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奇瑞系列车

2.试述国际贸易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可计算一般均衡的澳大利亚的贡献

4.那些事例(实例越多越好)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股市,商业,等)

5.求大神总结下一级建造师的工程经济中,最常用的公式有哪些?最好带文字注释。

奇瑞系列车

汽车进口关税属于外生变量_进口汽车关税计算公式

1月21日,中国最具权威的“2006 CCTV中国年度汽车评选”终于揭开了最后的悬念,13项大奖各归其主。奇瑞A5凭借着众多权威专家的首肯、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以及06年极佳的市场表现,一举击败长安福特福克斯两厢等众多知名的合资品牌,赢取了“2006CCTV中国年度最佳人气汽车奖”。奇瑞A5依托优秀的品质和不凡的实力,荣膺了这个分量仅次于最重的奖项“2006CCTV中国年度汽车大奖”的奖项。

奇瑞A5上市至今,已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历时三个月的“省”入人心,“试”不可挡节油动力挑战赛,吸引了18000多名车友的挑战以及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其超低的油耗和强劲的动力博得了无数消费者的喜爱。奇瑞A5紧密结合消费者的需求,适时推出69800元的实力型,一举成为中国性价比最高的A级车,人气更是急剧窜升,销量迅速达到了近6000辆,成为了中级轿车销量的月度冠军。奇瑞A5的人气指数不仅在国内遥遥领先,海外出口也达6295辆,成为了自主品牌中级轿车出口量冠军。 在 “2006 CCTV年度汽车评选”北京、重庆、成都、武汉、长沙、杭州、珠海七城市的巡展活动中,所到之处,无论是在消费者试驾、城市巡游,还是在主展台表演的互动环节中,奇瑞A5都得到了消费者强烈的追捧,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奇瑞A5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人气,当然也是和其优秀的自身品质以及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分不开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CTECO发动机、先进的CAN-BUS局域网控制系统、行车电脑、激光焊接技术等高科技配置都是其优秀品质的最好代表。同时,奇瑞A5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更是深得“上帝”赏识,从上市初期的VIP卡免费保养大赠送,到创造了中国汽车业几项第一的“省”入人心,“试”不可挡节油动力挑战赛,再到现在最新推出的“你开车我加油 新春购A5 一年免费油”活动,奇瑞A5始终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了首要地位。

对于此次获奖,奇瑞汽车负责人表示:“自06年上市以来,奇瑞A5市场反应持续升温,很多区域都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样超强的人气是和奇瑞A5一流的品质分不开的。此次获得‘2006 CCTV中国年度最佳人气汽车奖’,进一步说明了奇瑞A5的优秀品质已经得到了专家、媒体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奇瑞A5出口第一的背后

--------------------------------------------------------------------------------

据悉,奇瑞汽车主销车型奇瑞A5系列轿车,在2006年全年出口量达到6295辆,成为中级轿车出口量第一的汽车品牌。 这说明,奇瑞A5不仅赢得了国内2万多名车主的信任,而且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奇瑞对于A5的定位是“国际车型”,用了欧洲流行的“Sky-line”天穹顶设计,外观时尚大气,符合国际潮流,配置高档丰富,安全装备完善,搭载的ACTECO系列发动机动力性强、节油性好,如此高性价比的轿车,当然引起了诸多讲求理性务实的国际用户,取得这样的成绩自然是可喜,但是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另外一种更为喜人的中国汽车出口格局的变化。

我国的汽车出口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有长城皮卡,以其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国外市场对该车型的需求,使得长城汽车稳坐皮卡海外出口第一把交椅;再有微车,以良好的性价比抢滩国际市场,迅速扩张其在海外的市场份额;而目前,奇瑞A5所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中级车又如此大受欢迎。中国汽车经历了从皮卡到微车,再到中级轿车的出口格局转变,经受住了海外市场国际消费者的严格检验。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汽车工业正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前进。

然而,汽车大规模出口的同时,又引发了一些思考。皮卡原本就是国际市场畅销车型,长城汽车的海外市场策略又使“巧”劲,规避风险。先在竞争较为薄弱的地方打开缺口,锁定进口关税较低、基本上没有汽车工业的国家,如中东和海湾国家,然后是进入非洲、中南美市场,继而再大举进军中亚、俄罗斯及东欧和前独联体国家。

同样的,微车凭借的是良好的性价比,从而获取大量的海外订单。这样“曲线救国”的方式出口,让国人高兴之余却始终存在诸多难以言说的隐痛。因为真正见证实力、代表一个国家造车水平的,不光是皮卡和微车,还应该有中级车。

奇瑞A5就是这样一款“凭实力说话”的中级家轿。奇瑞A5之所以能在国外市场广受瞩目,与其所搭载的一系列高科技配置是密不可分的。奇瑞A5系列全部搭载了奇瑞自主研发的ACTECO发动机,目前奇瑞公司已经和意大利菲亚特汽车签署了10万台的ACTECO系列发动机出口订单,由此可见,ACTECO卓越的动力、节油性能已经得到了世界名牌汽车的认可。另外,奇瑞A5的自动恒温空调也极具高科技含量,当车内温度达到或超过23℃时,与空调相配套的阳光传感器就自动给空调系统下达通风指令,车内即刻便能自动实现通风。

优质的产品加上合理的价格,正是奇瑞在国际市场表现不俗的原因。根据06年海关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同级别轿车出口的情况,奇瑞A5以6295的销量稳居榜首,其次是比亚迪F3出口1200辆,吉利的金刚以630辆的成绩取得探花。奇瑞A5已经显现其强大的竞争实力。

价格在7-8万之间!值得考虑!

试述国际贸易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摘要:对外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它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各种政策之间存在相关性,一种政策的实施效果,还受到其他领域政策的影响,对外贸易政策也不例外。然而研究其他经济领域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图探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旨在说明不同经济管理领域间关系密切而且错综复杂,并引起同行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相关性;国际贸易;传递

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其政策的制定主要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出口、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政治和经济关系,其中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是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标。由政策的相关性(coherence)我们知道,一种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除了取决于该政策本身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其它相关领域政策的影响。对外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具有直接相关性,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其理论研究比较多,理论体系也比较完善。然而关于国内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影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与对外贸易政策相关的国内重要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包括:宏观经济与国际贸易、宏观经济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传递渠道,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和国际贸易

众所周知,对外贸易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都是管理经济的工具,而我们对这两种政策的相关性,及其相互作用则知之甚少。可以说对外贸易和宏观经济变量紧密相连,对外贸易影响经济活动的结构、水平、稳定以及经济增长。进口和出口对一国经济收入和就业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实践经验也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积极的联系。正如对外贸易影响宏观经济一样,一国国民收入水平、总体价格水平、总投资、就业以及消费的变化都会对对外贸易产生影响。

国内经济增长,消费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也增加,原来生产出口产品的转向生产供国内消费的产品,从而实现在出口产品生产部门以及非出口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同时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使得一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相反,如果一国消费滞后,就会迫使国内生产商不得不开拓国际市场,从而出口增加,对外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国内价格水平的变化对国际贸易存在着“外溢效果”。通货膨胀削弱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样使得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贸易收支恶化。

从外部看,国外市场价格变化对一国的对外贸易以及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对国际市场依赖性较强的小国更是如此。相对于国内价格,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会鼓励该国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另外,进口价格的上升使得以进口产品为生产投入的成本增加,进而产生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出口产品价格会增加出易的利润,增加出口公司的资金流动,从而刺激企业将生产非出口品的和生产要素转向生产出口产品。国外市场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从而对对外贸易收支产生影响。

对外贸易对宏观经济政策极其敏感。例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使一国总消费支出增加,包括用于进口商品的支出,所产生的效果与国内经济增长相似。宏观经济政策对一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会刺激资本流入或者流出,因而它又可以成为利用国外可利用对经常帐户赤字进行融资的决定性因素。

宏观经济要素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尚缺乏实证分析。下面就以经济衰退和宏观经济不稳定两种情况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经济衰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源自于国内总需求的降低(因而会降低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而间接影响则源自于国内部分企业或产业寻求保护的压力,以使这部分企业或产业免受来自国外竞争。同时,一国贸易保护措施的不断增强会引起他国(贸易伙伴)的贸易报复。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面对国内需求的不断下降,处于经济危机中的一些国家不得不高筑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生产商,使其免受来自国外竞争的冲击。然而,贸易保护主义使国内疲软的需求进一步恶化,加剧了经济萧条程度,延长了经济萧条周期的时间。国内需求的急剧下跌对国际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宏观经济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传递” 渠道是外汇市场,即通过外汇汇率的变动和国内价格水平变动来影响国际贸易。实践证明,稳定的汇率和国内价格水平与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有着极强的相关性。相对于遭受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来说,保持低通货膨胀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贸易更为频繁和集中,并且所形成的贸易伙伴关系也更为密切和稳定。有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加入货币联盟的国家,如果成员国之间汇率固定,并由超国家的货币联盟当局调控,将会极大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至少不低于优惠贸易安排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表1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进口增长和宏观经济不稳定之间的关系。该表的回归分析结果,是根据114个国家的有关数据,对1980-2000年间最惠国平均关税水平、年均进口的实际增长与GDP平均增长的比率,以及GDP增长的标准偏差进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该模型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国家进口增长对GDP增长的依赖和对进口管制水平的依赖,从而能够得出宏观经济波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重要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增长与GDP增长正相关,而与关税壁垒的程度负相关。

表1 进口增长和不稳定的宏观经济回归分析 变量 估计系数 统计值 常数 1.181.16 GDP平均增长 1.14 11.55 最惠国平均关税 -0.14-4.24 GDP标准偏差 -0.32-381 R Square=0.64 资料来源:来自于《2004年世界贸易报告》。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变量变动与国际贸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么,宏观经济的变动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的呢?

二、宏观经济变动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的传递渠道

以上分析只是说明了宏观经济变量与国际贸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宏观经济的变动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或者说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影响国际贸易的呢?一种是通过外汇市场。根据Eichenbaum 和 Evans(1995) 的观点可知,外汇汇率主要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宏观经济不稳定会导致市场价格和一国支出大幅度波动,而这种波动又会反过来改变外汇市场状况,迫使一国调整外汇汇率,最终结果是影响国际贸易。另外一种重要渠道是通过金融部门。如通货膨胀会对投资和贸易专业化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对于企业来说,即使他们在一个没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经营,只要他们在一个具有增长趋势的市场运作,从银行获得也是比较容易的事情。Corbo(1992)等人认为,高通货膨胀环境下期望通过关税等措施,消除价格扭曲而导致的相对价格变动,不但不利于实现预期效果,反而会扭曲投资决策。同样,由于金融部门受到通货膨胀的压力,银行部门会更乐意给愿意出高利息率的借方,即使这种存在着高风险。这种在通货膨胀环境下所做出的“逆向选择”会扭曲一国专业化分工模式和贸易增长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经济的不稳定也是通过金融部门这一传递渠道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的。

三、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外汇汇率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国会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及其需要对本币对外币的汇率进行调整。比如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口持续超过出口,在外汇市场上将表现为对外币的过度需求超出了外币的供给,即外汇的供给不足以满足外汇需求。此时,外币价格具有上升趋势。为了改变外汇市场上外币供求不对称的状况,一国将会调整本币对外币的汇率,即通过本币贬值的方式来改变国内对外币的需求。一国对汇率的调整将产生两种效果(以本币贬值为例):一是本币贬值会使得从国外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进而抑制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相反,本币贬值,会增强了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本国产品出口以及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二是本币的对外贬值会使得国内出口或进口商品相对于非出口或进口商品的价格改变,这种国内价格的相对改变不仅仅改变了该国出口和进口的增长状况,同时也改变了国内需求和投资状况。

(二)财政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说明财政政策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汇率变化对国内市场均衡的影响。在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国内市场的均衡会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由国民收入均衡等式Y=A(Y, i) + NX(Y, Yf , e P*) (式中NX表示本国净出口,Yf, P*分别代表外国国民收入和价格;e代表汇率) 可知,汇率是总需求的一个决定因素,汇率变动将导致IS曲线的移动。具体影响过程如下:

在国内商品价格P和国外商品价格P*给定的情况下,本国货币贬值会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促使本国净出口NX增加,从而使得IS曲线右移,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相反,本国货币升值会降低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促使本国净出口减少,从而使得IS曲线左移。据此,当本国利息率高于国外利息率时,即i>i*时,本国货币升值,IS曲线左移;当本国利息率低于国外利息率时,即i<i*时, 本国货币贬值,IS曲线向右移动。由此可见,在汇率调整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作用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制约和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财政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图2所示,当一国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例如减税、减费或增加开支、加大购等,会导致IS曲线右移,IS曲线从原来的位置移到IS’处。国内均衡点也由E移到E’点(短期均衡点),此时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张,国内产量不断提高,对货币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并导致利率上升。由于受到高利率的吸引,大量国外资本流入国内,从而导致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就表现为对本币的需求超过本币的供给,这时候相对于国外货币而言,由于供不应求的关系,最终导致本币升值。

本币升值后,由于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货物价格上升,削弱了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本国出口受到抑制,但进口增加,IS曲线将向回移动,直到净进口的增加抵消国际收支顺差为止。如图2所示,IS曲线最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意味着一国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影响到一国外汇市场,即改变本国货币的汇率;反过来,外汇市场汇率的改变(即改变一国贸易状况)又会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致使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目的。

相反,如果一国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例如增加税收或者是减少开支,则会产生一个相反的运动过程。

(三)货币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如图3所示,最初国内均衡点为E点,定一国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量M,由于在价格P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得LM曲线右移,因货币供给增加,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利率会下降,这样就会刺激国内投资,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所以此时最初的国内均衡点移至E’点。由于国内利息率低于国际均衡水平,导致国内资本大量流出,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就表现为对本币的供给超过了对本币的需求,这时候相对于国外货币而言,由于供过于求的关系作用,最终导致本币贬值。 本国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于是IS曲线向右移动,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最终平衡点移至E’’点,在这一点,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利率与国际均衡利率相等,结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产量、就业的提高和利率的上升。如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结果正好相反。短期内,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提高利率,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并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于是本币升值,净进口增加,IS曲线左移,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达到更低收入水平的均衡点。

至此,我们粗略地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变动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变量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渠道,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与对外贸易政策紧密相关的国内有关经济领域——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同经济管理领域间的关系密切而且错综复杂。当然对国雅贸易产生影响的国内经济领域政策不只限于宏观经济政策,其他诸如基础设施及其服务管理的有关政策、国内市场结构及其干预政策,以及经济组织机构的管理等政策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可计算一般均衡的澳大利亚的贡献

CGE模型在澳大利亚的发展和应用如此活跃有三个原因。首先,我们有“合适”的议题。在澳大利亚这个议题是贸易保护,这也许是澳大利亚自从1901年成立联邦来最受关注的问题。它几乎阻碍了联邦的形成,因为其中的一方维多利亚省支持保护政策,而另一方的新南威尔士支持自由贸易政策。最终维多利亚省获胜,整个联邦于是取越来越高的关税政策,到1960s许多工业产品的关税高达50%,有些甚至超过100%,有些工业产品还配有进口配额来保护国内产品。关税首先是改变价格,价格信号传递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经济的运行;其次保护政策也使得通过价格信号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而理清价格信号并模型化经济主体对价格的反应,以及进行产业分析,正是CGE模型所要分析的理想题目,CGE模型擅长于产业政策分析。

其次,我们有“好”的体制环境。1921年澳大利亚建立了关税委员会(即后来的产业互助委员会和现在的生产委员会)来对关税和配额的实施提出建议。在很长时间内,它都遵循贸易保护的路线,但是,令人惊讶的是,1960s末Alf Rattigan任时认识到关税使一些人受损,他希望找出一个数量模型来识别受害者以及量化他们的损失。他怀疑如果所有的损失如果被充分认识到的话,可能会动摇贸易保护这一传统政策。

Rattigan意识到经济建模的重要性,于是在1969年劝说在大学投资建立了建模项目,但它失败了,原因之一是学者们的模型设计与政策制定者的实际需要相去甚远。但Rattigan并没有停止,他在15年建立了新的项目,就是后来被称为IMPACT的项目。通过设立公共的机构(而不是仍在大学),让学者到这个机构中来,从而可以始终要求研究者着力于具体的政策分析工作。同时,最大化学者们的学术自由,接受对模型的评论,这就保证了项目的公开透明。IMPACT项目是开放性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供培训课程,鼓励更多的人应用CGE模型,并不断接受意见实现改进。这一传统延至至今,GTAP项目也积极推动培训项目,这也是它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们有“好”的模型。IMPACT项目开发的主要模型即ORANI,17年开始正式出版使用。ORANI模型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学者们研究问题主要是理论化的,只需要把相关的关系考察清楚就可以。而制定政策需要的是细节,比如说他需要知道某种政策变动对汽车某一个零部件生产的影响,而不是整个行业或经济的影响;又比如政策制定者关注区域经济,比如墨尔本某一个区的影响而不是整个墨尔本或者国家。再一个就是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数据,而不是学者们定性的或大致表示的数据(能够说明问题就可以)。考虑运输成本对产品边际价格的影响,如某一进口产品的CIF价格为1美元,关税为50%,那么实际对消费者来说价格上升了多少呢?这就要考虑国内运输成本等问题,实际的涨幅可能只有16%,而不是50%。因此,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是实际的数据,而ORANI模型一开始就重视实际的数据和细节。

同时,在模型结构上也有很多发明,包括Armington定,即同样的商品,进口来的和国产的是被设定为不同的商品,因为有不同的价格;注意技术变化的变量;模型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可以通过从初解求微分看出政策变动的影响,从而能够求解大模型;以及发明模型闭合(model closure)——告诉我们哪些是内生变量,哪些是外生变量。模型闭合非常重要,因为一般来说模型中方程系统的变量个数多于方程的个数,不可能完全求解(也没有必要)。

下面主要讲一下计算方法和模型闭合的问题。ORANI模型是1960年Johansen使用的算法的更复杂的版本。Johansen通过对模型所有的方程线性化,使得模型变成一个线性化的系统(变量都变成百分比的形式)。尽管在1960s这种方法已经能处理大系统的模型,但因为存在线性误差,遭到很多经济学家的质疑。ORANI沿用了这种方法并进行了扩展,即用多步骤Johansen算法,这样可以消除误差。这种简单并可以消除误差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求解数以万计复杂的方程系统。

模型闭合是指可以灵活的选择外生变量,这也是ORANI模型的特色,从而使该模型有广泛的用途。举例来说,在ORANI政策效应的分析中,短期内资本存量可以被当作外生变量,而资本收益率被当作内生变量;而在长期内,收益率是外生变量,资本存量则是内生变量。又比如,短期内实际工资率是外生的,就业是内生的;而长期来看,就业是外生的,实际工资率则是内生的;等等。

近来,闭合被引入动态模型。主要有四种基本的闭合:(1)历史闭合,即可以通过选择外生变量将消费、投资、支出、出口、进口、就业、资本存量以及其他许多变量作为外生冲击引入。通过计算可以对技术变动、偏好变动做出详细的估计,以及更新投入产出表数据。(2)分解闭合,即可以将技术和偏好作为外生的,历史活动将冲击技术和偏好,这种闭合可以分析行业产出增长的作用以及由技术、偏好和其他自然的外生变量变动对内生变量变化的影响。(3)预测闭合,即将我们可预测的变量作为外生的,进而分析其对其他不可预测的变量(内生变量)的影响。(4)政策闭合就是将政策作为外生变量,分析政策变动将如何对经济体产生影响。

那些事例(实例越多越好)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股市,商业,等)

目前,新的经济只是在部分工业化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初露端倪,在全球范围还属于萌芽状态。不过这种经济的发展肯定对于世界政治和经济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日本经济审议会1999年向日本提出对未来十年日本新经济的建议时说:“当前,世界文明正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不是一般的‘进步’与“高度化”,而是要创造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变化。……一直支撑战后增长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规范已跟不上人类文明的巨大潮流。……在今后存在多种智慧的社会中,必须通过不断创造出新的智慧来搞活经济与文化。为此,就必须能够更加容易地吸收世界的信息和知识,还要有更加容易向世界传递信息的环境。同时,还必须拥有能够培养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组织和人才的和社会气氛”。

如果把上面所说的世界经济的变化加以概括,似乎可以说,未来经济有两大趋势:一个是经济知识化,表现为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另一个是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全球流动的加速。这两大趋势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也可以说,新的经济将是以知识与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全球为市场的时代。它将促使各国的增长模式、产业构成、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教育制度、文化取向等产生深刻的变化,也将对各国的对内、对外政策提出新课题。

三、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及其两重性经济全球化的发端似可溯源到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创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三大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给全球金融、贸易与投资活动以极大的推动。美元与黄金挂钩使美元成为国际流通与储备的手段,首先便利了美国企业向全球的拓展。不过,冷战时期两个世界市场的划分又使经济全球化受到一定限制。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两股力量推动:一股力量是信息技术革命和高新技术成长的大大促进了商品、劳务、资本、人才、技术的全球交流。另一股力量是广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和转轨国家加入市场经济行列,给世界大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也要看到由于存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特别是超级大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推行损人利己的贸易与金融政策,19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金融动荡和南北两极分化,充分显示了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为:第一,由跨国公司带头推行的生产国际化走向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

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居于统治地位。美国的大企业抓住欧、亚的战后重建机遇开展了海外扩张。汽车、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大公司带头进行跨国生产以战领世界市场。欧、日的经济得到恢复后,他们的大公司也纷纷进行海外投资。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国际化的主导力量。当时的生产国际化主要的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因为那里政局较稳定、市场引对广阔、基础设施较完善、投资软环境较健全。七十年代,生产国际化扩展到发展中世界。到了九十年代,跨国公司又把生产国际化发展为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这一特点表现在三方面:一个方面是跨国公司展开大规模的企业重组与兼并,着眼于全球市场、、技术、人才的利用,重点是控制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的海外市场。以19年美国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垄断美航空工业开始,跨国公司重组与合并的狂潮席卷了电子、电信、航空、金融等行业。19年美国企业兼并的协议金额是1991年的7倍。1998年德国奔驰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成世界最大的汽车集团;1999年日本的银行三巨头——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的日本兴业银行组建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集团。这些表明跨国公司在全球的重组正方兴未艾。第二个方面是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由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方面是因为发达达国家的市场相对饱和,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供获得丰厚利润的机会。第三个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一批大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行海外生产与销售。在世纪末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家大企业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初露头角,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正在为成为生产全球化新星。

第二,发达国家带动的流通国际化走向贸易自由化与区域集团化。

战后发达国家的生产国际化推动了流通的国际化。国际市场的放大和流通国际化反过来又成为促进发达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据统计,全球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1950年——1994年的四十五年间,全球GDP增长率为年均4%,全球贸易年均增长率则为6%。这说明全球生产的商品和劳务越来越依靠国际市场交换来得到价值实现。10年美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储存存度为11%,19年升为25%。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更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0年为25.9%,1993年达到37.3%。就是说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有三分之一以上要依靠海外销售。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大体如此。

发达国家经济对国际市场依存度的加大产生了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谋求相互削减关税,促进贸易自由化。从1947年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经过四个回合的谈判,发达国家关税的平均税率已由约40%降到降到低于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税率降到1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发达国家正在发起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为他们的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向全球自由拓展服务。但是在贸易自由化问题上,发达国家搞双重标准。他们通过各种措施,主要是非关税垒和单边主义措施来限制外来商品进口,还以某些政治借口实施歧视或制裁,受害者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贸易自由化同贸易保护主义是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孪生兄弟。另一趋势是经济贸易区域集团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西欧中小国家为对付苏美,也为了适应贸易自由化趋,由煤钢联营起步,建立了欧洲共同体。欧共体实行关税同盟,在成员国之间稿自由贸易,给各成员国开辟了广阔的区域市场。同时为了缩小成员国的经济不平衡,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结构政策,授助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以促进共同发展。到了九十年代,美国、欧盟和日本一方面继续高唱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苦心营造以自己为中心,囊括本地区南北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贸易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看似‘相互矛盾,其实相辅相成。贸易自由化不可能消除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双重标准行为,区域集团化也不可能扭转便利球贸易走向自由化的趋势。

第三、全球金融市场联网和各国货币国际化形成金融市场一体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便利了国际筹资,也加大了全球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是国际经济活动的神经中枢。战后国际金融以美元的金本位制为基准,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当时国际汇率的稳定对促进战后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国际金融活动农渐从为贸易和投资服务分离出来成为独活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13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形成国际货币浮动汇率制:发达国家社会财富的多年积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数以万亿计的巨额资金;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货币在不同程度上可兑抽象;信息革命把各国金融市场联成网络。于是,国际金融活动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为便利国际交易与投资进行资金融通,而是为巨额国际游资寻找增值的途径。据分析,每天在全球外汇市场上的交易最高达1.5万亿美元,只有2%是为正常的贸易与投资服务。

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和巨额国际金融资本的存在为筹措国际资金提供了方便,但更便利了国际金融投机。金融安全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首要课题。

金融动荡是促使各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汇率战是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经济较量的重要手段。日本就曾从泯率战中成为金融大国,又从泡沫经济破灭中陷入长期萧条。

从全球范围看,国际金融动荡和国际金融投机的最大受害者是发展中国家。原因很简单,一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和机制不完善;二是金融实力薄弱而且往往是外国的债务奴隶。一旦国际金融市场风云突变,发达国家就将恶果尽量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在19—1998年的全球金融动荡中,东亚、拉美、非洲都受到沉重打击。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说,“在发展中世界,世界至少有36个国家1998年人均产出将出现负增长……1998年—1999年发展中国家的总产出将是八十年代初债务危机以来最低的”。

第四,世界经济增长中心走向多元化。

战后初期,世界经济的两大增长中心分别是美国和苏联。他们两家的表现和经济政策决定了世界经济变化的走向。到了九十年代苏联不复存在。俄罗斯在经济转轨中因取“休克疗法”,陷入了深得的经济灾难,短期内难望对世界经济有多大影响。然而俄罗斯的、人才、科技潜能依然存在,本世纪仍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中心。美国虽仍在世界经济中雄踞首位,但它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局面已由美、欧、日本足鼎立所取代,美国的相对分额虽然可能有短期的上下波动,但下隆已成趋势。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有份额却呈上升之势。上世纪末,中国是世界第七大经济,巴西是第八大经济。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如东盟、南方共同市场的地位也在上升。本世纪还将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印尼、尼日利亚、南非、墨西哥、阿极廷等等成为世界或地区经济的明星。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将会有新的发展。经济增长中心的多元化将给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同时,也可能会引起新的经济矛盾和经济变数。

综上所述,到上世纪末,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已汇合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它之成为不可逆转,是战后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三股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首先,战后的科技发展,已不间一般的科技进步,不但有量的发展,还有质的突破。科学研究在继续深化和分化的同时,出现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使人类对微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认识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往的技术创新基本局限珩加强或替代人的体力劳动,现在的技术创新则开阔了提高或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的途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度大大加快。高科技的发展要求超国界的合作,高新技术产业要求有超越国界的广阔市场。其次,从经济领域来看,推动市场经济向全球扩展的,不仅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更重要的是,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摆脱农业业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新生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和转轨国家也放弃了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再从政治层面来看,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发生过多次局部战争,但没有酿成新的世界战争。冷战结束后,尽管国际政治形势时紧时松,天下并不太平,但总体趋趟向缓和,多数国家把振兴经济放在第一位。这一切为市场经济相对顺利地向全球扩展提供了条件。

历史表明,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又加深各国经济竞争的两重性。由于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大,发达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可能彼此长补短,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协调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西欧国家的战后发展为此提供了实例。德法曾经是百年世仇,战后却由势不两立的仇敌变为协调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西欧各国的联合,并且同前殖民地一种相对平等互助关系。这样欧洲国家在战后通过和平发展而不是军事扩张实现了经济振兴,欧盟的经济实力到上世纪未已同美国相当,其国际政治地位也将随之得到提高。

然而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经济全球化还有加剧各国经济竞争的一面。这就有可能导致各国经发展失衡,不但可能引起经济和政治动荡,还有可能导致战争。北约发动南联盟的侵略战争,也可看作是国际经济发展失衡和霸权主义野心膨胀的结果。 weson11 2008-12-12 16:08:06 一定是不乐观的。 nnnvvvcc 2010-01-06 12:28:59 本文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如城市规划、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城市职能、城市交通、城市建筑、城市管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正面影响,同时也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技术的重大进步往往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最初的产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汽车的普及,则引起了城市郊区化。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领域。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20世纪,尤其是二次大战以来的大事记,无论多么简略,都不会忽视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它所产生的广泛经济、社会影响。"①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发展有何影响呢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正面影响

当今世界正在向信息时代迈进,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润滑剂";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渗透到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信息产业正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在这股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传统形态与功能等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也无一例外地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影响,城市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1 提高了城市规划的效率与科学性。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根疽谰荩?侵傅汲鞘薪ㄉ瑁?凳┏鞘泄芾淼闹匾?侄危?诔鞘蟹⒄怪衅鹱帕?纷饔谩O执?畔⒓际跬卣沽顺鞘泄婊?睦砺塾胧导铝顺鞘泄婊?姆椒ㄓ胧侄危?蟠筇岣吡斯婊?嗽钡睦投室约肮婊?杓品桨傅目蒲?浴⒁帐跣院痛丛煨裕?⑶一辜忧苛斯?诓斡搿N蠢吹某鞘泄婊?Τ浞挚悸堑叫畔⑽拿魇贝?纬傻?智能城市"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必须以地息科学、人居环境科学、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理论与方法基础,以体现城市规划: 1 理想、理性、综合 整体 、系统、动态、生态的思想; 2 以区域为主体的多层次的人居环境为重点; 3 决策支持的方法。

2 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以往所没有的新兴产业; 2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使传统产业明显带有信息化的痕迹,从而获得新的出路; 3 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呈现取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趋势。总之,城市产业结构开始由传统的工业经济模式向新兴的信息经济模式转变。另外,与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相对应,城市的就业呈现出"软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就业结构中从事管理、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教育等"软职业"的人员比重的增大。

3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由集聚走向集聚与分散并重。爆发于18世纪的产业革命,使资本和人口向城市集中,开始了近代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集中化趋势,这种集中化以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为基础,以交通技术的改进为条件。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将使城市居民的工作、教育、生活、购物、就医、等打破时空限制,人们对办公室、学校、购物中心、医院、交通工具等的依赖性大大减弱;部分工业生产对、对高度集中的生产规模的依赖性亦降低,削弱了集聚的动力。这就大大地拓宽了城市的活动空间,使城市得以延伸其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布,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也呈现扩散化趋向。在总体呈现扩散化的趋势下,城市也有一定程度的集聚。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需要更高质量的协调与合作,这就要求城市各种功能在中

心区域重新融聚。现代信息技术使城市发展可以根据各自所需更自由地选择其规模和空间布局结构。扩散化趋势将引导城市 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产业和人口的分散,使其部分工业职能外迁,城市出现了一些新的工业生产区域 城镇群体 ,城市的功能结构得以纯化,空间区划更为明晰;集聚化趋势则促使了中心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城市中枢功能更为强大。

4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信息中心职能日趋加强。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为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为人们使用有序的信息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又加速了信息的产生与传递。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中心,其交通、通讯、科技力量、大众传媒等的服务水平优越,信息交汇便捷,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城市的中心地位的加强也要求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必然首先在城市兴起。在新技术革命兴起的今天,城市不仅是人流物流的集散地,更是创造、获得和传播信息的场所。信息是,是财富。信息开发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信息产业的发达与否,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业产业化,信息市场现代化已使城市具备了信息产业发展的最佳环境。各级城市将逐步成为不同地域的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的中心,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信息中心职能将日趋加强。简言之,对应于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开始步入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城市的发展史也将走过从政治中心到经济中心再到文化信息中心的演变过程。

5 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可能。城市交通问题是城市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失衡现象之一,解决交通拥挤、堵塞的传统办法莫过于发展集体交通运输系统、限制私人汽车的发展、增加道路网的密度等等,但都只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可能。首先,城市交通问题产生于不断增长的交通量和滞后的交通设施之间的失衡,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使人类跨越了时空限制,改变了人们与外界交流、交往的方式,城市中出行人数和次数减少,城市的交通总量必然下降;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将大大提高现有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通过建立智能交通系统 ITS ,解决好"人 车内信息 --车 车外可见环境信息 --环境 车外不可见环境信息 "系统的信息传送和交换处理,对城市的交通流量进行全面的动态协调控制,从而实现城市交通的高效率。基于以上两点--交通量的下降和交通设施服务水平的提高,再辅以引导性的交通政策,将使城市交通环境大为改善,交通服务高效快捷。

6 使城市建筑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赋予了现代建筑全新的概念和更多的功能。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厦是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建成的,现在智能建筑已成为都市现代化的标志。一般来说,智能建筑都具有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通讯自动化、消防自动化和保安监控自动化等功能。

7 城市管理与监控手段更为发达。我们知道,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大系统,城市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变量多、层次多、目标多的综合性管理,传统管理手段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发展更加复杂、多变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能十分快捷地提供各种背景资讯,减少了因通讯手段落后、方式简单和邮路误差所造成的信息失真,从而使决策可以做到更为科学、缜密和及时。城市管理与监控手段将变得更为先进和发达,借助计算机网络,城市建设与管理能真正摆脱"人治"、走上"法治"轨道。

8 全方位地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影响城市的有形方面,对城市的无

形方面也有影响。信息网络使"远程办公"、"远程教学"、"网上购物、就医、"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加强了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人们能更方便地向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社会将进一步走向公开化和民主化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的未来带来了光明,使人憧憬未来;另一方面也使人类的未来笼罩上阴影,使人不无忧虑和担心。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可能会加剧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选择居住地标准从重视城市空间区位转向重视生活环境,这样势必加速城市人口向乡间疏散,将使残留的森林、荒野、稀有动植物更快速绝迹。这要求加强对环保的管理。

2 加大了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就业岗位是否少于其取代的就业岗位还有争议,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的就业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却是共识。因而至少现代信息技术会导致结构性失业。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办法在于人们要"终身学习",这要求城市教育信息网提供方便。

3 使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分配不公。信息高速公路可以使地域的空间差别缩小到最小,但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有时序性的,其到达的地域有先有后,这就造成了地域之间的信息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差距有可能扩大。大城市的城市规划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全盘考虑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4 使社会隔离问题严重化。在工业社会,人们居住地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交通距离、环境条件、个人收入三个因素,在信息社会,人们的居住地主要取决于环境和收入,而收入主要取决于智力高低,这势必造成人口进一步分化,在城市空间上产生严重隔离,因此而破坏合理的社会结构。

5 使人类信息环境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现代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了高效、方便的信息服务,同时也使人类信息环境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如隐私权受侵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信息污染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等。

求大神总结下一级建造师的工程经济中,最常用的公式有哪些?最好带文字注释。

《建设工程经济》必会公式总结;--20150918;利息: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机会成本;1.单利(利不生利);It=P×i单×n=F-P(n个计息周期的利息额;F=P P×i单×n=P(1 i单×n)(;第n个计息周期的本利和P=F/(1 i单×;n)(;P—现值(本金);i单--单利利率;F—终值(本;2.复利(利生利,利滚利)利息与本金之和算利息;n

《建设工程经济》必会公式总结

--20150918

利息:资金的时间价值(

资金的机会成本。

1.单利(利不生利)

It=P×i单×n=F-P (n个计息周期的利息额)

F=P P×i单×n=P(1 i单×n) (

第n个计息周期的本利和 P=F/(1 i单×

n) (

P—现值(本金);i单--单利利率;F—终值(本利和);n--计息周期

2.复利(利生利,利滚利)利息与本金之和算利息

n个计息周期复利的本利和(F)--利息与本金之和算利息,

F=P (P×i复)= P(1 i复) (1个计息周期的本利和)

F=P(1 i复)=P(F/P,i,n)(

已知现值求终值)-第n个计息周期的本利和 (1 i复)

=与现值系数互为倒数

P=F/(1 i复)=F(1 i复)=F(P/F,i,n) (已知终值求现值--折现或贴现 (1 i复)

=与终值系数互为倒数

F-P= P(1 i复)-P (n个计息周期后的净利息额)

P--现值(本金);i复--复利利率;F--终值(本利和);n--计息周期

3.等额支付系列--现值、终值计算

P=A[(1 i)

-1]/[i(1 i)] (求等额支付系列折现总额 P=∑n?(1 ?)=A[(1 i)-1]/[i(1 i)](用年金和复利利率折算出每个计息周期的折现现值求和) n=1

上式为等比数列求和S=a(1-q)/(1-q)

[(1 i)-1]/[i(1 i)]=∵ F=P(1 i复)

∴ F

=A[(1 i)-1]/i (求等额支付系列到期本利和

[(1 i)-1]/i=A--年金(发生在某一特定时间序列各计息期末的等额资金序列的价值)

P--现值(本金);I复--复利利率;F--终值(本利和);n--计息周期

4.财务净现值(FNPV) --动态指标--绝对指标

FNPV=项目整个计息周期内所有现金流折现额的总和

(投资为-,收入为 ) FNPV=

P总投资折现 P总收益折现= P总投资折现i↑时,FNPV↓;i↓时,FNPV↑。

i--设定的折现率,基准收益率,现金回报率

5.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动态指标--绝对指标

FIRR对应FNPV=0时的基准收益率i。

FIRR≥i 划算,项目可行

FIRR<i 不划算,项目不可行

i—实际的基准收益率,设定的折现率,基准收益率,现金回报率

6.计息周期利率(计息周期小于1年或大于1年) n

nnnn

nnnnnn-nn-n

nn

i=r/m r--名义利率(国家公布的年利率);m--计息次数

7.有效利率计算

Ieff=(1 r/m) -1 结果一般>r;r不变时,m越大,结果越大。

Ieff--年有效利率;r--名义利率(国家公布的年利率);m--计息次数

8.总投资收益率(ROI)--静态指标--相对指标

ROI=EBIT/TI×100%=年息税前利润/技术方案总投资=(收入-成本)/(建设投资 利息 流动资金)=(运营后利息 税前利润)/(建设投资 运营前利息 流动资金)

ROI--总投资收益率,EBIT--年息税前利润(是年净收益额=收入-成本),TI--技术方案总投资(含建设投资、利息及全部流动资金);

9.资本金净利润率(ROE)--静态指标--相对指标

ROE=NP/EC×100%=净利润/技术方案资本金=税后利润/自有资金=(利润总额 -所得税)/自有资金=(息税前利润-利息-所得税)/自有资金=(收入-成本-利息-所得税)/自有资金

ROE--资本金净利润率,NP--净利润(是税后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利润总额=息税前利润-利息),EC--技术方案资本金(自有资金,或叫权益资金);

10.盈亏平衡点的产量(Q)--不确定性分析

Q=(B Cf)/(p-Cu-Tu)=固定成本/单位产品销售收入

BEP%(盈亏平衡点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盈亏平衡点时产量/年产量)×100%

C(总成本)=Cf(固定成本) CuQ(变动成本);

S(销售收入)=pQ(销售总价)-TuQ(营业税及附加); B(利润)=S(销售总价)-C(总成本)

Q—盈亏平衡点时产量或产量,B—利润,Cf—固定成本,

p

—销售单价,Cu—单位产品变动成本,Tu—单位产品营业税金及附加

11.敏感度系数(SAF)

SAF(敏感度系数)=(δA/A)(评价指标A的变化率)÷(δF/F)(不确定因素F的变化率)

|SAF|(绝对值)越大,越敏感。>0时,二者同方向变化,小于0时,二者反方向变化。

12.经营成本=总成本费用-折旧费-摊销费-利息支出(经营成本用于现金流量分析)

13.沉没成本=设备账面价值-当前市场价值

*沉没成本=(设备原值-历年折旧费)-当前市场价值(买的价格-折旧费-当前价格)

*例:30万的设备,5年后报废,无残值,两年后市场价10万,沉没成本为多少?

平均每年折旧费=30/5=6万;折旧费=2×6=12万,沉没成本=30-12-10=8万。

14.年平均使用成本=年运行成本 年资产消耗成本(年折旧)

*年平均使用成本最低时的年限,即经济寿命。

15.附加率法(租金的计算)

R=[P(1 iN)/N] P×r 其中:P(1 iN)/N=N年的本利和(单利)/N=年均利息(机会成本)

R--每期租金,P--租赁设备价格,i--利率,N--年限,r--附加率;

16.年金法(租金的计算)(买房月供也是此公式计算)

P=A[(1 i)

-1]/[i(1 i)] (求等额支付系列折现总额 变换为:A=

P[i(1 i)]/[(1 i)-1] 17.价值工程的相对价值(V) nnnnm

V=F/C V--相对价值,F--实现必要用途的最低成本,或叫功能成本;C--现实成本 ΔC=C-F ΔC—成本降低期望值,C>F时,ΔC值越大的功能越需要改进。

V=1时,C=F 理想状态。

V<1时,C>F 现实成本过高,产品有多余非必要功能,或者生产效率低,或者成本太高。 V>1时,C<F 现实成本过低,产品质量不足,或者压榨工人,需要具体分析。

18.新技术方案经济分析的增量投资收益法

R=(C1-C2)/(I2-I1)×100% 当增量投资收益率R大于基准投资收益率Rc时,新方案可行。 R--增量投资收益率;(C1-C2)--新方案节约的经营成本;(I2-I1)--新方案增加的投资额;

19. 新技术方案经济分析的折算费用法

A

:当方案有用成果相同时,比较费用,选总成本最低的。

(1) Zj=Pj×Rc Cj 其中:(Pj×Rc)—机会成本

Zj—第j方案的折算费用(总成本);Pj—第j方案的投资额;

Rc—基准投资收益率;Cj—第j方案的生产成本(运营成本,现实成本)

(2)

C(总成本)=Cf(固定成本) CuQ(变动成本)

B:当方案的有用成果不相同时,比较费用决定方案使用范围,可用数学分析和图解法进行比较。 C1=Cf1 Cu1Q;C2=Cf2 Cu2Q;当Q=Q0(临界产量)时:

C1=

C2→→→→→→→→Q0=(Cf2-Cf1)/(Cu1-Cu2)

当Q>Q0时,方案2优;当Q<Q0时,方案1优;

20.间接费用分配率=全部间接费用/当期各项合同实际发生直接费用之和

21.某合同当期应当负担的间接费=当期实际发生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分配率

22.固定资产折旧

A:平均年限法: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B:工作量法: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应计折旧额/预计总工作量

① 行驶里程法:单位里程折旧额=应计折旧额/总行驶里程

② 工作台班法:每个工作台班(1台班=8小时)=应计折旧额/总工作台班

23.确定合同完工进度的方法

(1)合同完工进度=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100%

(2)合同完工进度=累计完成的合同工程量/合同预计总工程量×100%

24.两种计算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的方法:

(1)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实际合同总收入-前期累计已经确认的收入

(2)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合同总收入×完工进度-前期累计已经确认的收入

25.关于利润的计算: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负) 投资收益(损失为负)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26.所得税费的计算

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试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27.资产负债表内计算: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变换: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

28.财务报表分析法:

A:趋势分析法(1)定基指数=分析期数额/固定基数数额×100%

(2)环比指数=分析期数额/前一期数额×100%

B:比率分析法--构成比率,效率比率,相关比率

C:因素分析法:(1)连环替代法:1次只替代一个变量,已经替换后的保持不变,相邻的两个结果算差,就是该变量对指标的影响。 (2)差额计算法:连环踢带法的简化形式。

29.基本财务比率的计算和分析:

A:偿债能力比率(1)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

(其中总负债=总资产-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50%较为合适。

(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2较为合理。

(3)速动比率=速冻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1时,有偿债能力,<1时,偿债能力不强。

B:营运能力比率(1)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

(2)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额/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3)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成本/存货;存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存货周转次数

(4)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C:盈利能力比率(1)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

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资产总额×

D:发展能力比率(1)营业增长率=本期营业收入增加额/上期营业收入总额×100%

(2)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加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30.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资净额=

[资金占用费(利息)]/[筹资总额-筹资费(手续费)]

31.综合资金成本=各种资金成本加权平均,即:Kw=ΣKjWj

Kw--综合资金成本;Kj--第j种资金成本率;Wj--第j种资金成本占全部资本比重

32.短筹资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真实年利率)=[折扣百分比

/(1-折扣百分比)]×[365/(信用期-折扣期)]

其中:折扣百分比/(1-折扣百分比)=放弃折扣(损失的钱)/(借款总额-放弃的钱33.最佳现金持有量=min(机会成本 管理成本 短缺成本);三种成本之和最小,即为最佳持有量。

34.最佳存货量=min(取得成本 储存成本 缺货成本);三种成本之和最小,即为最佳存货量。

35.经济订货量:Q*

=√ 当K↑时,Q↑;当D↑时,Q↑;当K2↑时,Q↓;

Q*--经济订货量;K--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D--存货年需要量;K2--单位储存成本;

36.设备购置费=设备原价或进口设备抵岸价 设备运杂费

37.进口设备抵岸价=离岸价 国外运费 国外运输保险费 银行财务费

(银行办信用证) 外贸手续费(报

关) 进口关税 增值税 消费税 其中:离岸价(FOB) 国外运费 国外运输保险费=到岸价

货价=离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

国外运费=离岸价×运费率×人民币外汇牌价

国外运输保险费=[(离岸价 国外运费)/(1-国外运输保险费率)]×国外运输保险费率

银行财务费=离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银行财务费率

外贸手续费=到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外贸手续费率

进口关税=到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进口关税率

增值税=组成计税价格×增值税率其中:组成计税价格=到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 进口关税 消费税 消费税=[(到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 关税)/(1-消费税率)]×消费税率

38.设备运杂费=设备原价×设备运杂费率

39.基本预备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建筑安装工程费 工程建设其他费)×基本预备费率

40.涨价预备费=Σ(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建筑安装工程费)×[(1 i)n-1]

i--上涨率;n--第n个周期;

41.建设投资=静态投资 建设期利息 涨价预备费

42.建设期各年应计利息=(年初借款本息累计 本年借款额/2)×年利率

注:银行不是在年初或年末一次性向企业发放,而是均匀发放。

43.建筑安装工程费计算

(1)材料费=Σ(材料消耗量×材料单价)

材料单价=[(材料原价 运杂费)×(1 运输损耗率)]×(1 购保管费率)

(2)工程设备费=Σ(工程设备量×工程设备单价)

工程设备单价=(设备原价 运杂费)×(1 购保管费率)

(3)台班折旧费=[机械预算价-(1-残值率)]/耐用台班总数

44.时间定额:(工日和台班都是时间定额,1台班=8小时)

(1)单位产品时间定额(工日)=1/每工产量

单位产品时间定额(工日)=小组成员工日总数/机械台班产量

(2)单位产品机械时间定额(台班)=1/台班产量;

单位产品人工时间定额(工日)=成员总人数/台班产量

45.产量定额

(1)每工产量=1/单位产品时间定额(工日)

(2)机械台班产量定额=1/机械时间定额(台班)

46. 机械利用系数=工作班净工作时间/机械工作班时间

47. 施工机械台班产量定额=机械净工作生产率×工作班延续时间×机械利用系数

48. 施工机械时间定额=1/施工机械台班产量定额

49. 工人小组定额时间=施工机械时间定额×工人小组人数

50.工程量清单计价计算

分部分项工程费=Σ分部分项工程量×分部分项工程综合单价

措施项目费=Σ单价措施项目工程量×单价措施项目综合单价 Σ总价措施项目费

单位工程造价=分部分项工程费 措施项目费 其他项目费 规费 税金

单项工程造价=Σ单位工程造价

建设项目总造价=Σ单项工程造价

建设项目总投资=建设项目总造价 建设工程其他费 预备费 建设期利息 铺底流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