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企查查_赛力斯汽车 百度百科
1.问界是什么品牌
2.顺丰卖车究竟有无可能性?两份财报合在一起或可见端倪
问界是什么品牌
问界(AITO)是华为和赛力斯联合打造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根据企查查查询得知,2022年全年研发投入31.06亿元,AITO问界核心研发投入累计已超120亿元。主要产品包括AITO问界系列高端智慧新能源汽车、蓝电新能源汽车、瑞驰电动商用车、风光SUV等。公司拥有领先的智能制造能力,依据工业4.0标准及工业互联网要求打造的赛力斯智慧工厂以数字化为核心,采用先进的制造运营管理系统及制造工艺流程,以实时在线的响应方式,快速精准地进行规模化定制生产。工厂执行严格的品控标准,关键工序100%自动化生产,以高水平智能制造实力为高质量交付赋能。公司整车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与全球ICT领先企业华为开创了联合业务深度跨界融合的先河,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核心技术、产品及渠道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双方共同打造的AITO问界系列新能源汽车产品深受市场和用户欢迎。与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宁德时代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为公司新能源汽车交付提供有力保障。公司深刻践行“一切为了用户,超级奋斗,拥抱改变,诚信可靠,价值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坚持“软件定义汽车、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理念,由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追求高质量发展,追求绿色低碳,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公益捐赠、抗疫救灾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活动,为实现“成为全球智能汽车品牌企业”的愿景而努力前进。
顺丰卖车究竟有无可能性?两份财报合在一起或可见端倪
顺丰也要卖车了?
“继华为之后,国内民营‘快递一哥’顺丰,或也将跨界入局 汽车 整车销售领域。”
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在车圈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而消息源自于一家新公司的成立。5月21日,据企查查APP显示,一家名为上海顺资嘉 科技 有限公司的新公司正式成立。
一家新公司的成立原本并没多稀奇,可根据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 顺丰速运集团(上海)速运有限公司 100%控股。与此同时,在新公司的经营范围内赫然出现了“ 新能源 汽车 整车销售 ”项目。
于是,关于顺丰或将入局整车销售领域的传闻,开始在网上发酵。其实,近年来跨界玩家入局 汽车 行业者并不在少数,迈入2021年后,这一现象更是频频发生。
今年开年至今,已有包括小米、货拉拉、创维、360等企业官宣了入局整车制造,而华为、美的等也开始切入 汽车 后市场,其中华为更是已经在其数家手机旗舰店内,开始售卖赛力斯SF5车型。
一时间, 汽车 行业成为了诸多跨界入局者的“真香”领域,仿佛跨界造车或是卖车,已然成为了那些原本八杆子打不到的企业,实现企业转型和增加营收项目的“不二之选”。
那么,顺丰会否步它们的后尘,也挤进这条原本就已非常拥挤的“新赛道”呢?
按照常规操作,马拉车市第一时间便查询了顺丰控股的财务状况。而如果把顺丰控股今年3月17日所发布的2020年年度财报,以及4月23日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财报,这两份财报放到一起来看,似乎也多少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去年净利润达73.26亿
今年一季度亏损9.89亿
据顺丰控股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度,顺丰控股实现营业收入1539.87亿元,同比增长37.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3.26亿元,同比增长26.39%;扣非后净利润61.32亿元,同比增长45.74%;实现每股收益1.64元,同比增长24.24%。
顺丰控股2020年年度报告
对此,顺丰方面表示,快递行业仍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行业集中度保持高位,龙头壁垒加固。
4月23日,顺丰控股发布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426.2亿元,同比上涨27.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 净亏损约9.89亿元 ,同比下滑209.01%。而去年同期则为 盈利 9.07亿元。
顺丰控股2021年一季度财报
去年一季度盈利9.07亿元,而今年一季度则亏损9.89亿元,对于业绩“暴雷”,顺丰控股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原因。
总结下来大概有三点:1.去年因为疫情,很多扩容增长需求都推迟到今年,今年一季度产生了大量的资本开支,而要到下半年才能有成效;2.在春节期间,公司给员工的加班补贴创了 历史 新高 。3.同行们今年也在抢业务,同时价格战下毛利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顺丰方面还表示,公司已经基本完成对各多元物流赛道的前瞻布局;同时,公司正处于 新业务拓展 关键期,为扩大市场份额,打造长期核心竞争力,公司继续加大新业务的 前置投入 。
由于顺丰方面并未说明新业务拓展所具体包含的项目,结合此次新公司成立增加的“新能源 汽车 整车销售”经营项目,难免让人产生联想: 该“ 新业务 ”和“ 前置投入 ”是否涵盖了新能源 汽车 整车销售业务?
除了今年一季度的“业绩暴雷”,顺丰控股在其主营业务上的发展现状,也是其迫切需要寻找新利润增长点的关键之一。
顺丰的“快递一哥”地位
或只是看起来“很稳”而已
若以市值论,顺丰是目前国内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目前,该行业在A股上市的5家公司(顺丰控股、韵达股份、圆通速递、申通快递和德邦股份)中,顺丰控股的总市值是其它四家公司之和。
而在市场占有率方面,2020年顺丰控股速运物流业务量达到81.37亿票,同比增长68.46%,远超行业整体增速的31.2%,市占率已提升至9.76%。
但不能忽视的是,顺丰控股的市占份额之所以稳步提升,离不开其被迫践行的低价扩张策略。自2019年以来,顺丰在各地市场推出了 顺丰特惠专配 ,相较于传统顺丰快递15-20元左右的价格,顺丰特惠专配的价格甚至可以低至4-5元。
曾经还一度出现了其他快递公司员工接件后转发顺丰特惠专配,以此赚取差价的案例......
而顺丰施行的低价扩张策略,虽然提升了顺丰的市场份额,但与之对应高企的人力成本却增加了公司的费用支出。
其实,类似这样的经营策略,我们并不陌生。在共享出行领域,滴滴等企业的“烧钱得份额”,早已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案例。可事实证明,这样的经营策略可以短期内收获一定的成效,长远来看注定是行不通的。
那么此时,顺丰拓展新业务的必要性便显现出来。刚好,近年来的造车热持续升温,也给急于寻找新利润增长点的顺丰,提供了一条似乎不错的路径。
如果顺丰开始卖车...
如果各方的猜测属实,顺丰真的有意入局 汽车 行业,同时从其新公司的经营范围所预示的是从事整车销售行业,那么会对现有的 汽车 销售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先看它究竟会采取怎样的“卖法”。
首先,顺丰试图瓜分蛋糕的对象或是竞争者,注定不会是现有的传统4S店经销商。它一定会把目光投向那些目前采取直营直销的新能源 汽车 整车企业所针对的市场。
这也不难理解,按照目前传统4S店经销商的经营状况,卖新车几乎不赚钱或是利润微薄,大多靠厂家年底返点实现盈利。而更多的注意力在放在售后维保方面。其成本和库存压力,显而易见。
顺丰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其不可能过多的参与车辆的使用后端,而只能把目光锁定在车辆的销售前端,以此寻找到利润的突破口。
此时,采取直营直销的品牌,由于没有了前端的议价环节,也不存在需要前期采购压库,便成为了顺丰最好的“合作伙伴”。
马拉车市大概猜测,一旦顺丰开始卖车,十有八九将会采取类似华为代卖赛力斯的做法。即只负责销售前端,通过渠道增加和市场下沉来给这些企业的新车做“加法”。至于车辆的使用中后端,则还是由 汽车 品牌自己负责。
其次,顺丰卖车究竟有何优势。
毫无疑问,由于顺丰的知名度和市占影响力,对于车辆本身的广告和宣传效应必定成为各大车企十分看重的点,相信不少品牌都会主动向顺丰抛去橄榄枝。
同时,由于深耕电商领域多年,顺丰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电商领域的优势,寻找到不同于现有新零售的全新方式和玩法。也更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最重要的,是发挥其在“服务”领域的优势。由于大数据的加持,顺丰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更容易贴近消费者。而在服务方面,可以发挥其时效性、安全保障高的特点。
假如成本算得过来,车主在顺丰买车或将比其他渠道更早地提到自己的爱车。
此外,一旦顺丰选择入局整车销售领域,其必然会更加慎重。无论是品牌合作方的选取,还是后续的一系列问题,都会提前解决或规避。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给 汽车 消费者带去了相应的保障。
顺丰卖车有何风险?
其实顺丰卖车也跟目前的华为一样,都面临着同样的风险。因为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在你的渠道进行购买,就是看重的“华为”或是“顺丰”这样的招牌。那么你就应该对卖出去车辆的质量和服务负责。
其次,在销售前端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出。此前,马拉车市在体验华为旗舰店卖车业务的时候,便发现由于店内销售人员基本都是华为的员工,其对车辆的综合产品力,以及销售话术等都有所欠缺。很容易造成消费者的质疑。
举个例子,某华为销售在对马拉车市介绍赛力斯SF5的产量卖点时,就仅仅说了个“重力启动”,此外一问三不知。试想,相对更加深入 汽车 行业的华为,其销售前端的培训还有待提高,那么更加“门外汉”的顺丰,其销售人员能否得到相应的培训,或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马曰:
总之,传闻中的顺丰卖车,拥有不少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风险,至少在其入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般顺利。对于亟需企业转型和拓展新业务的顺丰而言,或许也只是增加了一个选项而已,截止目前也并未有任何顺丰方面的人出来证实或是否定。或许,真的只是一个误会而已!
而人们之所以对其保有一定的期待,除了现有 汽车 销售模式存在的弊端之外,也是因为人们也想看看顺丰+ 汽车 ,究竟能够产生怎样的火花,能否从销售前端到后续用车过程都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服务给予。
此时,无论是传统的4S店经销商,还是践行直营直销的新能源车企,也更加值得深思,如果自己的工作都做好了,消费者何需怀有那么多的期待,而对目前国内的整个 汽车 行业而言,最不需要的便是这隔三差五冒出来的“冗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