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新功能曝光怎么关_小米汽车新功能曝光
1.疑似小米新能源电动汽车Logo曝光,神似特斯拉
2.营收、净利润双下滑,小米汽车还能如约而至吗?
3.长安发律师函指责吉利银河抄袭;“宁德时代”理财曝光
疑似小米新能源电动汽车Logo曝光,神似特斯拉
最近,网络传出一张照片,疑似小米电动 汽车 的新Logo,对此,很多网友评论说看起来有些像特斯拉,也有点像马自达。
从来看,小米 汽车 Logo 比较简洁,也符合小米品牌的定位,但造型似乎有些平淡,视觉效果没有很突出,比较难让人一下子记住,不过,小米本身有品牌效应,新Logo 还是会让很多人留有印象。
此前在三月份,小米花费了200万耗时3年更换了新Logo,改动很小,只是将正方形的设计变圆,网友纷纷表示改了个寂寞。
当时,就有人猜测小米更改Logo是为了小米 汽车 铺垫,届时该Logo 会作为新 汽车 的车标,但小米对此并没有任何回应。
如今,疑似小米 汽车 的Logo爆出,但真实性还有待考究。
对于小米造车,民众还是心怀期待的,从小米手机到小米 汽车 ,或许,新能源 汽车 行业会随着小米 汽车 的进入而发生大的改变。
营收、净利润双下滑,小米汽车还能如约而至吗?
“1TB存储的红米只卖2599元!”
在3月28日的春季发布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用真诚的态度,以及低到离谱的价格公布了红米Note 12 Turbo的售价。
场下的观众好像是习惯这种发布会,脸上并没有露出太激动的表情,只当做是看了一场传统节日。相比于性价比极高、销量飘红的红米新款手机,看客们更期待的、更关注的是小米汽车。
神秘面纱被揭开?
距离雷军宣布亲自下场造车,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两年之久,小米汽车现在的进度怎么样了,是否能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并且跑起来?
近日,有个数码博主在某平台上曝光了关于相关配置和售价信息,还有一组疑似新车的实拍路透图,图中的新车没有伪装覆盖,但是和之前曝光过的渲染图不大相同。
不过,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转发了该条信息,并辟谣称:如果据说是真的,我就吃了它。所以说,什么据说、传说、听说、我有个朋友、我有个亲戚……都是靠不住的。
而网友们也发现了不对劲,仔细查看并确认之后,发现实拍中的新车其实是大运集团旗下还未量产的远航Y6,并不是小米之前路测的新车。
但是大家不用失望,此前就有网友曝光过小米冬季路测的照片,说明小米汽车的推进速度还不错。再加上雷军还表示过,小米造车进展超过预期,目前已经完成了冬季测试,以及明年上半年量产,并将争取在15年至20年进入世界前五。
俗话说得好“好饭不怕晚,出名不用喊”。面对出车时间是否太晚的质疑,雷军认为,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间都不晚。
沉没成本不断增加
但如今的新能源市场瞬息万变,很多新势力前辈入局之前都是那么地意气风发,但是入局之后却寸步难行,最终只能遗憾退场。雷军如今能保持乐观态度,是因为手头上资源充足,如果小米手机在数码市场上受挫,小米汽车还能如约而至吗?
在3月24日,小米公布了2022年年报,从数据上看,其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智能手机和IoT两项主营业务表现都没有达到预期,尤其手机业务方面,出货量下滑得非常严重。
这么一看,这份小米财报几乎都是坏消息,没有一点是能鼓舞员工士气的。那么问题来了,小米如今亏损严重,会不会影响到小米汽车的进度呢?
答案是不会影响,小米集团方面表示:汽车业务进展顺利,维持2024年上半年量产的目标不变。与此前雷军的说法一致。
尽管未来市场上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也有许多事情是小米无法掌控的,但是加大筹码投入汽车业务是没有错的,有着确保按时量产的决心。
根据2022年的财报显示,小米集团在汽车业务上的研发就投入了31亿元,再加上2021年在自动驾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入,例如芯片、传感器等方面的投入共计20亿元,这么计算下来,小米集团这两年在造车方面的投入超过了50亿元。
对比去年“蔚小理”108.4亿元、52.1亿元、67.8亿元的研发投入,作为新手玩家的小米(31亿元),其投入研发的资金并不算少,并且投入的资金还在持续增加。
除了投入科研之外,小米在招募人才方面的投入也很大,小米汽车刚成立的时候,其团队只有17人,到了2022就达到了2300人。
同时小米招聘官网目前正在北京、上海两地大量招聘汽车业务员工,职能包括研发、市场等方面,岗位数量超过400个,后期等到小米的制造厂完成,参与造车的人数将达到一个恐怖的数字,其投入将翻几番。
当然了,目前小米投入的资金都有回报的,虽然现在不明显,却为以后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打造垂直整合
在去年11月份,小米汽车用一段视频展示了自家的自动驾驶技术,视频中一辆经过改装,并加装了小米自动驾驶测试的车辆,顺利完成了无保护左转、自动掉头、多车道路口左转、环岛绕行、自动泊车等共计30个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从视频来看,小米所展示出来的自动驾驶成绩已经能达到了L2++级,虽然对于竞争对手来讲,做到这个程度的自动驾驶级别的难度不大,但对于小米这家数码企业来讲,在技术上提升了一个层次,如果后续能应用在首款车型上,那么在市场上将增加竞争力。
上文提到,雷军亲自参加了小米汽车的冬测,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米汽车在动力电池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此前,小米集团投资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和赣锋锂业,尽管这三家电池厂商并不算是行业龙头,但胜在它们的电池性价比高,同时小米在投资之后,不仅可以降低整车的成本,还能从中学习到制造电池的技术,将电池这条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避免了为“宁王”打工。
另外,小米集团还跟芯片独角兽黑芝麻智能、芯片设计公司慷智集成、锂离子电池材料商法恩赉特、禾赛科技等企业有着深度合作。
再加上中创新航等电池厂家,小米集团已经涉及了自动驾驶芯片、动力电池、原材料等各个领域,除了制造厂之外,小米汽车的整车生态链几乎完成了,相当于形成了垂直整合模式,也就是有了自己的配套产品链。
上一家拥有垂直整合模式的汽车品牌,已经在市场上赚的盆满钵满了,它就是比亚迪;而小米汽车就是想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减少整车的成本,缩短亏损周期,将自身的压力降低。
解决了供应链和技术问题,之后就渠道问题了,对于小米来讲,渠道的建设是最省心的,有了华为的智选做前车之鉴,遍布全国的小米之家就是小米汽车以后最强的武器。
此前卢伟冰表示过,小米的目标是在2024年年底前开出4万家小米之家,并加开更多大店以便承载汽车销售服务。对比友商华为给问界提供试驾服务的600家门店,以及被吉利收购的魅族,也就不过建设一千家汽车体验店的目标,这足以看出小米汽车的野心。
小米稳了吗?
拥有了配套生产链、全国各地的渠道,小米汽车就稳了吗?
当然没有,小米汽车并没有像百度那样选择与车企,而是选择建设工厂。虽然小米汽车的一期工厂即将在今年6月份竣工,并且能顺利进行量产,但是目前小米汽车还没有搞定造车资质。
强如“蔚小理”都需要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才能拥有造车资质,而上一家出道就自己建厂制造的威马已经接近倒闭,这种全资模式造车,无疑成了小米汽车的负向拖拽,让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风险,但如果成功,收益却比风险大,这就是雷军造车的魄力所在,敢于冒险。
其次是价格问题,众所周知小米手机主打性价比,粉丝群体的消费水平并不高,小米汽车的定价过高,那就无法得到这些粉丝的支持,很难复制小米手机的辉煌。
另外,市场的竞争很残酷,使得汽车品牌更新产品的速度变得“内卷”起来,如果小米汽车的第一款汽车的配置按照前两年的标准来安装的话,那么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下降。
编辑总结
回想几年前,造车新势力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投资者无比大方,然后能活下来的寥寥无几;有了前车之鉴,投资者面对跨界造车变得小心谨慎,并且“吝啬”起来。
对于小米汽车来讲,这不是最好的造车时代,但却能让小米汽车生存下来的时代,有了诸多前辈的造车经验,小米汽车能从中借鉴,可以少走了很多弯路,例如怎么解决造车带来的盈利失衡、售后和维修冗余等问题,这样子发展起来能顺利很多。
对于小米集团而言,手机业务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今年能否成为业绩转折点还不好说,毕竟如今手机市场的大环境很难好转,如果小米汽车能如约而至,并且能兑现雷军传递给内部的积极信息,那么小米汽车将成为一束光,照亮小米集团前路的黑暗,让投资者和员工重拾信心。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EV智行,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长安发律师函指责吉利银河抄袭;“宁德时代”理财曝光
1.长安汽车发律师函指责吉利银河抄袭
长安、吉利“撕”起来了。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向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发出律师函,称吉利汽车于2023年2月23日发布的银河之光原型车存在大量设计与长安汽车旗下多款概念车、量产车有雷同之处,构成抄袭长安汽车已发布车型的相关知识产权,要求吉利汽车停止相关行为并保留使用法律手段的权利。与此同时,长安汽车也在对比图中圈出了部分车型存在的雷同之处。
对此,吉利回应称:该律师函的内容严重失实、对我司的指责毫无根据,误导公众,对我司品牌和商誉造成了严重损害。并表示吉利银河之光为吉利原创设计,完全不存在抄袭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吉利银河之光基于吉利SEA浩瀚架构正向设计开发,在设计上延承了吉利独特的“涟漪美学”,有着独立且完整的设计理念体系。
结合图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吉利银河之光原型车与长安品牌旗下的UNI-V、深蓝SL03在前/后包围以及头灯等多个方面的设计十分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吉利银河之光概念车的设计师陈政,自2002年起便就职于长安汽车并先后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位,在他的主导下长安相继推出了CS75 PLUS、UNI-T等经典车型。从对比图来看,吉利银河之光原型车确实与先行发布的长安UNI-V和深蓝SL03有相似之处。一场因为“撞脸”而引发的风波,随即刷屏了汽车界“朋友圈”。
2.“宁德时代”理财曝光
假如有机会参与创业板龙头、新能源大哥大“宁德时代”的项目进行投资理财,还能有高回报,你会不会怦然心动?心动的话,也许你就上当了。近日,有多位投资者爆料称,自己在一款名为“宁德时代”的APP中遭遇了投资理财,被骗金额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
据投资者介绍,这款APP可以购买“宁德时代锂电池”、“宁德时代专属社会公众股”等理财投资产品,收益颇高,还能每天提现。加入投资群的投资者有上千人,涉及全国多个省份。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上述“宁德时代”APP并非公司所设,投资群里自称与宁德时代对接的杨某也不是公司员工,目前已经被警方以“”立案。
3.比亚迪将推新品牌
在今年1月推出仰望品牌之后,比亚迪动作不断。近日,有消息称比亚迪还会在今年内推出内部代号为“F品牌”的全新品牌。根据流传的一份会议纪要显示,“F品牌是个性化潮牌混动,和长城坦克300一样,是一款越野车”。对此,比亚迪方面回应称:“‘F品牌’是比亚迪专业个性化全新品牌的内部代号,预计年内与大家正式见面。但网传对标‘坦克300’等均为不实信息,相关信息以后续发布为准。”
目前来看,比亚迪已经将此前与梅赛德斯-奔驰合资的腾势品牌重新规划,并在之后推出了仰望品牌发力豪华新能源车市场。结合现有的王朝、海洋两大产品序列,比亚迪旗下产品已经涵盖了绝大部分市场,不知道这个“专业个性化全新品牌”又会针对什么细分市场?
4.别克Electra E5内饰官图发布
别克发布了基于奥特能电动车平台打造的首款量产车型——别克Electra E5的内饰官图。新车定位为五座纯电SUV,车长4892mm,轴距2954mm。前脸采用别克最新的“三色盾”LOGO,车身同色的数字波浪阵列格栅带来横向延展的视觉感受。车尾呈现出简约的造型风格,贯穿式流光飞翼尾灯细长而扁平。
内饰整体采用黑白配色,搭载了全新一代VCS智能座舱和全新一代Super Cruise超级辅助驾驶系统。30英寸一体弧面6K屏非常抢眼,另外还配备了支持多种显示模式的12.6英寸HUD抬头显示系统,全系标配无线CarPlay和大功率无线手机充电等功能。按照此前规划,新车会在今年一季度正式发布,上半年交付。
5.小米首款车型内饰首次曝光
继小米汽车首款车型的测试谍照、设计效果图先后被曝光后,内饰谍照也被首次曝光。可以看到,车内采用当前新能源市场比较常规的设计,配备了一块尺寸比较可观的中控屏和相对小巧的液晶仪表,方向盘采用了平底式设计。测试车目前还处在高度伪装状态,不过可以确定是一款采用溜背设计的轿跑产品。
据此前消息,这款车规划了高低两种配置,低配车型计划采用400V电压平台,搭载弗迪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高配车型计划采用800V电压平台,搭载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
6.日产计划2030年推19款电动车
日产计划加速电动车型研发速度的消息被曝光后,日产再次更新了2030年愿景战略:计划在2030年之前推出19款纯电动车以及35款混动车型(此前计划分别为15款和23款),使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55%以上。与此同时,日产将深度布局欧洲市场,目标是到2026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由75%提高到98%。
而在中国市场,日产将2026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目标由40%下调至35%。官方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已经被自主品牌主导,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增速低于预期。会在中国市场专注电动汽车发展的同时,保持燃油车型的竞争力,明年会推出一款中国市场专属的纯电动新车与自主品牌竞争。
7.华为赛力斯目标年产销100万辆?
日前,赛力斯与华为签署联合业务深化合作协议,其联合业务目标实现2026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100万辆。根据协议内容,华为终端负责做好新产品定义,赛力斯负责现有车型迭代,同时面向未来推出全新平台。
据了解,新平台首款旗舰车型计划今年内发布,将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并陆续推出多款全新车型。除此之外,赛力斯和华为双方还会进一步推进联合创新中心的成立。目前,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推出了赛力斯华为智选SF5、问界M5和问界M7 三款车型,今年推出的旗舰车型可能会被命名为问界M9。
8.路特斯中大型4门轿跑车最新谍照
最后关注的是路特斯首款中大型4门轿跑车(代号Type 133)的最新路试谍照。有消息称,新车会在年底发布,明年上市。路试车被重度伪装,依稀能看出前包围采用了“外八式”造型,前脸风格跟品牌首款SUV——Eletre有着相似的设计理念。从官方此前发布的预告来看,这车还会采用双层LED日间行车灯来展现车型的独特性。
至于内饰,此前有谍照显示配备了Eletre同款的双边横置式全液晶仪表和大尺寸中控屏。动力可能也会和Eletre一致,采用前后双电机和四驱系统,配备容量为92kWh和120kWh的电池组,据说顶配车型的零百加速时间小于3秒。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梧桐车话,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