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塔汽车销量不好的原因_阿维塔汽车销量不好的原因有哪些
1.汽车行业的销量为什么会下滑?
现如今,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在智能科技的投入上可谓是“挥金如土”,只为最好品质呈现。因此,越来越多科技感十足的车型应运而生。如果上周末参与过重庆马拉松的朋友一定发现了一辆“宝藏”座驾,它就是由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强联手打造的阿维塔11,一经亮相便成为全场焦点。
彷佛科幻片中走出来的车型
第一眼见到阿维塔11的人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辆车如果入驻好莱坞科幻大片都毫无违和感。话不多说,先来感受下它前卫大胆的外形设计。
阿维塔11定位为纯电轿跑SUV,整个车身尺寸达到了4880/1970/1601,首席设计师是来自宝马集团的Nader。从车头的位置上看,并没有过多的点缀设计,圆润饱满的线条勾勒出整体简约又凌厉的风格,C型对称式的前大灯让整车更具辨识度。
车身侧面依旧如前脸一样简约,一条隐约可见的腰线拉长了整车的视觉效果,隐藏式的车把手在车辆启动时会自动弹出。轮圈方面选择了五角星或花瓣式的设计元素,算是整车外观唯一稍显复杂的设计元素了。
车尾部贯穿式的尾灯与飞船造型的舷窗设计搭配得完美无暇,让车身后背视觉效果更加饱满,整车的外观可以说兼具未来感与简约美。
车身内部采用黑白混搭为主色调,造型独特的方向盘让人过目不忘,中控台情感涡流的设计语言让内部空间看起来犹如一艘太空飞船,叫科技宅男如何不爱?
作为宁德时代倾力打造的首款车型,阿维塔11也是搭载了宁德时代当下最前沿的技术,如超级快充、CTP高效成组和NP自隔离等行业领先的电动化技术等。
此外阿维塔11还提供了单电机和双电机两个版本,预计整车将提供555km和680km两个续航版本,而在智能驾驶方面,将会全系搭载HI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也十分令人期待。
王炸还是炮灰,还有待考证
据官方消息,新车定价区间为34.99~60万,直接竞争对手瞄准“蔚小理”,誓要在高端新能源市场闯出一片天。而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家大佬更是毫不吝啬地表达对于阿维塔11的宠爱。
尤其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极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的他在去年也不止一次为阿维塔站台。此外,他还曾在重庆车展上表示:阿维塔是我们自己的品牌,肯定要用最好的、最先进的技术。
虽说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华为的智能科技和长安在造车领域的实力都是行业顶尖水平,但也又不少业内人士对该车产生了质疑。
首先新势力联手造车很少产生爆款,三家企业中真正有专业造车经验的只有长安一家,到最后该品牌会不会走上“三不像”道路?
再者,目前30万起步的新能源车型市场份额已基本被“蔚小理”三家蚕食殆尽,并且比亚迪在此售价区间也有唐、汉等新能源车型,根据消费者先入为主的购车习惯,目前留给阿维塔11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少?
还有就是阿维塔11极具未来感的设计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初遇容易一见钟情,但往往是这类车型越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出道王炸后逐渐被市场抛弃的车型也不是没有过。
最后不得不结合当下的大环境来看,目前这个价位不论是合资车还是新能源车型,多少都在价格上做出了让步,阿维塔11出道就是35万起步,让目前“持币观望”的消费者更加望而却步。并且从常理上讲,买得起这个价位的消费者一般年龄均在40左右,而这个年龄层客群是否还会青睐阿维塔11这种科幻感十足的车型呢?最后可能会造成“看得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的尴尬局面。
不得不说,这些都是未知因素。如果处理不好,阿维塔11甚至极有可能成为众多炮灰车型之一。
写在最后
但总体而言,这仅仅是外界建立在对阿维塔11有限的官方信息上提出的质疑,更多产品的亮点或黑科技成分还未正式揭晓,说不定它真能出道即巅峰,此后经久不衰呢?3月24日,单电机版阿维塔11即将正式上市,到底是王炸还是炮灰,答案即将揭晓。
“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知事,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汽车行业的销量为什么会下滑?
为什么很多汽车品牌很好、性能很好销量却不理想?影响汽车销量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为了更加全方位有条理性的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汽车购买决策的漏斗图」来一步步分析。
购买决策漏斗图是商业分析经典模型。整个漏斗图是一套流程,是每一个消费者从开始考虑购买到达成交易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与此同时,漏斗图也描述了每经历一个过程都会有客户流失。而分析每一步流失的原因,就可以从中窥探出销量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对于不同的产品,漏斗图的模型都不太一样。因为不同产品的购买流程是不完全一致的。汽车购买决策漏斗图分为六步:
第一步:Awareness-简单来说就是是否知道;第二步:Acquisition-获取信息;第三步:Consider?Comparison-考虑对比;第四步:Shop?Visit-进店访问;第五步:Careful?Comparison-仔细对比;第六步:Purchase-购买
下面我们逐步分析。
第一步:Awareness
这一步流失客户的主要原因就是: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
其实对于知名度来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品牌」,第二个阶段是「产品」。
知道产品一定是建立在知道品牌的基础上。知名度的建立也主要取决于两个阶段:
在购买行为产生前的「基础知名度」,包括品牌和产品,主要取决于之前该品牌或者产品在这一市场的发展历史。比如大众品牌的帕萨特产品就属于基础知名度很高,而阿尔法·罗密欧就属于基础知名度在中国甚至比日本差很多——在漫画《柯南》里就能看到阿尔法·罗密欧的身影。这也是阿尔法·罗密欧相对于日本的市场容量卖得还算不错的原因。 在购买行为从产生时「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热度」,主要涉及到产品。取决于购买行为发生阶段,厂商的宣传推广是否到位。比如某一车型换代的同时如果宣发不到位,造成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消费者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产品换代了。第二步:Acquisition
这一步流失客户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定位与市场主流需求的契合程度」和「口碑」。
「产品定位与市场主流需求」这一点很好理解。依然是拿阿尔法·罗密欧举例子。国内中型轿车市场的前四大需求是外观、品牌、内部空间、动力。整体需求涵盖起来就是「大而全」。而且这个趋势愈发明显,即便是之前主打操控的宝马3系,在国内的换代产品也完全可以用一个「大而全」概括。但作为一款定位于操控,对其他方面妥协很少的车型,阿尔法·罗密欧Giulia在这个阶段直接劝退了那些国内的主流消费人群。对于消费品来说,适合的产品永远是最好的产品。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全球市场规划的原因,不是每一款产品都能做到各大主流市场通吃,也不是每一款车型都能做到不同市场定制化。所以在这种情况,有的车型也并不一味的追求销量。 口碑在获取信息的认知阶段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互联网时代,也以网络口碑为主了。或者以网络口碑为第一途径,当然也不排除人际关系网络对于口碑的建立。网络口碑则取决于「产品本身」和「厂家公共关系处理能力」。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产品的优点需要慢慢发掘,但变成段子手狂欢的缺点却流传迅速。也正是这个原因,「妖魔化小众品牌」也成了一种互联网上一种吸引流量的方式。但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实际表现并没有网络上段子里形容的那么夸张。但对于谨小慎微货比三家的中国消费者来说,一个缺点就很容易成为劝退理由。与此同时,对于主流品牌来说,巨大的销量带来的利润可以保障公共关系经费,也可以减小网络上负面的消息,从而减少消费者因为负面口碑劝退的比例,形成了一个正循环。而小众厂商则会陷入口碑影响销量-销量影响利润-进而影响口碑的负循环。在产品风格上独树一帜的Giulia
第三步:Consider?Comparison
在初步对比阶段,流失的原因与第二步颇为相似。只不过是从产品的单一维度产品的了解拓展到了横向比较的维度。在这个阶段,消费者对于车型的认知比较还停留在比较宏观的阶段。往往从品牌、产品口碑、外观等等大的方面进行比较。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汉兰达和途昂虽然是一对竞争对手,但这两个车型相当一部分车主就对竞品有互斥性。途昂的车主有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厌恶日系品牌,汉兰达的车主也有一部分从一开始就讨厌大众品牌。这就导致了一些车主在没有进入下一阶段时其实就已经把竞品车型Pass掉了。
第四步:Shop?Visit-进店访问
进店访问阶段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门店」和「销售」,当然也包括「产品」。
门店的数量和位置直接决定了消费者进店访问的可能性。实际上,不同品牌门店数量差距巨大。大一点的品牌全国门店的数量能够达到近千家,而小众一些的品牌可能甚至不到100家。店面数量是保证总进店量的基础。而店面的位置则很可能决定消费者是否进店。通常情况,大的经销商会开在4S店聚集的区域,而小的经销商考虑到成本等问题开在偏僻的地方则会导致消费者因为不方便而放弃考虑这个车型。 销售作为和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的人,在整个进店访问的过程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在认可某款产品的时候,也是认可卖车的这个人。除了服务和接待,销售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正确并全面的将产品的正向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引导消费者做出购买选择。整个经销商销售的整体素质,对产品的销量也有直接影响。但实际情况是,除了个别豪华品牌,大部分品牌的销售素质都良莠不齐,如何通过合理的体制激发出销售群体的潜能,提高销售的平均素质,给产品起到正向加分,是品牌方需要面临的课题。 产品同样是作为进店访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进店访问是消费者第一次与产品近距离接触。一些直观的印象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几乎是国内服务质量和销售平均素质最高的NIO?HOUSE
第五步:Careful?Comparison
如果产品最终进入了仔细对比的阶段,说明产品在整体上个方面是符合消费者的宏观需求的。因此就会转而进入详细的对比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比较重要的是「价格配置梯度」和「终端销售策略」。
价格配置梯度可以说是产品规划阶段相当重要一部分。在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最后阶段,就是竞品车型之间在价格和配置上进行决断的时候。一两个配置和几千块钱价格的差别很可能就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事实上,在产品规划初期,产品经理也会针对竞品的配置情况设置合理的价格和配置梯度,进而在针尖对麦芒的阶段获得优势。同样,也会通过价格和配置的梯度去引导消费者对某一配置车型进行购买,从而理清不同配置间的主次关系。但在这个阶段的一个难点是,在制定价格和配置梯度的时候,竞品车型可能还未上市,所以通常也会预留一定的变动范围。终端销售策略则是一个多目标优化的问题。这涉及到销量、单车利润、车型总利润甚至是品牌建设工作。终端优惠的多少在消费者决策的过程当中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很多消费者会因为终端几千元的让利而转头选择其它产品。毕竟很难有消费者在产品几乎相当的时候拒绝价格上的优势。
某车型20年款价格配置变化示意图
第六步:Purchase-购买
在经历了以上一系列的流程,消费者最后做出购买决策,直接决定了产品的销量。
从整个流程上看,产品是贯穿始终的,在每一个阶段产品本身都可能导致消费者劝退。
这也就是说明产品是影响汽车销量的基础。但硬性的产品性能指标不是,产品力才是。
所谓的产品力,就是具有正向价值的产品通过渠道得以表现,并能满足消费者欲望和需求使之产生购买欲的能力。
而性能指标往往无法表达产品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契合程度。一个产品符不符合一个市场的需求往往是指标难以定义的。这也是许多看似平平无奇的产品能够成为销量冠军的原因——这些车型通常不是强在硬性指标,而是强在合适。产品永远都是决定一款车能不能卖得好的先决条件。
但一款产品,卖得不好的原因就有很多种可能。无论是品牌、自身营销、产品定义、还是销售网络、销售人员都有可能成为影响车型销量的原因。
甚至说,有的车型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走量。因为有的车型的存在是为了走量稳定市场份额,有的车型的存在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有的车型的存在是为了品牌建设。这些都是一个汽车品牌产品型谱策略的一部分。
不同的产品在品牌内部其实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销量是否理想并不取决于销量的绝对数字本身,而取决于是否达到了厂商在产品规划的时候对于产品生命周期销量的预期值。
图|网络及相关截图
作者简介:圣安东尼奥小石匠,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机械工程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领域:动力学,控制和机电一体化。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三句话解释。
第一句,当前销量跌的并不算多;第二句,当前市场上对于行业销量增速下滑原因的分析,基本全错;第三句,销量跌成负数,并非坏事。
第一句话
汽车销量跌幅当前并不算多
从七月份汽车销量开始负增长,很多人就慌了;9月起进入两位数负增长以来,很多人,甚至专业人士,更是慌得一批。这属于完全不知道行业为什么下跌的。
我引用我上边说的要讲的第二句话的一个结论,来说一下为什么当前汽车行业销量跌幅并不算多。后边再详细解释这个结论。
这个结论就是,汽车行业当前的短期急跌,因且只因为前期购置税减半政策的透支。
为什么这么决绝的说只因为这个,后边我会说。现在先用这个结论说,为什么行业销量跌的并不多。
当我们把原因锁定在购置税减半政策的透支作用时,我们就有了把当前数据和谁对比的标准,而不是只是一看数据就开始慌,就开始办葬礼。以购置税减半政策为锚,我们都知道最近的一次购置税减半政策是2015年10月到2016年全年,次近的一次就是2009年。
购置税减半政策并不是永久减半,他是一个减半再恢复的过程。所以他的唯一作用就是把未来的消费硬拽到购置税减半政策实施的时间区间。把当前数据做的好看,让以后的数据变的很惨。这个政策与其说是产业政策,不如说是数据作弊。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行业即使跌成这样,国家也没有再度开启购置税减半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个政策太坑了。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个太坑了的政策带来的数据作弊的效果。
数据支持:Avalon系统
数据支持:Avalon系统
表和图都呈现给大家,哪个习惯看哪个。对应2009-2010-2011这三年从购置税减半政策实施到回复一半再到全恢复的过程,你会发现,2016-2017-2018这个完全相同的过程中,今年汽车销量增速比去年以及比2016年,跌幅其实都很平稳。
从图上看的表现就是2016年到今年汽车销量增速图的斜率极其平缓,远比不上2009-2010-2011系列的降幅,那才叫狂跌,今年只是随便跌一跌而已。
如果从表上看,我们假定2018年叠加12月继续下跌后全年销量增速-4%。那么从2016年高点到今年年均跌幅只有不到9%,今年和去年比,跌幅只有7%。看看2009年购置税减半政策的结果,2009-2011年,销量增速年均跌幅高达21.85%,2011与2010比,销量跌幅30%。
刺激不刺激!那才叫狂跌,今年只是毛毛雨。所以今年汽车行业的下跌,对坑人政策的正常反应而已。你要找对正确的比较对象和比较区间,别轻易给别人开葬礼。
第一句话解释完毕。
第二句话
当前市场上对于行业销量增速下滑原因的分析,基本全错。
我还在汽车行业的时候。业内人士跟我说,汽车行业受政策影响很大,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购置税减半。
这话离本质的距离太远。
实际上汽车行业受政策影响并不大。有影响的是,汽车消费作为可选消费,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因此汽车价格的变化和消费者收入的变化对销量影响明显。购置税减半政策对销量有影响,只不过是因为他改变了汽车的相对价格,同时又存在时间限,所以调动了购买的积极性。
这就不仅仅是一个政策问题,更多的是一个与消费者博弈的过程。不仅要有力度,还要择时,还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没有力度、没有期限的,比如前一段时间的车船税取消,就基本没砸出水花;有力度,没有择时的,比如15、16年购置税减半政策,对汽车销量的拔高作用,就远远不如09年的效果。因为09年的汽车销量基本上是自然增长,而且消费力还很旺盛,政策需要对抗的只是金融危机下的悲观情绪。而到了15年,本身销量就是被前期购置税减半政策透支、反透支之后的结果,同时又存在收入下行的压力,购置税减半政策减下来的那5000块钱要扛的因素太多、太宏大,远不是09年一个轻飘飘的情绪可比,因此效果就差了很多。
如果今年再要实施购置税减半政策,那就不仅要扛收入下行压力,还要扛势头猛烈的16年购置税减半政策透支效应。对比2011年的下跌势头,可以知道,5000块钱的消费端减税是扛不住的。这也是今年年底,市场疯狂讨论要不要再次调减购置税时,国家信息中心徐长明主任跳出来说,减税也挡不住下跌趋势的原因。确实挡不住,而且还会把接下来几年的销量搞的更糟,不如让市场自发快速出清。这是何以今年行业销量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国家没有再次开启这个政策的另一个原因。因为没有用。
进入2018年后半年,汽车行业销量开始负增长。行业内外关注汽车行业的人,谈论这个事情,都爱加一个开头——中国汽车高速增长了10年,汽车保有量已经很高了,行业进入低增速甚至负增长是很正常的事情。言下之意,因为中国汽车保有量高,所以汽车销量增速下来了。
这话其实也很奇怪。
首先第一点,中国汽车保有量一点都不高。我有数据。
世界各国汽车千人保有量情况
数据支持:Avalon系统
2017年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156辆,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8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跟我们此刻差不多,那时候日本汽车千人保有量336辆,我们对应收入只有人家一半,中国汽车保有量一点都不多。
其次,如果你说不考虑平均,只考虑总量,汽车太多了,汽车销量增速就低了。但是此刻人均拥有量是不足,这意味着你的邻居有车,而你没车。你提这个观点,意味着你认为——你的邻居们都有车了,车太多了,所以你就不买车了。这个逻辑极其可笑。只要你有钱,你的邻居都买车了,对你的刺激一定是你更会加速买车,买个比他还好的车,气死他,而不是不买车,让他在你面前炫耀。中国汽车快速增长的阶段就是这个特征,攀比风、炫富风的羊群效应,支持了中国汽车很多力量。
又有一些人说了,汽车保有量多了,中国基础设施跟不上,路堵、停车位不好找。中国人不买车了。
这看起来很对,但,你要明白,中国基础设施跟不上,不止是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跟不上。而是整体基础设施跟不上。
你去北京街头看看,车很多,都堵在路上,很堵,很闹心。但是你去同时段的北京地铁去看看,那就不仅仅是很堵、很闹心了,那是很塞、很要命。就算没要了命,在那人贴人的车厢里也很遭罪、很不优雅、很没尊严。开车的人起码还能保持这一点尊严和所优雅,而且要舒服的多。
1992年,深圳“股疯”810事件爆发,百万股民炒深圳,当时为了买抽签表,股民们这样排队。
(810的拥挤状况)
当时媒体描述这些人:为了防止有人插队,排队的股民所有人后面一个人紧贴着前面一个人,不分男女,紧紧相依。为了发财的梦想,所有人都放弃了故老相传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认为他们为钱不顾尊严。(1992年的事,我会另写一篇文章讲述,敬请期待)
但是今天你去北京地铁的早晚高峰去体验一下,无车族(甚至有车但是被限号的上班族)每天都要经历一下比当年810严酷两倍以上的拥挤(810只排纵队,但地铁里的紧紧相依是四面八方的),而且没发财梦可信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同样糟糕的基础设施情况,只要你有购买力,你是愿意在宝马里堵车,还是在地铁里当沙丁鱼,答案其实不言而喻。
(一线城市无车地铁族的日常)
你可以再到各大写字楼看看,你会发现除了部分靠近地铁站的写字楼,在12月的寒风中,有车的人起码可以坐在车上暖暖的听着音乐堵;而没车的人,大多要顶着刺骨寒风,走15分钟到半个小时到地铁站,或者骑着共享单车,顶着更刺骨的寒风,骑10-20分钟到地铁站。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反正我只体验过一回,就坚决不想再体验了
总之,一句话,开车族面临的基础设施差,无车族面临的更差。更不用提有车之后出行的机动灵活性和活动半径大大增大带来的乐趣。对于在新时代中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并不需要把车天天开到140迈,风驰电掣的跑来跑去,只要能改善当前的生活状态,这就足够了。
这是公共基础设施已经十分发达了的北京的情况。更不用提公共交通更差,堵车情况更不严重的二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对他们来说,车对生活的改善性作用更加明显。一旦你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基础设施不足,远不足以妨碍消费者买车。
除了这两个最典型的解释以外,市场上其他解释汽车销量下滑的原因包括:贸易战及关税降低说。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中国进口车以豪华车为主,量很少,跟大众车型消费群体迥异,且影响力有限,而中国的车基本不会卖到美国,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比是0.086;房价挤兑说。你可以问自己,房价高涨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偏偏就今年挤兑到车了。涨的最汹涌的2016年,汽车销量反而近几年最高。国六标准犹豫说。没什么好犹豫的,国六标准只是对新车而言,并不强制淘汰国四、国五车型。现在淘汰的国三的车,已经喊了好多年了,还有不少人在开。
总体而言,当前市场上大多数对于汽车销量下跌解释充满了各种琐碎的原因,噪音非常多,不排除这些因素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关键因素你几乎不可能指望在这里发现。我们这里主要要做的就是撇开噪音,看关键,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带来了汽车销量的下跌。
所以我对我要观察的几个关键指标,我都做了HP滤波(不用纠结这是啥,就是一个排除短期因素看趋势的工具)。得到了以下三张图。
汽车月销量增速趋势线
数据支持:AVALON系统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及其趋势线
数据支持:AVALON系统
居民可支配收入及GDP增速趋势线
数据支持:AVALON系统
第一张图,对汽车销量增速去除噪音,只考虑趋势因素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行业其实早在2006年就开始出现了销量增速的拐点。注意这个拐点是数学上斜率拐点的意思,不是商业媒体里经常提到的峰谷的拐点。这个拐点之前,汽车行业销量增速是在上升的,拐点之后,汽车行业销量增速成了一条水平直线。再之后,2009年的购置税减半政策开始了,行业销量增速被硬顶上去成了一条陡峭的上升曲线。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如果没有这个政策实施,行业的自然状态是什么样的?
第二张图,对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去除噪音,只考虑趋势因素,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开始下滑的拐点就在2006年。对比一下,汽车行业销量增速2006年起出现下滑趋势,这告诉了我们一些有用的信息。
第三张图,我们将GDP增速与居民可支配收入销量增速的长期趋势摆在了一起。两者的拐点都在2006年前后,而且这之后两者的下跌趋势高度相关,相关系数我测了,0.8528,非常显著。至于2006年之前,二者关系为什么是那样的,我以后专门撰文说,那是个纯经济学话题,我们只要记住当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速高度相关,且同步下滑即可。
结合以上三张图,我们来还原一下汽车行业近期发生了什么: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到2006年前后,GDP增速已经显现出L型转型,增速向中高速转型的倾向。随着GDP增速的趋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也开始缓慢下降,导致汽车这一对收入敏感的可选消费品的增速也趋于平缓及下滑。
然后,世界爆发了金融危机,金融受到打击、贸易严重下滑,汽车销量一口气转负了。政策层力挽狂澜,向宏观系统里扔了四万亿,对汽车行业开启购置税减半政策(须知汽车是除房地产外,对宏观影响最大的行业,对调节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意义非凡),经济稳住了,汽车反弹了。但是也留下了后遗症。
2009年以后,进入2010年,购置税减半政策恢复一半。汽车销量增速狂降10个点,但是仍然很高。2011年,购置税减半政策全恢复。透支作用一下显现出来,当年汽车销量只有2%。之后慢慢恢复,2012年4%,2013年甚至过度反弹达到了13.87%,然后又回落到2014年的6.86%。
2015年,“三期叠加”效应显现,GDP增速首次落到7以下。汽车销量连续5个月负增长。政策层再次出手,购置税自2015年10月起减半。效果立杆见赢,销量当月转正,2015年销量增速维持在4%,2016年被拔高到13%,短期危机被解除了。
但是2016年政策刺激下的13%,业界是很惶恐的。因为对比2009年,该政策推动下,行业增速是40%以上,两相比较差距太大。这里体现出来的,其实就是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这一背后长期因素的巨大力量。行业固然对相对价格敏感,政策窗口期固然能带来提前消费,但购买力的实际削弱,或者说购买了不足者收入并未显著增强,带来的压力更大。这在长期趋势线上表现出来的就是2012年9月购置税减半提前透支的急速下跌因素消失后,销量增速降低变得平缓,但依然在降。而这个长期因素也将在更长的区间内一直伴随着整个行业。
第二句话解释完毕。排除噪音后,影响汽车销量增速的最关键因素就两个:一是长期的筋骨——可支配收入增速的降低;二是短期的脂肪——购置税减半政策的拉升作用和透支作用。
第三句话
累计销量跌成负数,并非坏事。
经济学里有个至理名言的理论,叫沉没成本。最近北大薛兆丰拿这个概念在某综艺节目里给人讲婚恋,火的一塌糊涂。我来大致说说这个理论——其实他就是告诉你,过去的糟心事已经发生了,你哭也改变不了,跳楼也改变不了。哭了枉付出伤心,跳楼白费一条命,多为他多做任何一点点动作,都是浪费成本。
所以,人不要关注过去的糟,要向前看,明天会更好。
汽车行业现在就是这样。今年跌倒0甚至以下,其实多数人都已经预期到了。车厂不会再幻想最后两个月再扩产能,投资者不会再在这个时候对汽车行业再持仓,已经套牢的也套住了。你可以指望的是明年。
现在这个时候加速下跌,对明年是有好处的。这叫快速出清,快速迎来新的平衡。
一个简单的逻辑,由于购置税减半政策干扰,汽车行业的销量增速你不能看单年,你要把整个政策周期连起来看。所以你看2018年的汽车销量不能只看2018年的,要把2016年以来的都算进来。最简单的,做个简单算术平均,2016-2017-2018三年平均数,假定今年跌的是4%,那么平均数就是4.23%,三年年均增速4.23%,这数看起来都还不低,甚至高于业内普遍预期的,汽车行业增长率3%的长期趋势水平。我上边第二部分做的那个趋势图里的数,到10月份,趋势平均增速还能到3.7%,高于长期趋势3%。这意味着还得跌。如果2019年前低后高,最后实现增速0%呢,我们把2016-2019年4年的销量增速都算进来,平均数3.17%,差不多长期趋势水平。这意味着行业就能够稳住。2019年还过的去。
上个月的时候,市场对行业的预期还是2018年全年0%,我拿平均数来算,左算又算,2019年还要再-4%,四年行业平均才能实现长期平均水平3%。今年降到0,明年还要降到-4%。现在不够糟心,明年还要接着再糟心,和沉没成本反着来了,压力不在脚底下,全在头顶上了,你说可怕不可怕。
现在好了,11月单月销量跌幅-18.9%,累计跌幅-2%。12月份再努把力,把全年负增速搞到-4%,加速出清,明年挣钱。这是很好的事情。我很喜欢。
那么关键问题就来了,明年能不能反弹?
我的答案是能。因为我列的关键因素,明年都能好转。
一是2016购置税减半政策的透支作用大概会在明年6-7月份左右消失。
我再请大家看下这张汽车行业销量长期趋势图
汽车月销量增速趋势线
数据支持:AVALON系统
看图中第三个绿圈,图形在那里出现了拐点,拐点之前销量增速急跌,拐点之后销量增速缓跌。急跌毋庸置疑,就是购置税减半政策的透支。缓跌呢,记得2006年以来,可支配收入长期趋势性下滑吗?就是那个因素在起作用。图形上出现拐点,基本上就是作用力不同了。所以这个拐点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他是政策透支作用消失的点。那里是2012年9-10月,从2009年1月到这里,经历了3年零9个月到3年零10个月。
把这个周期移到2015年10月,上一次购置税减半政策开始的地方,3年零9-10个月之后,是2019年6-7月。在大概那个时间点附近,购置税减半政策透支的急跌因素会消失。大跌停止,之后的半年恰好是对应2018年下半年疯狂下跌的低基数时期,同时也进入传统旺季。你说行业是不是可以乐观一把?
急跌因素消失后,缓跌的动力交给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变动。前边我们也论证了2006年以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滑与GDP增速高度相关。这样我们就需要关注明年的宏观即可(实际上汽车行业销量和宏观的直接相关关系,我也测了,很相关。见前文《我们回测了过去十年的宏观与汽车行业数据,得到以下25条结论》)。
那么明年的宏观怎么样呢,因为又是一个巨大的话题,我就不展开说了,只说结论。从存货周期来看,明年的宏观在6-7月将触底反弹,政策分析也基本支撑这个结论。
所以,前期政策透支这一急跌因素明年会消失,GDP增速代表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明年会企稳。汽车行业增速的两大下滑因素明年都会好转。今年的急跌,又是符合规律的加速出清。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反倒是持币的投资人,可以研究研究这个行业,该准备入场播种了。
让我们一起期待12月继续下跌,争取超额完成全年-4%的销量增速水平。
(原创作品,原文发布于微信公众号:商业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