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公司发展的特点_福特汽车公司的发展史对战略理论与实践有什么重要启示
1.泰罗制对我国企业的现实参考价值?
2.为什么"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
3.精益生产的起源及发展史
4.管理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泰罗制对我国企业的现实参考价值?
将是中国企业更大的悲哀!
站在21世纪拥抱“泰罗”
中国的百年尴尬
您可知道,“泰罗制”这个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构件,在中国的引进,甚至比欧洲还要早?
将近一个世纪前,秉持实业救国的“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先驱”穆藕初先生就敏锐地意识到泰罗制的巨大价值,甚至历尽辛苦在美国找到“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当面求教,且“反复讨论,获益良多”。
1914年,穆藕初着手翻译包含泰罗制精华思想的《科学管理原理》,两年后以《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为名出版。其时,穆藕初先生在除了经营自己的企业外,也不遗余力地各处挂职推广泰罗制,时人称他“如苏季子之身佩六国相印,卓然为纺织工业专家”。
而欧洲在一战后,才惊诧于美国工厂生产的高效,开始学习泰罗制。如今,泰罗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石,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企业中,我们都能找到它挥之不去的影子,比如波音,比如丰田。
但令人扼腕的是,就像中国最早发明火药却没有率先造出大炮一样,泰罗的思想虽率先登陆,却同样没能在20世纪纷乱的中国扎根结果。
于是,百年蹉跎。
“从现实情况来看,泰罗的‘科学管理’是我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这是近百年后21世纪全球经济危机笼罩下,《中外管理》听到的一声严厉批判,也一举揭示了中国企业的百年尴尬。而更令人尴尬的是,发出这声呐喊的,却并不是我们的管理学家,也不是我们的企业家——此人名唤陈鸿桥,现任深圳证券副总经理。
一位资本圈权威人士,不谈上市辅导,不言股市起伏,却痛心疾首于我们企业的基础管理,不能不令人困惑和震撼。“我并不是刻意宣传泰罗制,而是20来年的管理生涯里,总结的很多经验,到头来发现还是归结到泰罗制这个基础上来了。” 陈鸿桥对《中外管理》表示。由于工作关系,陈鸿桥有机会先后与几百位企业家深入沟通,切身地体会到一点——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最需花功夫,也是最艰巨的工作,是“锤炼管理工序,苦练基本功”。
与“资本”家陈鸿桥共鸣的,是“经济学家”厉以宁:“纪律、规范、制度、程序等与现代化相对应的理念,远没有深入人心!”
陈鸿桥对《中外管理》进一步指出,当下中国产业界有句口头禅:“我们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您自豪吗?但另一个事实是,泰罗制这个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尤其基于泰罗制对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却仍是我们需要逾越的一道鸿沟。
今天,当全世界陷入经济危机,都要眼巴巴指望中国有所作为时,我们庆幸与前辈相比,拥有了百年难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希望同样在经济危机中洗礼的中国企业,“回归”基础管理,重新接受泰罗制的洗礼!
打败的幕后英雄
美国人弗·温·泰罗的“科学管理”体系,是他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工厂里实验和总结前人经验发展而来(见图表)。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是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
不要小看这些管理ABC,就是它,“结束”了二战。
二战期间,纳粹之所以“敢于”挑战美国,就在于严谨的德国人机关算尽,却错估了一点:美国的军工生产补给能力。因为当时美国欧亚两线作战,大批熟练工人入伍参战,工厂劳动力非常吃紧。但是,美国正是用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迅速训练了大批原先毫无技能的后备人力,使得从前种田养牛的农民和足不出户的妇女,在短时间内能抵上一流的熟练工人。当美国的坦克、飞机像变戏法一样源源不断从本土送上战场时,法西斯的覆灭就成了必然。
,不是输给罗斯福,而是输给了泰罗!培训,是泰罗制对现代工业影响最大的领域。
做出以上独到观察与分析的,正是“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
那么,泰罗制是怎样实现这些的?
泰罗“科学管理”的“三部曲”是:一、用培训来教给工人完成任务的技能;二、用科学研究和反复实验来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据此做出规定和下达任务;三、用奖惩等激励机制来保证任务的完成。而这一切的核心和基础,就是各管理要素的精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而“科学管理”体系的一个奥妙是:通过专业分工,成倍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流程竞争力”。
例如:传统工厂模式下,10个工人为了制造某种武器而接受培训,在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之后,速度慢的工人一天能够做出三件武器,而速度快的工人,一天能够完成七件武器。
但是泰罗的“科学管理”挑战了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首先,把效率最高的工人作为考察对象,分解和研究他的动作之后,把整个制造过程分解成标准化、数量化的一系列工序的组合。
然后通过几天时间,即可让每个工人只是掌握这个工序中的某个环节(注意,传统方式需要对每个工人培训一个月),然后每个工人只是专注地按规范化的动作,在一定数量要求下,完成分配给自己的工序。
这样的结果是:同样数目的工人,一天生产的武器总数却是传统方式的数倍!平均下来每人完成的武器数目,比单打独斗的最熟练工人还要多!
美国工厂通过泰罗制打造的“流程竞争力”,实现了“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率倍增器”效果!
泰罗制还有另一功能,就是不断积累“能人”的经验,通过精细化、标准化的方式分解工作流程,让复杂的事情大多数人也可以完成,而且通过工作分解使大规模培训成为可能,把“能人”和普通人的差别缩小。
因而,厉以宁这样评价:泰罗制强调每个细节的规范,强调从起源到结果每个环节的过程控制。“‘科学管理’始终是管理科学的核心和基础”。
中国企业的“基本功缺失症”
然而,正因为穆藕初先生在上世纪初对泰罗制的推广,没有被后人继承更毋论发扬,导致了一百年后中国企业界的诸多怪现象:最基本的安全事故、质量事故不断发生,而且不断反复发生,以致于本应“好事”的媒体都陷于“报道疲劳”而趋于麻木。
但这还是显性在外的“灾难”,其实危害更大的,是我们身边那些见怪不怪的“怪胎”:
“很多企业尚未建立起最起码的流程管理,却开始了‘流程再造’;还没有站稳脚跟,就盲目追求所谓的‘管理前沿’,不切实际地提出做大做强、多元化战略,向世界500强看齐;还未通过精细化管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样式,就要追求超越现实可能的‘战略制高点’;还未训练出严谨有序的职业化团队,就大谈‘人性化管理’、‘企业文化’——相当多的企业,患上了企业基本功缺失症!”陈鸿桥语带尖刻,却引人深思。
一道算术公式的
您不信?陈鸿桥马上列出这样一个算式:90%×90%×90%×90%×90%=?
言下之意是:在工作流程上,人们会认为把每个环节都做到“良好”——90%,就很不错了,但是五个“良好”下来,整体的效果得多少分呢?
细心的读者如果计算一下,会发现:90%×90%×90%×90%×90%=59%——“得分”是59——居然不及格!
这道算术题看似很简单,但却不肤浅,反而有着触目惊心的深刻!它用自然科学的公式表现着流程管理中的规律: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而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即使细节稍打折扣,也可能会导致整体价值的彻底崩溃。
与多数企业关注结果相反,过程控制,才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功,也是泰罗制关注的核心所在。泰罗制在20世纪后半叶的“衣钵传人”丰田汽车有一句名言:“高品质,是设计出来的(而非检测出来的)!”
重估“现代奴隶制”的帽子
但是,有人认为百年前泰罗制所强调的规范化管理,会使员工沦为企业的机器,会限制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企业的活力。
甚至泰罗制在美国刚兴起时,就有人提出:这种规范化管理,其实是一种“现代奴隶制度”,而且一些管理人也一直批判泰罗制把工人理解为经济人的设。甚至在今天,很多人将泰罗制更多视作一种反面的管理理论而偶尔谈论。
对此,彼得·杜拉克曾经明确回应:“运行良好的企业都是平淡泛味的,它不应该也不会有激动人心的发生。”管理者想把企业做大做强,追求的反而应该是杜拉克所讲的“平淡乏味”的规范化管理。
而在杜拉克开创现代管理学后,人们才发现:泰罗的刚性管理还有另一面——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精华,就是管理者与工人的“双赢”与亲密合作。
泰罗坚信:管理者与工人在效率的提高方面利益一致——资方关心如何最低成本地生产,工人关心如何获得最高工资。只要双方亲密合作,通过泰罗制共同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双方的目标是可以协调一致的。
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劳资矛盾再一次升温成为全球包括中国关注的棘手焦点。而泰罗百年前,就已把劳资双方的协调,颇为前瞻地寄望于一场“精神革命”,即双方都把注意力转到盈利的增加上,寻找到劳资双方的共同目标,共谋双赢。而且,泰罗要求:工厂主必须先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有时甚至高达三倍,他才会去对工厂展开“科学管理”改造。
因而,杜拉克这样评价泰罗制:增加生产的真正潜力在于“更聪明”地工作,而泰罗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产量,而且在增加工人工资的同时,使降低产品价格和增加对产品的需求成为可能!
道不远人,更绕不开
在泰罗制诞生近百年里,沟通、分权、有效激励、文化管理、学习型组织等等管理思想纷纷诞生,都是符合企业运营规律的方法体系。于是新问题出现了:管理领域的方法和思想林林总总,从目标管理到战略模型,从精益生产到核心能力……为什么中国企业独独特别需要“回归”那个“老古董”泰罗制呢?
对此,陈鸿桥讲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泰罗制是支撑现代企业的核心构件,是企业大厦的‘承重墙’。而个性化、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是市场经济发达之后的一种装饰性的构件,是为了更好地享用‘承重墙’带来的空间而取的手段。如果没有钢筋水泥所建构的硬性空间,柔性装饰就难有用武之地。”
陈鸿桥还有一个经典的“娃娃论”,即把中国企业定位在“娃娃”阶段,强调中国绝大部分企业要放下“身段”,谦虚地把自己定位于咿呀学步阶段,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础抓起。
更何况,这百年里,改变20世纪上半叶的福特“规模生产”,和改变20世纪下半叶的丰田“精益生产”,这两次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从思想本质上都是发端于“祖师爷”泰罗制。因此说,泰罗制从来就不曾尘封,从来就不曾远去,而是始终不断被其继承企业加以大力实践、与时俱进,并以最震撼人的全新面貌呈现在“我们身边”,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各种管理思想都有其风格,但是“守正才能出奇”,只有泰罗制倡导的规范化管理,才是把企业机体组织起来,赋予一种组织生命的基础和“正”道。创新的捷径,是回归“原点”,认清本质。在这个基础上,企业才有资格谈什么风格出“奇”。可以说,企业如果不经过泰罗制的规范化管理洗礼,就根本实现不了管理的现代化。
未来呼唤“新泰罗”
在《管理大师50人》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值得注意的话:“抛弃泰罗是很时髦的事。但重要的是,要记住科学管理不仅在提高生产力上,而且在保护劳动者的尊严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的确,百年来泰罗制一直面临新条件下的考验,尤其现在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服务经济时代,越来越多创造性工作不断出现。外加中国企业普遍重结果、轻过程的管理习惯,常常把创新型的工作,寄托在员工的“自由发挥”基础上。
在未来的白领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泰罗制,这是个现实问题。
不妨让我们把目光再移到近百年前的穆藕初先生身上,他在《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序言中写道:“熟谙此书所载方法,引申触类变通,化裁而妙用之,无论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种种事业,参用此项新办法,无不立收奇效。”
为什么在各种领域都会立收奇效?不管古典泰罗制是否真的如一些人所说,忽略了“人”的因素,只是把人当成了经济人,强调物质激励,但是,泰罗自己也表示过“科学管理不是方法、制度,而是一种理念”。
杜拉克也指出:“《科学管理原理》的理论无论在哪里都很适用:生产力因之成倍地增长,工人的实际收入急剧上升,工作时间减少,工人的体力及精神压力减小。同时,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而产品价格却降低了。”
时代在变,但管理的核心规律和人性的基础并没有变。就像泰罗制思想被随后的福特公司实践,迅速将全人类带入汽车时代;之后又被丰田公司改良,迅速将全人类带入个性时代一样,在未来甚至就在当下,泰罗制理念在知识型、服务型企业也必将有适合自己的方法与创造。
时代面貌日新月异,本质“其实一样一样儿的”。
迎难赶上,不容再失
当然,我们也应该正视泰罗制在中国推广的“特殊性”。早先穆藕初就看到:泰罗在美国应用的前提,是所有关于人性、人的素质、人的道德问题已经解决了。“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先驱”当年的这些感慨,现在看来仍然适用,甚至更加突出——当代中国处于全面转型,哪怕你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管理和技术上的转型,中国的人群素质、中国的人际关系,注定还停留在过去的社会里面。
国家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泰罗制的应用与升级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最有价值的事又有哪一件是顺风顺水的?要知道,丰田生产方式是在推行整整10年后才开始有回报的。
因此,“抛弃泰罗制成为时髦”,尤其对中国企业,无疑是一大悲哀。目前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是中国企业更大的危机,还是更深刻的转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规范化管理和流程竞争力的重塑,进而在新兴领域创造性地应用。
因为,在新兴领域,我们和世界依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在新行业里将泰罗制理念嫁接、运用得好,谁就能将往往昙花一现的“噱头”,变成真金白银的“实力”!
为什么"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
准确的说应当是:懂管理的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
企业的管理水平取决于经理人的水平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懂管理的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一种。建立一支管理队伍需要多年的时间和极大的投入,但彻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费多大劲儿。21世纪,经理人的人数必将不断增加。培养一位经理人所需的投资也必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其经理人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做一个管理人员,就意味着分担企业成就的责任。一个没有被期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就不是一个管理人员。
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如何管理经理人。而且,企业对其员工的管理如何,对其工作的管理如何,主要也取决于经理人的管理如何及如何管理经理人。企业员工的态度所反映的,首先是其管理层的态度。企业员工的态度,正是管理层的能力与结构的一面镜子。员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被管理的方式。
懂管理的经理人是最昂贵的
早年福特汽车公司的案例
为了更好地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经理人在企业运作中的重要性,德鲁克曾经列举了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起、衰落和复兴的实例。这是一个值得广泛学习的极其经典的案例。
亨利·福特早在1905年时,尚一贫如洗。但仅仅在15年以后,他建立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和获利最丰的制造业企业——福特汽车公司。当时,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汽车市场上独占鳌头,在全世界的汽车市场上也占据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在那个时候,该公司的累积盈余,高达现金10亿美元之巨。然而,福特的辉煌仅仅维持了几年,到1927年,这个高不可攀的企业王国就已经摇摇欲坠了。它丧失了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在汽车行业中勉强维持着一个第三位。几乎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它每年都赔钱,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无法进行有力的竞争。
1944年时,福特公司创始人的孙子亨利·福特二世,接管了这家公司,并在两年后发动了一场宫廷,驱逐了他祖父时代的遗老,引进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班子并拯救了公司。
这些故事,虽然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大多数人仅仅把它看成是一个家族事业成败中权力斗争的故事。而德鲁克认为,在这个故事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一项“错误管理”的“人为控制的实验”。
福特一世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坚信一个企业无需管理人员和管理。他认为,一个企业所需要的只是 企业所有者兼企业家,以及他的一些“助手”。当然,福特也与他当年同时代的企业家有所不同。他的与众不同,是在于他的所作所为,一切皆以他的坚定的信念为归依。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比如说,他的任何一个“助手”,如果敢于像一个“经理人”那样行事、做决定或没有得到福特的许可而取行动,那么无论这个人多么能干,他都要把这个人开除。福特的这种方式只能称之为是对一种不需要管理者的设的试验,而其结果证明完全行不通。
其实,使福特的故事具有特色,而且具有重要性的原因是:福特能够试验其设,一方面是因为他寿命长,能享有高龄;一方面是因为他有10亿美元用以支持他的信念。福特的失败并不是由于个性或气质,而是由于他拒绝承认经理人和管理是必要的,拒绝承认经理人和管理要以其工作和职能为依据,而不能以“上司”的“授权”为依据。
20世纪20年代早期,当福特着手证明其无需经理人的设时,新接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的艾尔费雷德·斯隆,在实验一种相反的设。当时,通用汽车公司几乎要被庞然大物的福特汽车公司压垮了,只是勉强地维持着一个软弱的第二号位置。通用汽车公司像是一座偷工减料的建筑,由若干家在福特汽车公司强大竞争力之下倒下来的小工厂结合而成。
它当时在产品上没有一种能胜过对手的汽车;既没有经销商的组织,也没有财务实力。以前各个小公司的所有者都拥有自主权,其实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公司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一样来进行不恰当的经营。斯隆掌权以后,深入思考了通用汽车公司的业务和组织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并把他那批不守纪律的独立诸侯改造成了管理班子。结果通用汽车公司在5年之内就成了美国汽车工业中的领先者,并一直成功的保持到今天。
20年以后,亨利·福特的孙子把斯隆的设重新付诸实验。福特汽车公司当时几乎要破产了。20年代初期积累起来的10亿美元现金,由于填补每年的亏空已经用光了。年轻的亨利·福特二世在1946年发动“宫廷”以后,立即就在其公司中着手做斯隆在20年以前在通用汽车公司所做的事。他创建了一套管理结构和管理班子,其结果是使福特汽车公司在5年之内就在国内外重新获得了发展和获利的力量。很快,它成为通用汽车公司的主要竞争者,甚至在迅速发展的欧洲汽车市场上超过了通用汽车公司。
理论学习和实践历练对于管理者缺一不可
在现代企业里,需要很多有知识、懂专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包括熟悉各种专业技术的专家里手和懂得管理专业系统原理的职业化的管理者。
在企业里面,走上管理岗位的合格的职业化管理者,需要具备系统的管理知识,他们或者应该通过接受系统的管理学教育,或者应该通过自己经历认真刻苦的管理学知识的系统钻研。然后,他们还需要在实践中经历艰苦的磨练。
理论学习和实践历练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称得上是职业化的经理人好管理者。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多数企业所忽略,尤其是被一些自主创业的企业家所忽略。这也正是很多中小企业无法把管理提高到专业水平的一个主要原因。
今天,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取得不亚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所取得成就的平均水平,就需要提前布局,让组织功能提前发展,甚至超越业务的发展,提前到位。因此就需要组织管理的知识,就需要熟悉管理知识和常识的专业管理者,就需要走职业化管理的道路。没有职业化的专业管理者参加,企业获得长期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精益生产的起源及发展史
起源: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汽车组织(IMVP)的专家对日本丰田准时化生产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的赞誉称呼。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效益。精益生产方式源于丰田生产方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世界上17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花费5年时间,耗资500万美元,以汽车工业这一开创大批量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JIT的典型工业为例,经理论化后总结出来的。精益生产方式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生产制造系统,同样也体现在产品开发、协作配套、营销网络以及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它是当前工业界最佳的一种生产组织体系和方式,也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标准的全球生产体系。 精益生产方式是战后日本汽车工业遭到的“稀缺”和“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制约的产物。它是从丰田相佐诘开始,经丰田喜一郎及大野耐一等人的共同努力,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步完善而形成的。
发展史:
20世纪初,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以来,大规模的生产流水线一直是现代工业 精益生产定义
生产的主要特征。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这种方式适应了美国当时的国情,汽车生产流水线的产生,一举把汽车从少数富翁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化的交通工具,美国汽车工业也由此迅速成长为美国的一大支柱产业,并带动和促进了包括钢铁、玻璃、橡胶、机电以至交通服务业等在内的一大批产业的发展。大规模流水生产在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向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相应地要求工业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单品种、大批量的流水生产方式的弱点就日渐明显了。为了顺应这样的时代要求,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的精益生产,作为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的高质量、低消耗进行生产的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了。 1950年,日本的丰田英二考察了美国底持律的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但丰田在他的考察报告中却写道:“那里的生产体制还有改进的可能”。 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缺少资金和外汇。怎样建立日本的汽车工业?照搬美国的大量生产方式,还是按照日本的国情,另谋出路,丰田选择了后者。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美国是大不相同的,日本的家族观念、服从纪律和团队精神是美国人所没有的,日本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外籍工人,也没有美国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自由散漫和个人主义的泛滥。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也与美国相距甚远。日本当时没有可能全面引进美国成套设备来生产汽车,而且日本当时所期望的生产量仅为美国的几十分之一。“规模经济”法则在这里面临着考验。 丰田英二和他的伙伴大野耐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根据日本的国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丰田生产方式,使日本的汽车工业超过了美国,产量达到了130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量的30%以上。 制造、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等工业中。丰田生产方式是日本工业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日本在重复性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思想。丰田生产方式的指导思想是,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有效利用,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 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引起西方企业界的浓厚兴趣,西方企业家认为,日本在生产中所用的方式是其在世界市场上竞争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很重视对丰田生产方式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管理。
管理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兴起管理活动古已有之。管理活动走向科学化并开始理论探讨,是从18世纪开始的。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则是20世纪初期的事。
管理是通过、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也是对人、物、事的有组织运动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控制行为。生产管理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活动。管理科学是对管理活动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的内容不仅涉及生产力的组织,也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大约6000年前,人类有了集体协作,共同劳动便产生了管理。早期的一些著名的有效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中世纪,这种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继续发展。意大利的N.马基雅维利在所著的《君主论》一书中,对统治者怎样管理国家、怎样更好地运用权威,提出了4条原则。不过这时期的管理还不是一门科学。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是欧洲各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经历大变动、大改革的时期。许多理论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在其著作中便涉及有关管理方面的问题。英国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在其所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分析了劳动分工的经济效益,提出了生产合理化的概念。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吉对专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832年发表《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一书。他对工序分工进行分析,提出了制造直针的7个作业步骤。这种劳动分工原理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在管理实践方面,英国苏霍制造厂和R.欧文的新拉纳克的试验等都很有成就。不过这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都还是作为某个人或某个集团对某一活动单一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体现,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属于早期的管理理论。
真正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了资本所有者同经营管理者的分离,形成了单独的经营管理者阶层,要求管理经验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
科学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美国。1862年出现了一种新的筹资形式——有限责任联合股份公司。欧洲移民把大量科技成果带到美洲大陆,使得美国的商品经济、劳动分配、工厂制度得到发展,使人们认识到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工会运动的兴起,促使人们去研究新的管理课题——劳资关系;企业、公司产品的多样化和生产经营的分散化,小规模条件下独裁类型的管理,逐渐被专业类型的管理所代替,技术进步促使人们去寻找激发人类活力的适当方法。
1886年,美国工程师汤恩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年会上作了《工程师兼经济学家》的报告,提出管理是专门的学问。他的讲话对青年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有很大影响。他于1911年发表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成为科学管理学史上的一部代表作。泰勒的科学管理具体有5条:在进行时间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工作定额;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即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工人在工作时要用标准的操作方法;差别计件付酬制;和执行相分离。这套方法被称为“泰勒制”。此外,对企业的组织管理泰勒也提出重要见解。他认为整个管理工作应分为许多较小的管理职能,各级管理人员应尽量分担较少的管理工作,高级管理人员应“超脱”,只处理重要事项的决策与监督工作,这为组织管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泰勒也因此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一些大企业自觉地用泰勒理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进行了改造,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立起生产流水线。为了使汽车大量普及,福特汽车公司把生产大众汽车作为公司的目标。为了降低价格,1913年用了现代化的大规模装配作业线,93分钟可造1辆汽车。汽车的产量提高,成本降低,价格自然就低了。汽车进入了家庭。于是流水线作业逐渐成为企业普遍的生产方式。
同期在欧洲也有人在进行科学管理的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国人H.法约尔。他在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管理职能理论和管理原则理论,着重研究企业高层领导的管理理论问题。他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一个整体趋向1个目标,它有6项职能,而“管理”是其中之一。他又提出“14点管理原则”。法约尔的理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被人们所注意。
与此同时,俄国的卡尔·阿德米耶奇提出了劳动协调进度表模式。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英国管理史学家厄威克提出、组织与控制三职能理论,预测、协调和指挥三个指导原则。这些都为科学管理学的创造做出了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金钱刺激和严格的控制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美国人际关系学创始人埃尔顿·梅奥在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进行人际关系研究,结果霍桑试验发现,影响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及工作环境。后来,梅奥总结他亲身参与和指导霍桑试验及其他试验的体会,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为提高生产效率开辟了新途径。他的著作载入了管理发展史册。由于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际关系的研究没有充分发展,管理科学的研究在战时也就中断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科学不断取得新突破,给管理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管理研究日趋深入。管理科学由“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发展到“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分为两大流派:一是“行为科学”,二是“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理论是在战前“人际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行为科学家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的行为。他们对劳动者的“需要与动机”、“激励因素”、“领导行为”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劳动者效率的高低,不仅决定于劳动技能,还决定于劳动者的动机。1954年,美国学者马斯洛在《激励和个人》一书中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排次序,认为管理不仅着眼物质,也要注意职工精神需要。1959年美国学者赫茨伯格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双因素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斯洛理论。50年代初美国人类行为研究基金会的成立标志该学科的成熟。
“管理科学”理论注重经营方针、目标的确定,以提高效果。它从操作方法、作业水平的研究向科学组织研究发展,运用管理统计、运筹学、电子计算机高新科技手段研究现代管理问题。1953年美国管理科学会成立,出版《管理科学》杂志,标志该学科的成熟。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管理学进入了“最新管理”理论阶段。它用“系统理论”将上述“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管理理论,该理论把人、物和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考察,系统分析。10年,华盛顿大学卡斯特和卢森威教授合著的《组织与管理——从系统出发的研究》,是该理论的代表作。西方管理理论学派纷呈、涉及内容也十分丰富。由于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管理的组织、方法、手段必然不断变化,管理科学也相应随之继续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