的发展
汽油机燃料系的主要作用是将汽油与空气均匀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供给发动机燃烧做功。其中最重要的混合气装置是化油器或燃油喷射装置。汽油机先前大多使用化油器,利用化油器使燃油雾化,和空气混合。但是传统的化油器无法精确地获得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现代汽车上已大量地被电子燃油喷射系统(EFI)所代替。
所谓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就是用电脑精确控制发动机每循环的喷油量,比起传统的化油器,由于EFI系统计量更准确,雾化燃油更精细,控制发动机工作更敏捷,因此在汽车节油,特别是降低排放污染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最早的燃油喷射系统是在1952年由德国波许(Bosch)公司在奔驰300L型赛车上采用,它是一种曾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飞机的机械控制式喷射装置。1957年,美国本迪克斯(Bendix)公司将电子喷嘴首次装用在克莱斯勒豪华型轿车上,这是最早的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
在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历程中,波许公司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67年,波许公司制造出K型机械式燃油喷射系统,由电动汽油泵提供低压燃油,经燃油量分配器输往各缸进气管上的机械式喷油嘴;同年,波许公司制造出D型模拟式电子燃油喷射系统,装在大众1600型轿车上,率先达到了美国汽车排放法规的要求,打入了美国市场。它的喷油量是由发动机的转速和进气歧管内真空度决定的,开创了汽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的新时代。1973年,波许公司又研制出L型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它的燃油量主要由发动机的转速和实际进气量决定。1976年。波许公司研制出带有氧传感器的闭式燃油喷射系统,它可以利用装在排气管上的氧传感器判断燃油喷射量的精确与否,使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尽量接近理想值,以取得低的排放性能。1979年,波许公司的M型数字控制燃油喷射系统问世。在这个系统中,电子控制系统同时完成喷射脉冲的计算和点火正时,集电子点火和电控汽油喷射于一体。现代的电子燃油控制系统均采用集中控制系统,即电不仅控制燃油喷射、点火正时、还有怠速控制、爆燃控制、废气再循环控制等等均在其控制之下。
2.点火装置发明
点火系是汽油机上独有的一个系统,它主要的作用是点燃气缸内可燃混合气。点火方式从最早的热管式点火、磁电机点火、蓄电池点,一直发展到现在的电子点火。
最早获得热管式点火专利的是英国人纽顿(A. W. Newton)。热管就是一个从气缸内伸出的封闭金属管,把它加热到红热状态,由于热管保持高热,当气缸内混合气被压缩时压力升高,就自行发生点火。
第一个建议用电火花点火的是法国化学家勒本在1799年提出的,但没有实现,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844年,英国人雷诺茨实现了电火花点火,它是用干电池做电源,点火室内装一根烧到白炽状态的电热白金丝,利用一个阀门,定时开闭点火室的进气口,可燃混合气接触电热丝而着火燃烧。1859年法国的勒诺瓦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长石质瓷缘体制成的电点火火花塞,使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的高压电火花点火在内燃机上获得了实际的使用。
1883年,德国的西弗兰德·马尔库斯将一台低压磁电机代替蓄电池作为点火电源,并且利用机械方法断开装在燃烧室内触点的电源,产生电火花点燃混合气。由于当时电火花靠这种永磁微型发电机产生,因此称之为磁电机点火。
1908年美国的斯特林试验成功蓄电池点火系,采用了触点式控制装置。
但是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传统的机械式点火装置越来越不适应发动机的高速运转,容易造成缺火等问题,因此无触点的电子点火装置得到了长足地发展。1949年,美国的霍利化油器公司首先取得了在点火系中使用晶体管的电子点火系专利,减少了断电器触点磨损、氧化、机械损伤。1971年,克莱斯勒公司在汽车上开始正式采用全晶体管点火装置。1973后,克莱斯勒、福特、通用等公司生产的全部汽油车上都以无触点式全晶体管点火装置作为标准装置。目前,汽车发动机点火已经发展到微电脑控制点火,即点火时间、点火能量微电脑直接控制。
3.润滑系统
早期的汽车发动机润滑大多采用“全失”润滑系统。机油送到发动机的工作部件,进行润滑,使用后的机油就白白地流到地上浪费掉。现代汽车广泛采用的压力飞溅润滑系统,在采用了压力润滑后,发动机寿命大大提高。
4.冷却系统
早期内燃机的冷却系统是简单的环绕气缸的大水套,在水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发动机开始工作后水量随着沸腾而减少、散失,带走热量。后来采用的水泵强制冷却水循环大大改善了冷却系统的工作效能。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冷却水因蒸发而造成的损失,同时还可以起到提高冷却水沸点的作用,也就可以使汽车长时间爬坡时避免“开锅”现象发生,大大降低了对发动机零部件的损害,提高了行驶的安全性平稳性。
5.气门的布置
1930年以前的发动机,大多数采用侧置式气门的设计方案。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逐步采用顶置式气门(成为一种设计标准)。其优点是可使气门的动作加快,减少气门阻力,以便更好地进行换气,还可使燃烧室的设计更加紧凑。
6.滚珠轴承的发展与应用
汽车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生活在轮子上的世界,而现代汽车的每一个旋转部位都装有用来减少磨擦阻力的滚珠轴承。
其实滚珠轴承很早就有了。1543年,意大利雕刻家和金匠塞利尼首先看出一圈自由旋转的滚珠可能减少两个转动体之间的摩擦力。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已做成了一尊美丽的朱庇特雕像,将它放在一个木制底座上。我在底座内安了4个小木球,木球的一大半埋在球窝内。个设计十分巧妙,一个幼小的孩子也能轻而易举地使其前后移动和转身。”
1780年,松动地安在滚道里的进行滚动接触的滚珠轴承开始用在风车上,机器的整个结构围绕中心柱旋转。1794年,威尔士卡马森的一个叫菲利普·沃恩的铁器制造商用滚珠轴承作为四轮马车的车轴轴承,并为此申请了专利权。从那时起直到19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人们将滚珠轴承广泛使用在儿童玩的旋转木马,螺旋桨轴,军舰上的机枪转塔,扶手椅和自行车等器械的轴上,并取得了若干专利权。但直到有动力装置的车辆出现以后,金属部件因快速行驶而产生大量的高热和磨损时,这项发明才开始得到充分利用
所以,汽车的发动机,出生起源于德国,生长发展在日本!
“2把锁”+“多片式离合器”四驱系统炮越野版之静态篇
非独立悬挂系统 非独立悬挂系统的结构特点是两侧车轮由一根整体式车架相连,车轮连同车桥一起通过弹性悬挂系统悬挂在车架或车身的下面。非独立悬挂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强度高、保养容易、行车中前轮定位变化小的优点,但由于其舒适性及操纵稳定性都较差,在现代轿车中基本上已不再使用,多用在货车和大客车上。独立悬挂系统 独立悬挂系统是每一侧的车轮都是单独地通过弹性悬挂系统悬挂在车架或车身下面的。其优点是:质 量轻,减少了车身受到的冲击,并提高了车轮的地面附着力;可用刚度小的较软弹簧,改善汽车的舒适性;可以使发动机位置降低,汽车重心也得到降低,从而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左右车轮单独跳动,互不相干,能减小车身的倾斜和震动。不过,独立悬挂系统存在着结构复杂、成本高、维修不便的缺点。现代轿车大都是采用独立式悬挂系统,按其结构形式的不同,独立悬挂系统又可分为横臂式、纵臂式、多连杆式、烛式以及麦弗逊式悬挂系统等横臂式悬挂系统 横臂式悬挂系统是指车轮在汽车横向平面内摆动的独立悬挂系统,按横臂数量的多少又分为双横臂 横臂式悬挂系统式和单横臂式悬挂系统。 单横臂式具有结构简单,侧倾中心高,有较强的抗侧倾能力的优点。但随着现代汽车速度的提高,侧倾中心过高会引起车轮跳动时轮距变化大,轮胎磨损加剧,而且在急转弯时左右车轮垂直力转移过大,导致后轮外倾增大,减少了后轮侧偏刚度,从而产生高速甩尾的严重工况。单横臂式独立悬挂系统多应用在后悬挂系统上,但由于不能适应高速行驶的要求,目前应用不多。 双横臂式独立悬挂系统按上下横臂是否等长,又分为等长双横臂式和不等长双横臂式两种悬挂系统。等长双横臂式悬挂系统在车轮上下跳动时,能保持主销倾角不变,但轮距变化大(与单横臂式相类似),造成轮胎磨损严重,现已很少用。对于不等长双横臂式悬挂系统,只要适当选择、优化上下横臂的长度,并通过合理的布置、就可以使轮距及前轮定位参数变化均在可接受的限定范围内,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行驶稳定性。目前不等长双横臂式悬挂系统已广泛应用在轿车的前后悬挂系统上,部分运动型轿车及赛车的后轮也采用这一悬挂系统结构。 多连杆式悬挂系统 多连杆式悬挂系统多连杆式悬挂系统是由(3—5)根杆件组合起来控制车轮的位置变化的悬挂系统。多连杆式能使车轮绕着与汽车纵轴线成二定角度的轴线内摆动,是横臂式和纵臂式的折衷方案,适当地选择摆臂轴线与汽车纵轴线所成的夹角,可不同程度地获得横臂式与纵臂式悬挂系统的优点,能满足不同的使用性能要求。多连杆式悬挂系统的主要优点是:车轮跳动时轮距和前束的变化很小,不管汽车是在驱动、制动状态都可以按司机的意图进行平稳地转向,其不足之处是汽车高速时有轴摆动现象。 纵臂式悬挂系统 纵臂式独立悬挂系统是指车轮在汽车纵向平面内摆动的悬挂系统结构,又分为单纵臂式和双纵臂式两种形式。单纵臂式悬挂系统当车轮上下跳动时会使主销后倾角产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单纵臂式悬挂系统不用在转向轮上。双纵臂式悬挂系统的两个摆臂一般做成等长的,形成一个平行四杆结构,这样,当车轮上下跳动时主销的后倾角保持不变。双纵臂式悬挂系统多应用在转向轮上。 烛式悬挂系统 烛式悬挂系统的结构特点是车轮沿着刚性地固定在车架上的主销轴线上下移动。烛式悬挂系统的优点是:当悬挂系统变形时,主销的定位角不会发生变化,仅是轮距、轴距稍有变化,因此特别有利于汽车的转向操纵稳定和行驶稳定。但烛式悬挂系统有一个大缺点:就是汽车行驶时的侧向力会全部由套在主销套筒的主销承受,致使套筒与主销间的摩擦阻力加大,磨损也较严重。烛式悬挂系统现已应用不多。 麦弗逊式悬挂系统 麦弗逊式悬挂系统的车轮也是沿着主销滑动的悬挂系统,但与烛式悬挂系统不 麦弗逊式悬挂系统完全相同,它的主销是可以摆动的,麦弗逊式悬挂系统是摆臂式与烛式悬挂系统的结合。与双横臂式悬挂系统相比,麦弗逊式悬挂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紧凑,车轮跳动时前轮定位参数变化小,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加上由于取消了上横臂,给发动机及转向系统的布置带来方便;与烛式悬挂系统相比,它的滑柱受到的侧向力又有了较大的改善。麦弗逊式悬挂系统多应用在中小型轿车的前悬挂系统上,保时捷911、国产奥迪、桑塔纳、夏利、富康等轿车的前悬挂系统均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挂系统。虽然麦弗逊式悬挂系统并不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悬挂系统结构,但它仍是一种经久耐用的独立悬挂系统,具有很强的道路适应能力。主动悬挂系统 主动悬挂系统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由电脑控制的一种新型悬挂系统。它汇集了力学和电子学的技 主动悬挂系统术知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高技术装置。例如装置了主动悬挂系统的法国雪铁龙桑蒂雅,该车悬挂系统系统的中枢是一个微电脑,悬挂系统上的5种传感器分别向微电脑传送车速、前轮制动压力、踏动油门踏板的速度、车身垂直方向的振幅及频率、转向盘角度及转向速度等数据。电脑不断接收这些数据并与预先设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选择相应的悬挂系统状态。同时,微电脑独立控制每一只车轮上的执行元件,通过控制减振器内油压的变化产生抽动,从而能在任何时候、任何车轮上产生符合要求的悬挂系统运动。因此,桑蒂雅轿车备有多种驾驶模式选择,驾车者只要扳动位于副仪表板上的“正常”或“运动”按钮,轿车就会自动设置在最佳的悬挂系统状态,以求最好的舒适性能。主动悬挂系统具有控制车身运动的功能。当汽车制动或拐弯时的惯性引起弹簧变形时,主动悬挂系统会产生一个与惯力相对抗的力,减少车身位置的变化。例如德国奔驰2000款Cl型跑车,当车辆拐弯时悬挂系统传感器会立即检测出车身的倾斜和横向加速度。电脑根据传感器的信息,与预先设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计算,立即确定在什么位置上将多大的负载加到悬挂系统上,使车身的倾斜减到最小
二手车界理财产品,340匹、手波、后驱:德粉的真香警告
长城汽车-炮的都市版在2019年上市之后,标配“2把锁”+“多片式离合器”四驱系统的越野版也将在2020年4月份上市。这款基于都市版车型,对车身和四驱系统加强后的长城汽车-炮越野版售价或将超越都市版介于16-20万元区间,并提供更加丰富的“原厂”选装配置。
新能源情报分析网实拍的2台长城汽车-炮越野版,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配置的“8AT”和“6MT”。除涉水喉固定的细节指出有所不同,两台不同配置的长城汽车-炮越野版的外观设定几乎完全一致。
长城汽车-炮都市版长宽高5410x1934x1886mm、轴距3230mm,与出自同一个平台的越野版或存在细微差距,不过因为更换了COOPER的DISCOVERER?AT3?265/65R18型越野轮胎,整车高度将有所提升。
这台悬挂“冀F”临时牌照的长城汽车-炮越野版的后货箱,配置了1组磨砂黑材质防滚架并安装了货箱宝。1520x1520x538的后货箱尺寸,为标准的“1.5米”级,不过栏板高度较郑州日产高,在加装“平盖”后可以获得更大的存储空间。
带有阻尼的后尾门弹簧,在开启后的瞬间自然“滑落”,而不是“咣当”一下到底,固定货箱宝以及车身焊接细节的处理得称赞。
**箭头:带有阻尼的后尾门弹簧
红色箭头:防水防滑的货箱宝固定在后货箱焊接后,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并贴合
蓝色箭头:后货箱侧向与地板焊接裸露之处进行了打磨不会对人员造成伤害
上图为长城汽车-炮越野版后保险杠(集成牌照灯和行车灯)驾驶员一侧细节特写。
红色箭头:一体化的后保险杠两侧及中央带有防滑脚踏板
绿色箭头:后保险杠两侧的圆弧过渡采用防撞设定
蓝色箭头:后倒车雷达探头
上图为长城汽车-炮越野版装载的涉水喉细节特写。采用单级过滤的涉水喉从发动机舱引出,经翼子板固定在副驾驶员一侧的驾驶舱A柱外端。
笔者注意到,这两台适配“8AT”和“6MT”长城汽车-炮越野版采用两种方式,对同一个技术状态的涉水喉进行固定。
上图为适配“8AT”长城汽车-炮越野版与车身焊接(副驾驶员一侧A柱)涉水喉固定细节特写。
红色箭头:涉水喉
**箭头:固定支架
放大细节看,本身带有固定端的涉水喉,通过2条“外6角”螺栓,与单独设定的支架固定,再通过2条小尺寸的“外6角”螺栓固定在车身焊接上。从细节上看,与单独固定支架螺栓关联的涉水喉端全黑色支架呈亮色。
不能确定涉水喉(固定支架)是否后期喷涂为黑色,还是加装之后因为动力舱震动、传递至涉水喉,导致固定支架受“纵向”力矩磨损导致。
上图为适配“6MT”长城汽车-炮越野版与车身焊接(副驾驶员一侧A柱)涉水喉固定细节特写。
单独设定的固定支架(红色箭头),通过2组“平头栓”柳接(**箭头)固定在涉水喉,再通过2组“外6角”螺栓(蓝色箭头)固定在车身焊接(副驾驶员一侧A柱)。在这2台不同配置的长城汽车-炮越野版的涉水喉固定细节,才用了2种固定支架,不能确认这是否为原厂标配,还是第三方改装。
这两台长城汽车-炮越野版都配置了COOPER的DISCOVERER?AT3?265/65R18型越野轮胎,倾向于复杂路况通过性,相对的弱化了铺装路面的舒适性。查询几家电商平台发现,这个品牌和型号的轮胎只有285?65R18和265?60R18,等几个不一致型号的轮胎在售,售价介于1000-1700元。
上图为长城汽车-炮越野版前悬架细节特写-1。
红色箭头:钢制散热器下护板
**箭头:前差速器及发动机油底壳下护板
蓝色箭头:分动器下护板
长城汽车-炮商用版、越野版以及哈弗H9的车身架构,都采用来自丰田普拉多系的“梯形车架”、“前双A型摆臂+副车架”和“后5连杆+整体桥”的非承载车身。
上图为长城汽车-炮越野版前悬架细节特写-2。
白色箭头:钢制前转向节
红色箭头:钢制A型上摆臂
**箭头:钢制A型下摆臂
蓝色箭头:A型下摆臂与转向节固定的“单点”式球头销
上图为长城汽车-炮越野版A型下摆臂与前副车架的2组固定点细节特写。
红色箭头:钢制A型下摆臂
蓝色箭头:用于与副车架前端固定及调整姿态的的偏心螺栓
绿色箭头:用于与副车架后端固定及调整姿态的的偏心螺栓
需要注意的是,一车份共4条(2x2)偏心螺栓的安装与调试,直接关联着行驶姿态与轮胎磨损。如果单侧2条偏心螺栓调教不正确不在一条直线,有可能出现加速抖动和制动时跑偏(长久使用与A型下摆臂胶套老化有关)。
在上图中,清晰可见长城汽车-炮越野版副驾驶员一侧的下摆臂前后偏心螺栓并不在同一中心点。
上图为长城汽车-炮越野版后悬架、整体桥及全尺寸备胎细节特写-1。
**箭头:固定车身焊接及整体桥靠近制动分泵端的左右各1组下推力杆(长)
蓝色箭头:固定车身焊接及整体桥靠近差速器壳体的左右各1组上推力杆(短)
红色箭头:固定车身焊接及整体桥的横向止推杆
通过细节放大研判,为长城汽车-炮越野版适配横向止推杆的供应商为“诺博橡胶”。这家在保定长城汽车部件园设立新厂区的橡胶及铝合金配件供应商,为长城旗下多款车型提供发动机悬置、拉杆、胶套、车门密封条及车顶行李杆。
上图为长城汽车-炮越野版后悬架、整体桥及全尺寸备胎细节特写-2。
蓝色箭头:被后备胎“遮蔽”的上推力杆
绿色箭头:后稳定杆固定在整体桥的锚点
白色箭头:后稳定杆胶套
长城哈弗H9和长城汽车-炮越野版(商用版)采用相同的车身架构。前双A型摆臂+副车架”和“后5连杆+整体桥”的结构,最大化的满足乘坐舒适性,通过加强各连杆强度换取承载通过性。但是,在使用一段时间(根据驾驶习惯、行驶路况和承载重量)出现加速/制动跑偏,就要检查前悬架的摆臂胶套是否损坏、偏心螺栓是否异位;高速行驶抖动,就要检查后悬架的2条上推力杆、2条下推力杆及横向止推杆的胶套是否老化松旷。
无论前摆臂,还是后推力杆(止推杆)的胶套出现松旷,哪怕只涉及1个摆臂、1只胶套,都要将对向摆臂或全部推力杆更换。这种维修养护措施,看似成本大,但确是最简单高效的解决策略。
上图为长城汽车-炮越野版搭载的由博格华纳提供的TOD型四驱系统分动器细节特写-1。
红色箭头:前部散热器下护板
**箭头:靠前的断开式前驱动桥差速器下护板
蓝色箭头:疑似燃油系统碳罐塑料护板
白色箭头:博格华纳TOD型四驱分动器
上图为长城汽车-炮越野版搭载的由博格华纳提供的TOD型适时四驱系统分动器细节特写-2。
红色箭头:分动器下护板
**箭头:燃油箱组件下护板
蓝色箭头:燃油箱组件下护板加强筋(2组)
目前所有在售的长城系SUV和皮卡所采用的四驱系统,全部由美国博格华纳提供(中国生产基地)。哈弗H9/H8和长城汽车-炮越野版/商用版搭载的四驱系统,为博格华纳制造的TOD型(Torque-On-Demand)扭矩随机选择四驱系统。
这种有别于最常见的横置电控适时四驱系统、纵置电控(手动)分时四驱系统、日系三菱纵置超选四驱系统、德系纵置QUATTRO四驱系统的美系TOD纵置四驱系统,兼顾了分时四驱成本优势和全时四驱操控优势。
上图为长城汽车-炮越野版搭载的由博格华纳提供的TOD型适时四驱系统分动器细节特写-3。
红色箭头:功过分动器将扭矩传递至后驱动桥的后传动轴
绿色箭头:分动器扭矩输出端的法兰盘(4条螺栓固定)
**箭头:检测分动器至前后驱动桥传动轴转速差的传感器控制模块
蓝色箭头:转速检测控制模块线缆(未被热缩管保护)
这套由博格华纳提供的TOD型四驱系统技术倾向,在物理结构上与分时四驱系统靠近、在工作原理上与适时四驱系统贴合。针对纵置发动机,设定低速扭矩放大挡、和前后传动轴,这些与经典的切诺基适配的博格华纳提供的分时四驱分动器相当;通过前后传动轴转速差监控传感器,分配伺服3组钢柱磁力的不同获得不同压紧程度,既可以自动调节又可以手动预设前后扭矩分配比例的“多片式离合器”,与三菱帕杰罗1代超选四驱系统(粘性连接轴)相类似。
四驱控制模块(前后转速控制模块)未通电(信号),转子与衔铁未吸和;动力由输入轴带动球凸轮主动轮通过钢球传递给球凸轮从动轮。这是,球凸轮主动轮在弹簧力作用下压紧在从动轮上,与从动轮无相对轴向运动,且从不旋转,实现两驱传动。
四驱控制模块(前后转速控制模块)此时转子与衔铁吸合,阻力由主动链轮经二级湿式摩擦片组外壳、衔铁传至转子,使转子瞬间减速,球凸轮从动轮相对于主动轮传动,从动轮的斜面推动钢球和球凸轮主动轮,使球凸轮主动轮克服弹簧压力轴向移动,球凸轮主动轮推动压盘,压盘压紧摩擦片组件,带动主动链轮,进入四驱状态,动力由摩擦片组传递给主动链轮,动力分配至前驱动桥。
然而,在这套TOD四驱系统(分动器)内,决定前后驱动桥接通(两驱模式切换至四驱模式)以及前后扭矩分配的关键,就是这套“多片式离合器”。尽管可以“AUTO”和手动切入不同行驶模式,获得实时和预设“多片离合器”压力值获得不同扭矩分配效果,但是一旦超过了承受极限,或过热进入保护(停止向前驱动桥输出或分配扭矩)或烧毁。
TOD型四驱系统与纯粹刚性连接的电控或手动分时四驱系统相比,可靠性有所不及;但是在应对偶发或频繁的复杂路况,TOS型四驱系统的操控便利性,又是分时四驱系统不能比拟。当然,TOD型四驱系统与日系三菱超选四驱或德系QUATTRO全时四驱系统的扭矩分配效率还是有很大差距。
上图为搭载“8AT”的长城汽车-炮越野版换挡面板细节特写。
红色箭头:前驱动桥差速器锁
蓝色箭头:后驱动桥差速器锁
绿色箭头:预设行驶模式选择旋钮
**箭头:“坦克掉头”按钮
白色箭头:4L模式按钮
由于适配自动挡,可以通过发动机控制系统+变速器控制系统,装入“预设”的驾驶模式(扭矩分配模式)。
上图为搭载“6MT”的长城汽车-炮越野版换挡面板细节特写。
**箭头:前驱动桥差速器锁
红色箭头:后驱动桥差速器锁
蓝色箭头:2H/4L/AUTO选择按钮
由于适配手动挡,可以“强制”进入手动控制的2H/4L,或选取较为简单的ATUO模式(两驱和四驱自动模式)。
笔者有话说:
长城汽车-炮与WEY、欧拉、哈弗等子品牌,构成了长城汽车细分车型矩阵,囊括了皮卡、SUV、新能源和中端SUV车系,当然还是缺少了轿车系。定位亲民的长城汽车-炮以都市版切入愈加火爆的私人皮卡市场,延续了哈弗系列主打的性价比路线,改变了售价15-20万元区间的郑州日产纳瓦拉皮卡平均降价3万元的市场走向。
内饰精细的长城汽车-炮包括越野版,都改变了国人对这种工具车的认知,拉低了与丰田坦途、福特F150类配置丰富、贴合乘用车类高端皮卡的距离。无疑,长城汽车-炮是一款成功的子品牌。
后续新能源情报分析网将会对标配“2把锁”+TOD型“多片式离合器”四驱系统的长城汽车-炮越野版,于搭载“牙嵌”式差速锁+电控分时四驱系统的郑州日产纳瓦拉的通过性与可靠性进行深度对比测试。
文/新能源情报分析网评测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日美德系车型谁更强?丰田汉兰达对比别克昂科威和大众途观L
所以作为钻石德粉的我,收了一台Bimmer们听到都会面红心跳、开着嘴角不自觉上扬,晚上躺在床上都久久不能忘怀的快乐大玩具——宝马1M?Coupe!
在此之前,大姚刚买了一台绿油油的路特斯Exige,所以凑到了一起给客官老爷们带来性能车小特辑,这期咱们先来我看这辆宝马1M。
说实话Exige除了尺寸小了点,长的真的是挺“超跑”的。要说它最大的特点,不是乐趣多多,而是太难上车~
先来看看我的大玩具,这是一台2013年上牌的2011款宝马1系?Coupe?M?power。当年的新车指导价59.80万元,落地要60多万了。现在的二手价格从30-37万左右开始,卖多少钱的都有,这个价格里情怀加成太高了。
说实话,30多万买它确实不像一个二手车从业者的行为,可能都没有理智而言。实际1M也是跌过价的,在2018年前后,当时一台橘**的1M要价45万,两年后现在差不多跌了10几万,我实在是按耐不住了,必须把这台dream?car收回来玩一玩。
说起情怀,确实得掰扯掰扯了。这台1M可以说是宝马1系里第一款正经的M?power车型,底盘代号为E82,和E87(老款1系)的外观设计非常相似,M?power的外观套件,加上一套原厂的大宽体,比E87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的天使眼现在看起来太有韵味了,但有时候看它总觉得有点奶凶奶凶的~
而从侧面看过去就发现它的特别之处了,2660mm的轴距搭配上Coupe车型双门四座的设计,毫无违和感。车尾又短又翘,既可爱又性感。
再来一个无边框车门,哎呦,太骚了~
M?power的原厂轮毂,还是一对鸳鸯胎,前245/35?R19,后265/35?R19,很多人都不舍得拿这台车漂移,因为两条后胎太贵了…
像后轮这两条倍耐力P?ZERO的轮胎,换一下将近4000元,听着肉疼不?
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个刹车卡钳有点怂了,既没有好看的壳子也没有骚一点的颜色,所以有很多车主干脆把刹车卡钳升级成AP的。
双边四出的排气布局,原厂宽体看上去非常协调,整个车看上去就像扣在地上一样,稳稳当当。紧实的小“屁股“上只有一个M?power的logo,没有其他任何多余的字眼,一看就是人狠话不多的主儿~
这个角度真是美爆了!
在这种定位的车型里,1M的后备箱应该还算是实用,甚至纵深表现比普通1系都好,缺点就是因为后轮太宽,导致后备箱里左右两侧有两个大的突起,另外就是开口比较小,不过这种问题,99%的1M车主都不会在意。
如果说路特斯Exige的可玩性和实用性的比例是9:1,那1M就是8:2,我之前的福克斯RS就是7:3。
迫不及待地掀开机盖,小小的机舱被这台3.0T双涡轮增压的N54B30TO塞得满满当当,这种充实的感觉兄弟们应该都懂~直列六缸的发动机给了它340马力,450牛·米,在匹配上一个6速手动变速箱,前置后驱,注意!手动,这就是它的快乐源泉啊~
而且只需要简单的动一下程序,直接就冲着500马力去了,缸内不用做任何强化,因为原厂N54的活塞、连杆、曲轴等部件就已经是锻造件了。
但是,这台N54B30TO既是快乐源泉,也是罪恶源泉。它比较娇气,只要你稍有疏忽照顾不周,它可能就要闹情绪了,N54发动机的进气道极易产生积碳,当积炭严重时,对油门的响应和马力的输出都有直接的影响。
另外「?烧机油?」、「?渗机油?」、「?水温过高?」、「?喷油嘴漏油?」等等问题,还是建议大家如果你没有5年以上玩德系车的经验,我劝你入手一定要慎重。
拉开车门,内饰和门板上大面积的Alcantara材质,除此之外没什么亮点了。
如果不是德粉,肯定会说这个内饰无聊、辣鸡,但如果你是一个德粉,硬着头皮也要吹它香~
表底300km/h的机械指针仪表盘,我感觉比现在很多的液晶仪表有感觉多了。方向盘上的M按钮,按下去之后全车进入运动模式,发动机转速立马提升300转左右,悬架更硬,牵引力控制系统等级降低等等。
1M的灵魂所在,340匹大后驱配上这个6速手波,整备质量1570kg,乐趣可想而知~
在M模式下,百公里油耗大概在13-14L左右,原厂百公里加速4.9秒,赶紧开起来给你们感受一下。
出师不利,一挡起步的时候,它出现了“咳嗽“的问题,动力断断续续,我觉得可能是离合器片出了问题,估计免不了修一下。到了二挡,感觉就回来了,动力绵延不绝,输出非常稳定,这才是N54的魅力。
如果想要漂移,长按中控台上的DSC按键,会提示DSC退出工作,这就意味着你做一名真正的快乐男孩了。打一把方向,踩一脚油门,尽情的享受滑动带给你的乐趣吧~
原厂悬架给你的支撑感已经足够到位了,绝对能给你信心,各种侧倾都抑制的很好。
总的来说,1M绝对是一台可以让你开着它全程面带笑容的车,既有颜值,又有操控,情怀还一点都不落,至于价格嘛~只能说真正的感情永远不会被金钱阻挡~
ok~这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据说那台路特斯Exige比我的1M还要纯粹,下期节目一起去看看~
我们下期再贱~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麦弗逊/双叉臂/多连杆悬挂有什么区别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一款空间足够大、乘坐舒适、配置够高的SUV车型显然更受欢迎,但如果你家里人口多,或者你想拥有更大的空间装载行李去露营或者长途自驾,那紧凑型的SUV车型似乎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而来到中型SUV领域,丰田汉兰达、大众途观L和别克昂科威PLUS就是不错的选择,三款车型均有着良好的口碑,并且在机械素质方面有着更强的稳定性,所以就是因为这些优势,导致很多消费者不知如何选择,那我们今天就来对这三款不同派系的车型进行多角度对比,看看到底谁更加适合你吧。
外观对比
外观方面,汉兰达显得更加大气沉稳,前脸大尺寸梯形进气格栅,表面采用镀铬饰条进行点缀,看起来很有气势,并且出自TNGA架构的汉兰达,在整体凸显出较为浓厚的时尚运动气息。设计在车头两侧的大灯组合,其造型较为锐利,内部灯腔布局也比较精致复杂,可以给我们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
汉兰达的侧面设计较为简洁不规则式腰线设计把车身显得更加修长,车窗下沿处采用细长的镀铬饰条点缀,让其看起来有着较足的力量感,并且确保了侧面的档次感。车身尺寸上,汉兰达的长宽高分别是4965/1930/1750mm,轴距为2850mm。
转身来到汉兰达的车尾,整体看起来力量感十足,略带棱角的走线也修饰了它的视觉效果,对得起中级SUV的身份和定位,车尾采用了大量线条修长,使尾部看起来锐利不少。下方采用了隐藏式排气布局,双边双出的出气方式。同时可以满足主流消费者对气场的要求。还加入了不少运动属性的设计元素,例如熏黑处理的尾灯和车顶部分的扰流板设计。
途观L依旧采用了双面孔设计,运动版车型采用R-Line风格运动包围套件依旧让整车看起来更加动感。再加上IQ. Light 灵眸矩阵等人性化科技的加持。而普通版车型,外观也整体变得更加精致,前脸采用多边形进气格栅配合横置的中网设计,增加了整车的辨识度。
车身线条简洁流畅,并且具有十足的力量感,一根凸起的线条从车头延伸至车尾,层次感分明,显得硬朗,A、B、C柱采用银色镀铬饰条进行包裹,质感方面不错。大众途观L的车身尺寸普通版外观的长/宽/高为4733/1839/1673毫米,R-Line版的长/宽/高为4735/1859/1677毫米,轴距均为2791毫米。
车尾简洁而规整,线条丰富层次错落,灯源精致具有科技感,车标之下带字母标识。两侧大灯组采用对称式设计,搭配双边共出的四出尾排,看起来还是有几分力量感的。尾部造型时尚,两侧大灯组采用对称式设计,尺寸比较大,夜间点亮挺漂亮的,下部则采用黑色包围进行包裹。
别克昂科威PLUS的外观沿用家族式设计,前脸采用大尺寸不规则进气格栅,内部中网为横置熏黑饰条。前大灯组的设计修长饱满,而且还配备了LED远近光源,点亮之后的视觉效果更加犀利。两侧进气口的设计比较夸张,并且还装饰了亮银色饰条,前包围采用类似于梯形进气口,配合引擎盖上隆起的线条,强化整车气势。
侧面车身线条流畅,看上去沉稳扎实,多幅式轮毂的造型看上去更加运动大方,熏黑的车窗和行李架加上车门上曲面的设计,看起来比较炫酷帅气。轮毂方面,加上五幅式设计的轮毂,彰显出较为不错的运动气息。尺寸方面,别克昂科威PLUS长宽高分别为4845X1883X1695mm,轴距为2833 mm。
来到车尾,昂科威PLUS的后挡风玻璃前倾程度更小,整体造型圆润,昂科威PLUS的两个尾灯之间采用了贯穿式的镀铬条进行点缀,在一定程度上拉伸了视觉长度,下面双边单出的排气管装饰也提升了运动属性。
内饰对比
来到车内,丰田汉兰达内饰采用家族式设计,中控台设计层次感分明,再加上8英寸悬浮式液晶显示屏的应用,营造出不错的科技氛围,中控台物理按键填充得很饱满,中间搭载了一块12,3英寸的触控液晶屏,支持CarPlay、车联网、OTA升级等功能。中控台表现采用大量皮质材料包裹,整体质感十分出色。三幅式多功能方向盘采用真皮包裹,整体握感很出色。配置方面,配备了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车道居中保持、主动刹车、倒车影像、全速自适应巡航、Toyota Safety Sense辅助驾驶系统等。
大众途观L在内饰方面,拥有传统SUV的实用、大气感,中控台采用一根贯穿式的银色镀铬饰条进行包裹,精致感不错,采用运动数字座舱设计的途观L不仅用料厚道,双色镶拼内饰与不同色系缝线相搭配的巧妙,方向盘采用真皮材质,支持上下+前后调节功能,同时搭配了10.3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盘和12英寸的中控屏幕,内置导航系统、手机互联映射、车联网、语音识别控制系统、Wi-Fi热点等功能。
配置上大众途观L拥有导航路况、车载蓝牙、CarLife、CarPlay、原厂手机互联、车联网、语音识别控制系统、Wi-Fi热点、车道偏离预警、前方碰撞预警、主动刹车、并线辅助、车道保持辅助系统、4个安全气囊、前后驻车雷达、2种驾驶辅助影像/巡航系统、手机无线充电、30色氛围灯等。
别克昂科威PLUS的内饰延续了家族式设计风格,座舱内采用T字型布局,同时配备了8英寸的仪表盘和10英寸的中控屏幕,配色主要以黑色为主。其中,8寸仪表盘显示清晰,多功能方向盘抓握感不错,10寸中控屏搭载的车机系统在实用性功能上也有着不错的表现。第二亮点就是按键式的换挡杆,用习惯之后会更加顺手。
中控屏幕搭载了新一代eConnect智能互联技术,包括百度语音控制、百度随机收听、百度地图、无线CarPlay和百度CarLife手机互联功能,整体流畅度也不错。对了,昂科威Plus搭载了通用汽车新一代VIP智能电子架构,支持车辆级OTA更新,这也是他的卖点之一,保证你可以随时享受最新的功能。
动力对比
动力方面,汉兰达提供了2.5L双擎混动版本和2.0T版本动力,其中2.5L混动发动机最大功率141kW(192Ps),发动机最大扭矩238N·m,最大扭矩转速4200-6000rpm,前电动机最大功率134kW(182Ps),前电动机最大扭矩270N·m,匹配E-CVT无级变速箱。2.0T发动机最大马力为248匹。动力上,2.0T发动机驾驶激进,2.5L发动机更加省油,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悬架为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E型多连杆式独立悬架,前置前驱布局。
至于动力系统方面,23款途观L将不仅仅拥有2.0T高低功率版车型,还有1.4T车型。其中330TSI低功率版本最大功率186马力,最大扭矩320牛·米;380TSI高功率版本最大功率220马力,最大扭矩350牛·米。与发动机匹配的是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支持手动换挡模式。而280TSI则为1.4T发动机,最大功率110kW/150Ps,最大扭矩250Nm,如果你想要更好的动力,那么你至少需要买2.0T低功率发动机。
动力方面,别克昂科威PLUS提供的是2.0T发动机+9挡手自一体变速箱的王牌黄金动力组合,同时还加入了48V轻混系统,最大输出功率为237马力,峰值扭矩为350N.m,动力输出强劲的同时,还有着更好的燃油经济性。这台9速自动变速箱的反应还算灵敏,也很积极,不过在换挡过程中还是能够感受到些许闯动。
综合来看,三款车型各具优势,在30万的价格区间里,汉兰达是一款综合实力比较强的车型,有着合资车型的身份地位,保值率也相当高,是款非常适合大家庭的车型。虽然途观L是中型SUV市场中的一名老将,但其在外观和内饰方面仅仅进行了微小调整,动力也是多年未变,虽然驾驶质感不错,但似乎缺少了一些新意。虽然自身定位不是豪华品牌,但别克品牌还是很懂中国消费者得心理,手握二三十万的用户不光需要一台够大够实用的车,还需要在用车品质方面更上一层楼,如果你喜欢美系的驾驶感受,那么昂科威PLUS不会让你失望。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品评,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德系、美系、法系汽车各有优势,哪个上高速更稳?
虽然按照悬架的档次和复杂程度以及用料来排名的话,多连杆是最好的,其次是双叉臂再其次是麦弗逊,虽然档次可以这样划分,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这三种悬架之所以能在各种车型上大量存在当然有着各自的性能优点。
在这三种悬架中,麦弗逊是结构最简单的,也是制造成本最低用途最广的。它主要用在大多数中小型车的前桥上。它以简单独霸天下。也正是因为他简单所以他轻,响应速度快。并且在一个下摇臂和支柱的几何结构下能自动调整车轮外倾角,让其能在过弯时自适应路面,让轮胎的接地面积最大化,而且占用空间小适合小型车以及大部分中型车使用。但是由于结构简单使得悬挂刚度较弱,稳定性差,转弯侧倾明显。
双差臂悬挂拥有上下两个摇臂,起横向力由两个摇臂同时吸收,支柱只承载车身重量。因此横向刚度大。由于上下使用不等长摇臂(上长下短),让车轮在上下运动时能自动改变外倾角并且减小轮距变化减小轮胎磨损。并且也能自适应路面,轮胎接地面积大,贴地性好。但是由于多了一个上摇臂,所以需要站用较大的空间,因此小型车的前桥一般布置不下此种悬挂。
多连杆悬挂,通过各种连杆配置(通常有三连杆,四连杆,五连杆),首先能实现双叉臂悬挂的所有性能,然后在双叉臂的基础上通过连杆连接轴的约束作用使得轮胎在上下运动时前束角也能相应改变,这就意味着弯道适应性更好,如果用在前驱车的前悬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转向不足,给人带来精确转向的感觉;如果用在后悬挂上,能在转向侧倾的作用下改变后轮的前束角,这就意味着后轮可以一定程度的随前轮一同转向,达到舒适操控两不误的目的。跟双叉臂一样,多连杆悬挂同样需要占用较多的空间,而且多连杆悬挂无论是制造成本还是研发成本都是最高的所以常用在中高级车的后桥上。
所以总的来说,现在最经济适用,性价比最高的前独立悬挂是麦弗逊,能做高性能调校和匹配的悬挂是多连杆和双叉臂。结构最复杂实现性能最多的是多连杆。但由于后两者在结构上使其质量较重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响应速度常用铝合金打造,那么成本就可想而知了。
在0几年前,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很向往自己有辆汽车,所以看了不少的汽车杂志,有期介绍雪铁龙C5和C6的,对它的魔毯底盘很是羡慕(国外C5C6是升降悬挂),遗憾的当时没有国产,进口价格贼高,没有那个能力。O6年中购置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B级),直到11年才知道C5己国产了一两年了,于是11年四月买了我的第二辆车一一C5(2.3),用了六年后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在17年又购了台所谓的豪车(新改款,纵置机,2.0T),本想以它更换C5,试驾时试的是运动版的,试驾距离有限,感觉不错,买回来开了两个月,特别是在高速上压抑的不得了,虽然是多连杆前后悬,高速转弯侧倾严重,总的来说底盘舒适却缺乏韧性,有种莫名的伤感,只好又换回C5。
法系中级以上的车除DS7外全开过(508,DS5、6、C6,50O8),法系的底盘调教真的有功夫,但动力和油耗是短板。最近想为自驾游购置台SUV,曾考虑过5008,由于全系车型缺少我的一个必备条件(四驱)而遗憾放弃。
C5己跑了十二万公里了,底盘依然很紧凑,坏过一个启动机,基本上没坏过什么东西(车窗升降机除外),几乎所有的长途都由它完成,包括川进青出,平时通勤用的不多,必竟城市使用不是它的强项。
总之,法系中级以上的车型在舒适,操控,安全和用料的厚道的,对得起价格,不讲究品牌和保値选择不会后悔。
我只知道法系车和美系车在国内被严重低估,所以这两个车系目前在国内的性价比最高。厂家为了销量必然降价和多努力讨好客户,就是这么简单。
至于底盘能力,一般来说法系车是最强的,基本没有什么异议,第二在节油和皮实耐用方面,法系车一点都不比日系车差。
欧洲人的习惯和日本人一样,都喜欢节油皮实的小车,但是这类车型在欧洲虽然都是主流,日本车却远远打不过法国车。
在美国却是特殊,美国人喜欢大排量的皮卡和SUV,法国车企却没有刻意迎合这个喜好,日本人却为了美国人制造了很多美国专供,因此法系车在美国卖的不如日本车。
至于中国市场,一切都在发展中,但不可能学习美国走大排量路子,小而美将来必然成为主流,目前看到的虚荣心等等都会改成实用主义,因此从这个方面讲,法国车在国内的未来潜力还是要超出日本车,因为比起法国车,日本车确实不占优,雷诺收购日产绝不是平白无故发生的事,日本车无论安全、油耗、品控、操控、设计和性价比法国车都没有突出的地方,尤其安全、操控、设计和性价比四个方面不如法国车。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车在新能源方面发力不足,需要尽快追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