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股票香港_理想汽车港股发行价格
1.吓退罗永浩,逼停自游家,坑惨威马,造车窗口期到底是什么
2.理想汽车被列入“预摘牌名单”,理想会考虑退市吗?
3.新能源三巨头已经卷的不像样了
吓退罗永浩,逼停自游家,坑惨威马,造车窗口期到底是什么
撰文 / 温 莎
编辑 / 钱亚光
设计 / 赵昊然
再没有一个词汇让新造车的创始人们如此魂牵梦绕了。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据可查的文字史料显示,关于汽车行业窗口期的讨论,已经存在了至少6年时间。
在此过程中,造车的大门就像“狼来了”的故事,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窗口期”成为悬在每家新造车头顶上的达克摩斯之剑,领导们记在心里,挂在口上。
最新的一位领导是华为常务董事、终端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他在2023年2月22日再次重申华为不亲自造车时,难得正经了一回,“智能电动车的机会稍纵即逝,只有未来两三年是窗口期,华为必须抓住这段时间。”
余承东认为,“目前全球汽车行业在大洗牌,就像十几年前的手机行业一样。未来很多汽车企业会进行大兼并、大调整,可能会死一大批。”
这样的论调在汽车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窗口期”的引申含义,是Deadline,窗口关闭了,游戏就结束了,一切就都晚了。
这条死线,也曾吓退“圈外人”。2022年6月13日,在退网前的最后一次采访中,罗永浩毫不掩饰自己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欣赏,但基于现实思考,还是放弃了。
“我忙着还债的这三年,除了造车新势力那三家,很多超级重量级选手也都陆续进场了。我们综合估算了各种难度和时间窗口,觉得已经来不及了。”
罗永浩对Deadline的认知,大概和何小鹏相似。2021年12月,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接受一档访谈节目采访时表示,2024年是这一轮造车风口的最后窗口期,在这之后竞争会进入白热化。
2024年这个时间节点,在汽车行业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华人运通高合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丁磊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新力量和传统力量的距离会越来越大,相应的窗口期会越来越宽。”
雷诺中国CEO,BeyonCa创始人苏伟铭同样认为,造车窗口还没有处于收紧阶段,他将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25-2030年,也就是高端及豪华电动车最佳市场窗口期。
“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预计将达到68%,高端乘用车的渗透率将达到35.4%。新能源和豪华车的交界的细分市场,可以说是一片蓝海,随之带来是一个每年百万量级的市场。”苏伟铭表示。
企业的发展节奏,基于领导者对未来的发展预判,BeyonCa的首款产品将于2024年量产。
追根溯源,“窗口期”一词最早来源于医学领域,指病毒在感染人体后,通过对血液检查能够明确病毒标志物之前的这个时间段。但其实,就算在这段时间内查出了病毒,最终也是无法治愈的。
然而,在汽车行业,窗口期成为生产力,助力企业们保持了争分夺秒的姿态,和时间赛跑,勇敢追梦。
长江、万向、前途、拜腾、奇点……第一批造车新势力的倒下似乎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2023年前后,汽车市场弥漫着一股风雨欲来的味道,自游家因为资质问题宣布暂缓造车,小米汽车的产品犹抱琵琶半遮面,威马汽车的IPO之路则一拖再拖,还没量产的集度汽车正在努力蹭着ChatGPT的热点。
资质、上市、产品、市场……传说中的智能电动新汽车的“窗口期”到底是软件还是硬件?新造车“最后的入场券”发完了吗?剩下的品牌们还赶得上吗?
传统车企的大象转身
成名要趁早,造车也要趁早。
2018年是造车新势力的交付年,在那前后,关于窗口期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当时,科技、政策、资本和供应链的储备汇聚成强大势能,推动着传统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变革。新造车坚信“窗口期”是传统车企大象转身之前,要在他们没有缓过神来的时候,迅速站稳脚跟。
2017年,1月14日,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参加某论坛时分享了他对于汽车行业的思考,“2020年造车新势力的窗口期将关闭,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将进入这一领域。”
“如果我们能通过这三年实现品牌升级,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就不会是外资品牌的天下,一定是中国品牌的天下。电动车非常依赖本地服务,凡是依赖本地服务的产品,外资品牌是没有机会的。所以这三年品牌升级,我们一定要坚决,要坚定,要着眼长远,不要去考虑短期的蝇头小利。”
现在回过头来看,蔚来汽车还是抓住了这三年的窗口期。数据显示,蔚来2022年营收达到492.7亿元,同比增长36.3%,全年交付122486台,同比增长34%。
也有没抓住的。2018年3月,威马汽车创始人、CEO沈晖曾表示,“2020年-2021年传统汽车企业由于执行滞后,是留给造车新势力最好的窗口期。”彼时,首款量产车EX5的试装车刚于温州工厂下线,威马汽车正准备大展拳脚,还没想过要“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窗口期设定的理由是,传统汽车企业既有钱又有人,他们目前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智能电动汽车研发生产体系,没有推出相关的产品, 在执行层面上不如互联网企业快。一旦等他们回过神来推出产品,新造车公司就将面临严重的竞争压力,”
在那时的造车新势力们看来,他们的对手是正值壮年的合资企业。一旦这些背靠大树的品牌们吃完了燃油车最后的市场红利,开始全速新能源转型,就会异常强大,新能源汽车的大决战才真正拉开帷幕。
现实真的如此吗?已经2023年了,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
2月9日,广汽丰田宣布旗下bZ4X“厂家直降3万元限时购”活动,一时刷爆朋友圈。此次优惠之后,原本19.98万元入门的纯电中型SUV,起步价进入16万元区间。
广汽丰田打响了合资纯电市场降价的第一枪,走自己的路,也将一汽丰田逼上绝路。
2月16日晚,一汽丰田经销商bZ4X的限时优惠海报震惊了汽车圈,海报上清晰显示一汽丰田bZ4X优惠6万元,并附送置换补贴、增购补贴等优惠政策。一汽丰田直接在广丰的优惠上翻倍,将bZ4X的起售价拉到了13.98万元起,顶配也才22万元出头。
紧接着,东风日产也坐不住了,旗下首款纯电动SUV艾睿雅ARIYA加入价格战,在政企补贴叠加下,全系限时优惠6万元。这台车原本售价为28.54万-34.28万元的产品,瞬间变为22万元起步。
日系品牌集体大放血的背后,是合资品牌的困境。2022年,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3%。这样的水平,用网络流行语说,就是在打酱油。人们都听过潮水褪去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但却没有猜中裸泳的人。
产品
风头正劲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也曾回答过关于造车窗口期的问题。
2018年8月19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采访了王传福,后者在这场潘谈会中表示,新能源造车窗口期越来越短,新势力的路很艰难。
“一个车的产品周期是很漫长的,一个全新的平台开发至少要4年,车上有差不多1万个零部件,一个门的模具有30吨重,加工中心加工出来需要5-6个月,改一次又要5-6个月,整个周期相比很长。”
王传福认为,市场机会很少,可能最多就一次,如果这一次的产品周期、产品窗口没抓住,可能就会死掉。由于产品周期很长,投资者也不会给你太多的时间去等待。
无独有偶,2020年,理想汽车CEO李想也曾说过,任何一家新科技企业想要进入智能车领域,从组建团队到市场调研,到立项,到正式研发、到实验、到生产、到工厂制造再到交付,要想做出一款比较好的产品,比较理性地看需要3年时间。
他还补充,这样的研发时间之后还要加上1年的市场验证,基本上4年就过去了。
也许对小米汽车而言,窗口期是产品。小米造车的进度条和李想的时间表很吻合。2021年3月30日,小米正式官宣造车,同年,整车工厂在北京经开区开始动工。
为了追赶失去的时光,雷军曾表示,2022年小米汽车等新业务共计投入超30亿元,研发团队超2300人。小米汽车初创阶段的投入,是其他汽车厂商的3倍。
进入2023年,小米汽车再次提速。2月底,小米2023春季全球校园招聘中,补招50余个小米汽车岗位。
同时,小米汽车也开启公开社会招聘和内推,加速招募汽车人才加入。
从这一次的招聘岗位来看,小米汽车的人员招募不仅涉及研发,还拓展到生产、销售、品牌等各个领域。
2022年9月8日,已经把二分之一时间花在汽车上的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推特上表示,特斯拉比小米提前10多年进入电动汽车行业。“有些人认为我们已经错过了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窗口期,但我不同意。比赛才刚刚开始,我认为小米有很多机会。”
雷军说这段话用的是英语,但“window”依旧精准的表达了窗口期的含义。赶上了窗口期的小米十分自信,其目标是“争取15年-20年内进入世界前五”。
资金
2019年4月,李想曾表示,“造车新势力的融资窗口期剩余时间不会超过一年,一年之内会有大批企业淘汰出局,90%的投资人会损失惨重。因为走在前面的几家车企都没赚到钱,后面资金获取的难度将会更大。”
李想表示:资金窗口期只有一年,我们只有一次试错的机会。而纵观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是理想,包括蔚来、小鹏、威马在内的所有新造车势力,都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窗口期可能转瞬即逝。
以“抠厂”为名的理想,最先考虑到了钱。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资本寒冬确实很快到来了。
有媒体统计,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整车车企融资超40笔,融资总金额超800亿元。2021年,共发生239笔融资,披露融资总金额达3639亿元。对比可见,一级市场对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投资热情在快速消退。
更加重要的是,上市变得越来遇难。2022年9月29日,零跑汽车正式在港上市,上市首日开盘价41港元/股,是继小鹏、理想、蔚来之后第四家登陆港股的造车新势力。
几家欢喜几家愁,那时的威马汽车一定是十分羡慕的。自2015年成立以来累计完成11轮融资,2020年完成了号称造车新势力史上最大单轮100亿人民币融资,威马汽车公布额度的融资规模累计达到350亿元,融资能力毋庸置疑。
然而,从最初寻求海外上市,到申请科创板IPO,再到去年5月向港交所递表,威马已经多次碰壁。没能上岸的威马,接连遭遇资金压力,已有崩盘先兆。
近日,有关威马的坏消息一件接着一件,先后被爆出降、全员停薪留职、欠薪搬离总部等各种传闻,更有威马员工在线讨薪。与之伴随的是经销商关店、零部件断供,以及车辆产品等各种问题。
对威马来说,窗口期是上市融资,过了机会就没了。
对于现在的威马而言,似乎只有上市这一条路了,如果不能上市融资,威马只能借新债还旧债。为了自救,威马迅速启动借壳上市。今年1月,威马与香港上市公司Apollo出行达成协议,要用反向收购的方式,将威马打包进上市公司体系里,曲线救国。
按照理想的方式,威马获得了Apollo出行的“壳”,有资格在资本市场发行股份融资。Apollo出行公告称,拟额外向不少于6名对象定向增发股份,募集资金净额约为35.26亿港元,其中有大约7亿港元用来给威马还债。
然而,有了钱就能解决威马的问题吗?
资质
2023年一开年,人们惊觉,新造车的窗口期也许早就关上了。
2018年,李一男创办牛创新能源,2022年10月8日,首款自游家NV亮相。谁也没想到的是,高调发布新车仅过60天,自游家就发布《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商业评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理想汽车被列入“预摘牌名单”,理想会考虑退市吗?
今天是7月22日,根据最新报道显示。理想汽车被美国的证券交易所正式的列为预摘牌的名单之中,而这也是理想汽车第二次被列入预摘牌的名单之中,按照当地的政策规定,如果理想汽车再不提交相关的资料并且不通过审核的话,那么理想汽车将会直接被摘牌。那么面对这样的困境,理想汽车会考虑退市吗?
第一、无论是从竞争对手来看,还是从目前的自己的境况来看,理想汽车都不会退市 国内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公司有五家,分别是比亚迪、特斯拉、小鹏汽车、蔚来汽车以及理想汽车。比亚迪和特斯拉都是规模很大的公司,而理想蔚来以及小鹏汽车是真正的竞争对手,目前在美股小鹏汽车以及蔚来汽车都没有任何影响,如何理想选择退市的话,那就说明其实自己就给自己降低了位次。其次,理想在港股已经上市了,港股和美股之间的资金是可以进行某种兑换的,所以说理想更加不会轻易的放弃美股的地位,并且有港股上市的前提之下在美股保持地位也会容易一些,所以说理想汽车根本不会退市。第二、从大环境来看,理想汽车也根本不会退市 目前新能源汽车还是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水平中,根据的每年一度的汽车调研报告,基本上新能源汽车已经占据了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且这个数值还在不断扩大,所以说这块蛋糕也会越来越大,理想汽车的发展只会向前,不会向后,在这种存在巨大的潜力的基础上,理想汽车这个时候退市显得不太可能,也不太现实,毕竟以后的利润更加的大。 希望理想汽车能成功做出突破改变自己。新能源三巨头已经卷的不像样了
继小鹏 汽车 之后,理想 汽车 也回来了。
7月26日,港交所文件显示,理想 汽车 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将寻求作为具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发行人申请双重主要上市。
虽然是国内三大造车新势力之一,但相比另外两个,理想 汽车 似乎要低调很多,诸多的经营指标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此次登陆港交所,又能否成为理想 汽车 新的起点,并在未来的竞争中完成逆袭?
从产品上看,理想 汽车 只有一款六座中大型豪华电动SUV--理想ONE;销量上,2020年,理想卖出了32624辆,名列年度中国新能源 汽车 销量第六位,占市场份额2.8%,在仅生产新能源 汽车 的 汽车 制造商中排名第三。截至2021年6月30日,理想一共交付超过63000辆理想ONE。
反观竞争对手,蔚来、小鹏都已量产两款以上的 汽车 产品,包括SUV和轿车, 2020年蔚来的销量达到43728辆,高于理想,小鹏则是27006辆,相对低一点。 但不同的是,竞争对手的都是纯电车型,而理想的增程式技术路线,多少沾了燃油车的方便性。
在财务数据上,理想仍处于亏损状态。2019-2020年,理想 汽车 总收入分别约为2.84亿、94.57亿元,归属普通股东的净亏损分别为32.82亿元、7.92亿元,亏损有所收窄,而毛利上已经转正。
但2021年前三个月总收入35.75亿元,归属普通股东的净亏损3.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扩大了3.67倍, 原因在于研发费用和营销费用增长较快。
要布局未来,研发费用就得维持,而出于抢占市场的需要,营销费用也很难减少。换言之,两项费用短期内都有很难降下来,所以预计今年的净亏损额超过去年的可能性还很高。
何时能够实现净利润转正,不好下判断,但这也是国内新势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套用特斯拉经历的事情,净利润实现转正的那一年,总销量是50万辆,那国内新势力的盈利道路,还遥远得很。当然,“蔚小理”和特斯拉差别还很大,强行对比并没有太多意义,只是想说明,要真正实现盈利,道路还很漫长。
不过,好在理想的月度销量还在持续增长,6月份还拿下了国内中大型SUV销量冠军,在总销量上也超越蔚来 汽车 ,在发展趋势上是不错的。
销售的持续给力,有赖于理想 汽车 在销售渠道方面的布局。截至2021年6月30日,在中国主要城市拥有97家零售门店,2021年7月10日,开设了第100家零售店。和特斯拉一样,理想将零售门店选址在目标用户可能光顾的购物中心,而非中心商业区或地标性建筑。
而竞争对手小鹏的门店数量,包括直营店88家,特许经营店90家,合计178家,是理想的1.8倍,但是今年上半年理想和小鹏的销量都是3万辆左右,这也表明在单店销售效率上,理想是有优势的。
综上的经营指标和财务数据,只是看到一个相对不错的变化趋势,很难套用常规的价值模型去量化投资价值。
但理想 汽车 ,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增长红利很足且各发达国家都在争抢的赛道,所以得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看待它。
在重大的战略方向选择上,理想 汽车 并没有过多的理想主义,而是非常的现实。
当年,特斯拉在决定做电动车时,是从豪华的跑车切入,看中的不过是硅谷的 科技 富豪们,既有钱,又乐意尝试新 科技 的心理,同时还有一份为环保贡献力量的济世情怀。
这背后,其实是基于商业的通盘考虑,电动车技术尚未成熟,加上量产有限,价格必定很贵,如果一开始就贸贸然去敲基层市场的大门,结果大概率是吃闭门羹,而且很容易被燃油车厂联合围剿,甚至胎死腹中。
所以,从相对差异化的市场入手,不失为一个稳妥做法,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特斯拉这个战略的成功。
理想 汽车 也一样,梳理一下它的各种战略思维脉络,有两点非常清晰。
第一, 从中大型SUV车型入手,和蔚来一样,它们看中的正是市场接受度和价格优势。 过去十年,SUV凭借着强劲的动力、宽敞的空间,受到消费者的追捧,而国人不断上升的消费力则支撑起了这股SUV热潮。因此,选择SUV车型打入市场,能够很好地平摊成本,消除和同类型燃油车的价格差距,使得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新能源 汽车 。
第二, 增程式的技术路线。 这点也是理想 汽车 争议最多的地方,到底理想为何会选择这个路线?
先看看下面几张图。
三种技术路线一对比,你会发现,增程式技术路线其实是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HEV混合动力中间取了巧。
它可以像插电式混动那样加油充电两不误,也具备通过燃油发动机发电、储备、放电后带动电机从而提供动力的全过程,但它没有燃油发动机直接带动车轮的功能。
它也可以像HEV混动那样仅仅通过加油,然后由燃油车发动机发电提供动力,但它同样没有燃油发动机直接带动车轮的功能。
开过燃油车的人都知道,发动机转动时噪音很大,而且燃油的转化效率并不高,即使最牛的技术,也很难超过50%,这正是燃油车常常被诟病的热效率问题。但电动车就不一样,电机转动的噪音比燃油发动机低很多,动力转换效率也更高,常常可以达到80-90%。
所以,增程式的优势就在于,既充分利用了电机代替燃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的优势,又保留了“可以加油”的好处,这就解决纯电车型里程焦虑、充电时间过长、充电桩太少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用燃油车的方便性,开出了电动车的优越性。
新能源车这个行当非常烧钱,蔚来的老板李斌有过一句名言: “没有200亿,不要做电动车。”
实事求是地问,有多少创业车企一出手就能拿到200亿?
蔚来自己都差点因为缺钱挂掉,所以能够顺利活下来,才有资格去谈“理想”。理想 汽车 上市前披露的融资数据,是146亿,如果盲目地烧钱进去,很可能车都没出来,公司就已经挂了。
不盲目吹大炮,从最务实的路线出发,目标是活下来,再谋划未来的大局,这正是理想做战略思考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
和很多技术密集型行业一样,技术路线的选择对于新能源 汽车 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从短期活下来的角度看,理想选择增程式技术路线无可否非,事实也证明它的正确性,年度销量上,它仅次于特斯拉和蔚来,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大幅领先蔚来和小鹏。
但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对于理想 汽车 ,这个远虑,就是纯电技术路线。
从长远的新能源车发展趋势上,纯电是必然,它能更好地解决人类对于石油的依赖,以及为更多智能化的落地运用提供支撑,虽然里程焦虑、充电便利性问题至今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能。这也正是增程式路线虽然有优势,但也并没有受到太多车企尤其是巨头的青睐的原因, 汽车 界更愿意将增程式视为过渡方案,而不是终极方案。
在纯电技术上,理想并没有优势,至今也没有一辆纯电车型面试。虽然在战略规划上,理想已经意识纯电路线的重要性,重点押注了高压快充技术,但最快也得2023年才能推出首款纯电车型。
效果如何未可知,但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虽然渗透率还处在增长区间,但纯电车竞争已非常白日化,各路“神仙”,传统的、新的、跨界的,都赤膊上阵,争得不好开交,理想 汽车 还有多少时间去消耗,如果不能在纯电技术路线上迅速取得突破,理想在增程式路线上获得好处,还能挥霍多久?
在研发,理想 汽车 吃过增程式的好处,费用上大幅低于竞争对手。
但过分务实的反面,也可以是畏首畏尾,一旦加大投入,财务上必然会出现亏损扩大的可能性,理想又有没有足够的魄力去壮士断腕?
据聆讯后资料显示,理想 汽车 正在开发X平台,它继承了理想ONE现有的增程序电动 汽车 平台,并配备了下一代增程电动动力系统。公司计划于2022年推出X平台上的首款产品——全尺寸豪华增程序电动SUV,并于2023年在X平台上推出另外两款SUV。
很明显,理想的重点之一仍然在增程式技术路线上,这能够解决它的远虑吗?
新能源 汽车 作为新生事物,是传统 汽车 和电子产品的合体,承载了人类对出行方式的革命理想,谁能够在这场大战中走到最后,取决于技术研发。
而技术研发比拼的,首先是战略方向,其次才是烧钱和人才。
增程式的选择令理想度过了创业初期的艰难,成功地活下来,而且活得还不错。 但仅仅依靠这个技术路线,理想不可能赢得未来。
理想表示正大力投资高压纯电动 汽车 技术,为未来的高压纯电动车型开发两个平台—Whale及Shark,并自2022年起,理想 汽车 的所有新车型将配有与自主开发的未来L4级自动驾驶兼容的必要硬件作为标配,并立下“理想”--5年内占20%市场份额。
理想很丰满。
去年顺利登陆美股,现在又来到港股,从资本充裕的角度,理想是有着落了。而去年至今新能源 汽车 的火热,也让理想享受了股价翻倍的高光。
但在人才的问题,行业已经是“僧多粥少”的情况,即使理想愿意砸钱,就能够保证一定找得到人才吗?竞争对手个个都手握重金,比砸钱,理想不一定能过谁?
现实很骨感。
理想的回归,或许才是真正挑战的开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