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斯拉是哪个国家的品牌汽车

2.特斯拉是哪个国家的

3.企业创新成功的主题案例

4.特斯拉汽车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5.特斯拉开放专利吗?

6.特斯拉哪国生产的车

7.国产电动车性能远不如特斯拉,特别是续航,为什么?

特斯拉是哪个国家的品牌汽车

马斯克:特斯拉专注于产品_马斯克开放了特斯拉专利

特斯拉是美国的汽车品牌。

特斯拉(Tesla)是美国一家电动汽车及能源公司,总部位于帕洛阿托(Palo Alto),产销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2003年7月1日,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共同创立,创始人将公司命名为“特斯拉汽车”,以纪念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特斯拉努力为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提供其消费能力范围内的纯电动车辆;特斯拉的愿景是加速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

2008年,发布第一款汽车产品——两门运动型跑车Roadster。2012年,发布第二款汽车产品——四门纯电动豪华轿跑车Model S;第三款汽车产品为Model X,豪华纯电动SUV,于2015年9月开始交付。特斯拉下一款汽车Model 3首次公开于2016年3月,已于2017年末开始交付。2019年2月,马斯克宣布将开放所有特斯拉电动汽车的专利。

特斯拉车标含义

字母T的主体部分代表电机转子的一部分,而顶部的第二条线则代表了定子的一部分。在标识设计方面,特斯拉还与SpaceX有相似之处。SpaceX是马斯克的另一项大胆冒险,致力于打造火箭并将有效载荷发送至太空轨道。马斯克在推文中称SpaceX标志中变形的“X”代表着火箭发射轨迹。

特斯拉和SpaceX的标识都出自RO-Studio,一家总部位于新泽西的设计公司。与特斯拉和SpaceX相比,马斯克的第三家公司SolarCity的标志相对简单。

特斯拉是哪个国家的

特斯拉是美国的汽车品牌。

特斯拉(Tesla)是美国一家电动汽车及能源公司,总部位于帕洛阿托(Palo Alto)。产销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2003年7月1日,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共同创立,创始人将公司命名为“特斯拉汽车”,以纪念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特斯拉努力为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提供其消费能力范围内的纯电动车辆;特斯拉的愿景是加速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

2008年,发布第一款汽车产品——两门运动型跑车Roadster。2012年,发布第二款汽车产品——四门纯电动豪华轿跑车Model S;第三款汽车产品为Model X,豪华纯电动SUV,于2015年9月开始交付。特斯拉下一款汽车Model3首次公开于2016年3月,已于2017年末开始交付。2019年2月,马斯克宣布将开放所有特斯拉电动汽车的专利。

特斯拉车标含义

2017年2月5日,据外媒(VentureBeat)报道,对汽车制造商而言,汽车标识和汽车本身同样重要。车标设计当然也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近些年声名鹊起的特斯拉的T型车标已广为人知,但事实证明这个简单的标志不仅是发明家特斯拉(Tesla)名字的首字母缩写,其背后还另有深意。

字母T的主体部分代表电机转子的一部分,而顶部的第二条线则代表了定子的一部分。在标识设计方面,特斯拉还与SpaceX有相似之处。

企业创新成功的主题案例

有创新才会有进步,而企业创新成功的主题案例又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企业创新成功的主题案例,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英特尔:应用外部

英特尔开放式创新的方法,是在创新过程中应用外部。英特尔的研发战略由四项构成:大学研究赞助、大学周边的开放式合作研究实验室、公司内部研究项目以及公司收购。

整个流程始于扫描环境和有潜力的研究领域。有意向的研究项目通过赞助、实验室研究、内部研究或者英特尔投资发起,直到能够看清成果时再做出是否将这项产品、技术进行商业化的决策。

英特尔赞助了五百多家大学,并且将其开放性合作实验室布局在相关领域领的大学周围。这样的实验室一般有20个英特尔的研究人员和20个来自大学的研究员。尽管这种实验室是英特尔所有的,但是研究的环境相当开放,并且部分项目是公开的。英特尔更加重从大环境中快速学习,获得大量的新想法并获得知识产权。当然它也有自己的内部研究活动来获得有前景的发明。英特尔鼓励实验室从英特尔内部和各个业务单位角度出发提出有价值的创意。英特尔公司每两年就会更新一次研究开发的战略规划,以此来保护未来的发展。此外,实验室中基本一半的研究员都是学生。

英特尔在过去十年内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每年发布的专利都在增长,2005年,英特尔在全世界获得的专利数量大约为5000项。这表明,英特尔的探索性研究战略取得了成功。

二、思科:并购实现整合

思科的创新策略是内部开发、战略联盟和收购相结合。在创新型企业中,它是活跃的收购者和投资者。1993年以来,共收购了108家公司,30%的收入来自收购和开发活动。另外一个重要战略就是合作。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它的收购和合作策略在高技术产业中比较独特,这一战略使它更快地获得了新技术和新解决方案。

一家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一些员工有好的想法,会发现在在公司里推动它的阻力也很大。于是,很多员工一旦有了好的想法,就倾向于出去创业。对于这种人才的流失和再利用,思科的办法值得很多公司借鉴:如果公司有人愿意创业,公司又觉得他们做的东西是好东西,就自己投资支持他们创业。这些公司一旦创业成功,思科有权优先收购,如果小公司没办好关门了,思科除了赔上一些风险投资也没有额外的负担。

思科收购是为了获得稀缺的智力资产,基本上是人力。在思科,人们经常会遇见“二进宫”甚或“三进宫”的同事。为了确保收购的成功,思科确定每次收购必须达到的三个目标:员工保持率、新产品开发的延续和投资回报。

对于潜在收购对象,思科有特定的筛选标准:近25%的收购初始投资都不大,并购必须为思科和被收购企业提供短期和长期的双赢局面;被收购企业必须与思科拥有共同的愿景和融合,而且其位置要与思科靠近。思科用情景规划方法来决定是否收购,以及怎样快速收购。

就这样,思科几乎所有的生产都用了外包的形式,并且通过内部风投扶持创业、并购的方法,思科基本上垄断了互联网路由器和其他重要设备的技术。

三、特斯拉:开源与企业创新联盟

特斯拉的成功被业界归为是互联网思维的成功,而马斯克的开放专利之举,也正是体现了互联网“自由、平等、开放、分享”的精神,但他真的就是活雷锋吗?

特斯拉开源所有专利的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人或企业,在一个较低门槛上,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投入到世界电动汽车发展和普及的浪潮当中。开放专利表面上看,是让竞争对手占了便宜,然而此举却无形中提高了特斯拉技术的普适性,使得它在未来标准制定中抢占了有利的地位。

因此,隐藏这背后的效应便是,倘若特斯拉专利开源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其技术盟友成长到一定体量之时,他们不得不兼容特斯拉的充电标准。显然,如果特斯拉建立了一个以特斯拉技术为支持的产业联盟,那么相信超级电池工厂的富余产能将会被特斯拉的盟友所消化,这时特斯拉不仅是一个电动汽车的制造者,更是上游核心电池的掌控者。

2015年1月23日,马斯克现身底特律北美车展。这一次,马斯克说到特斯拉真正面对的敌人,未必是传统厂商和经销商,而是已经习惯了内燃机车的用户,以及根植于传统业态的庞大产业惯性。要打破这个桎梏,联盟是最好的`手段。

因此,特斯拉欢迎其他汽车商进入电动汽车行业,是想形成一个“电动汽车的矩阵”,而不再单打独斗,这样一来,整体的电动汽车行业就会有更大的势能,在市场培育、政策突破、技术积累、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形成等方面,就会形成群体的生态效应,增大电动汽车体量。

所以,特斯拉需要盟友,而不是敌人。此前特斯拉开放专利,也是出于这一目的。特迷们认为,特斯拉有望组建类似Open Handset Alliance的联盟机构,当初Google三星等公司就是靠这个联盟从苹果嘴里掏出大部分披萨的。

正如马斯克所说,电动汽车要想成功,需要汽车行业之外、其他很多领域的技术,这种整合、创新的能力,特斯拉比其他任何传统汽车制造商更擅长。特斯拉是个很好的例子,告诉我们通过开放与合作的形式,可以获得一个产业生态圈的发展,可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从而带动真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创新。

四、赫芬顿邮报:读者变为记者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号称“互联网第一大报”,2011年2月,美国在线以3.15亿美元收购该报。它是一家新闻与分析网站,创办于2005年。2011年1月,它的独立访问量是2800万,接近《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3000万的独立访问量,这意味着它已经跻身主流媒体。2010年它的营业额是3000万美元,在美国报业都在为广告跳水、发行量骤减,以及读者向网络免费新闻迁徙而苦苦挣扎之时,《赫芬顿邮报》却一枝独秀。

像特斯拉的开源专利、安卓开源性平台一样,把读者变成记者,这是赫芬顿成功的法宝。《赫芬顿邮报》有1万多名“公民记者”,类似传统媒体的“通讯员”,每时每刻都在为它提供报道。2008年美国大选,《赫芬顿邮报》将一个访任务分给50到100名“公民记者”,每人每天用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记者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赫芬顿称之为“分布式新闻”。“分布式”网罗了大量高质量的撰稿人,UGC的能动性得到激发,媒体才能真正活起来。

《赫芬顿邮报》这种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内容生产的模式,值得从事内容生产的公司借鉴。它只有150名带薪工作人员,但依赖超过3000名投稿者为每一个可以想到的话题制造内容。它有另外12000名“公民记者”,这是它的“眼睛和耳朵”。它的读者也生产了网站的许多内容,每个月有多达200万条投稿。《赫芬顿邮报》的共同创建人乔纳柏瑞蒂(Jonah Peretti)认为新闻模式再也不是一种新闻传递的消极关系,而是“一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共享的事业”。

这种所谓“共享事业”是个同心圆模式:内核是网站最坚定的具有原创能力、质量非常高的博客作者;外面一环是公民记者,散布在美国各地;而最外的大环则是读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和网站博主发生互动。这种新的、更开放的新闻模式可以被视为一种“众包”模式,其中两个重要的贡献群体是博客与公民记者。

总之,开放式平台对于媒体固有的编形式是一种颠覆,虽然现在一些媒体也在探索UGC信息源的建立,但还比较集中于非严肃新闻,像赫芬顿这样从灵魂中跳脱还是不能企及的。赫式的开放思维是否中国媒体烦恼的福音,我们又该如何借鉴,还需要好好斟酌一番,但这种开放式的内容生产已经是趋势了。

五、海尔:搭建开放创新平台

在与阿尔斯蒂尼的对话中,张瑞敏曾经说,“现在,我们变成一种开放式创新,在和用户交互的过程当中,不断迭代,并把各种都整合进来。迭代过程是一个试错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户要参与,如果没有用户参与,不管是渐进的还是突破性的创新,可能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仔细分析海尔近期的智能家居产品海尔星盒、空气魔方、无压缩机酒柜等,无不是开放式创新的产品。例如,海尔空气魔方是全球首款可以模块化组合的智能空气产品,实现了加湿、除湿、净化、香薰等多个模块的自由组合,为每个家庭带来了可定制的专属“空气圈”。空气魔方的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海尔基于开放式创新理念研发成功的一个智能产品。

空气魔方不是企业基于自身能力在实验室里规划和研发出来的产品,而是基于海尔开放创新平台组成的来自8个国家的内外部专家和学者团队128人,历时6个月与全球超过980万不同类型用户交互意见,利用大数据分析,最终筛出81万粉丝最关注的122个具体的产品痛点需求,成为空气魔方核心功能研发的初衷。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的理念便是“世界是我们的研发中心”,研发的过程要让用户参与进来,也要让全球创新者参与进来。基于此,海尔开放创新平台于2013年10月正式上线,2014年6月进行了改版升级,新增的海尔生活创意社区也将成为用户全流程参与研发设计的线上互动平台。

海尔开放创新平台遵循开放、合作、创新、分享的理念,整合全球一流、智慧及优秀创意,与全球研发机构和个人合作,为平台用户提供前沿科技资讯以及超值的创新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各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并使得平台上所有提供方及技术需求方互利共享。目前,在海尔开放创新平台上成功达成的技术合作已有200余案例。

六、乐高:分布式共同创造

乐高创意平台(LEGO IDEAS)于2008年在日本推出,2011 年推出全球版。在网站上,用户可以方便的注册,提交方案说明(通常提交的方案是需要非常详细,包括、说明)。粉丝对业余设计师的新套件创意进行投票。任何获得10,000张选票的创意都会进入审核阶段,然后乐高会决定哪些可以进入生产阶段。所以前期的这个方案征集也是产品上市前的用户互动、市场调研、预热工作。目前为止,该流程已创作出十几个可用的套件,包括由女性科学家组成的模型试验室和大爆炸理论公寓。

乐高也积极和外部合作,如MIT media lab,藉助外部的研发力量缩短开发时间。而促成更大幅度的开放式创新,则不得不提到“破坏规则者”这个顾客族群。当时乐高公司与MIT合作开发的Mindstorm机器人玩具,一推出没多久,就被这类型的顾客公开程序代码,起初乐高公司暴跳如雷,但后来乐高公司选择开放平台,果然创造出更多更有创意的点子。

自此之后,乐高公司便利用这类型的顾客进行新点子或机会的探索,同时也成立乐高Mindstorm的交流社群,也积极和教师们共同开发课程,现在Mindstorm已经是许多学校老师教学用教材,藉以启发学生更多的创意。由乐高、MIT 和使用者社群共同形成了一个包含供应者、合作伙伴顾问、制造商和教授等的完整生态系。而乐高也藉由利润共享、智财保护等配套措施完善了开放式创新。

乐高也建立了“design by me”的设计平台,让顾客下载软件使顾客也可将自己的创意上传到乐高的平台中,然后再经过顾客票选,胜出的概念可进入乐高的新产品开发中,最后进行商品化上市贩卖。“design by me”是一个利用群体智慧集结创作的平台,配合开放式创新的政策与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产品设计师。乐高运用开放式的顾客共创平台,成功的缩短产品开发时程,由原来的24个月降至9个月,同时也大大的提升顾客的满意度。

同时,乐高开放创新也有利润共享模式,并且成功应用在多个项目中。为了保证利润共享模式的顺利完成,乐高用了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措施。通过分布式共同创造的形式,把志趣相投的各方力量汇聚起来的创新模式,乐高公司是这种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

特斯拉汽车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特斯拉汽车是美国的品牌。

特斯拉是美国一家电动汽车及能源公司,总部位于帕洛阿托。产销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2003年7月1日,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共同创立,创始人将公司命名为特斯拉汽车,以纪念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

特斯拉努力为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提供其消费能力范围内的纯电动车辆;特斯拉的愿景是:加速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

2008年,发布第一款汽车产品:两门运动型跑车Roadster。2012年,发布第二款汽车产品:四门纯电动豪华轿跑车ModelS。第三款汽车产品为ModelX,豪华纯电动SUV,于2015年9月开始交付。2019年2月,马斯克宣布将开放所有特斯拉电动汽车的专利。

特斯拉汽车产品

1、TeslaRoadster:全球首款量产版电动敞篷跑车,由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TeslaMotors生产。2008年二月,Tesla公司的创办者之一埃隆马斯克(ElonMusk)购得第一辆TeslaRoadster。这是第一辆使用锂电池技术每次充电能够行驶32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

2、TeslaModelS:由Tesla汽车公司制造的全尺寸高性能电动轿车,预计于2012年年中投入销售,而它的竞争对手则直指宝马5系。该款车的设计者FranzvonHolzhausen,曾在马自达北美分公司担任设计师。

3、TeslaModelX2012年2月9日,美国TeslaMotors公司发布了全尺寸纯电动SUV车型ModelX,其后门用设计前卫的鹰翼门造型,而依靠动力强劲的电动机驱动,其0-96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为5秒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特斯拉

特斯拉开放专利吗?

特斯拉公开的专利有:纯电动车综合控制,电机控制系统制造及优化;电池单体技术、成组技术、均衡优化及寿命管理;整车系统控制,热失控探测报警,多种电源配合应用技术;防止过充过放和其他电池滥用技术,高压电气连接及高压安全技术等等。

斯拉开放专利并不是个准确的说法。准确来说,所有专利都是开放的。专利的本质,是以公布换取保护。对于关键技术,企业是不会进行专利申请来实现保护的,这些专利,很多汽车厂商并不会拿来直接用,而是用来研究思路和路线,因为“善意”的解释权归特斯拉所有。

特斯拉简介

特斯拉最初的创业团队主要来自硅谷,用IT理念来造汽车,而不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厂商思路。因此,特斯拉造电动车,常常被看做是一个硅谷小子大战底特律巨头的故事。

2014年6月12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宣布,将与同行分享特斯拉的所有技术专利,以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他在公司上发表一篇题为《我们所有的专利属于你》的博客说,为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特斯拉将开放其所有的专利。任何人出于善意想要使用特斯拉的技术,特斯拉不会对其发起专利侵权诉讼。

特斯拉哪国生产的车

特斯拉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托的品牌汽车。

特斯拉(Tesla)是一家美国电动车及能源公司,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于2003年在美国硅谷创立,公司名是为纪念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主产销电动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

2004年,埃隆·马斯克进入公司并领导了A轮融资。2019年2月,马斯克宣布将开放所有特斯拉电动汽车的专利。

2021年3月24日,特斯拉成为史上第一家支持比特币购车的车企。2021年12月总部由帕洛阿托(PaloAlto)正式迁入得克萨斯州。

2022年5月12日,《2022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发布,特斯拉位列第150名。

特斯拉的诞生故事

特斯拉公司并不是埃隆·马斯克亲手创建的,在投资特斯拉之前,他已经是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投资人和亿万富翁。

按照马斯克的理论:钱不能闲着,否则就和废纸无异。所以,他把原始积累投到了他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特斯拉的创始人是马丁·艾伯哈德(MartinEberhard)和马克·塔彭宁(MarcTarpenning),这二位也是上世纪末美国互联网创业大潮中的佼佼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特斯拉

国产电动车性能远不如特斯拉,特别是续航,为什么?

国产电动车性能远不如特斯拉,特别是续航,为什么?

首先很高兴回答楼主这个问题,电动车行业都知道埃隆·马斯克于今年6月宣布,将与同行分享特斯拉的所有技术专利,以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马斯克认为,开放专利只会增强、而不会削弱特斯拉的地位。他说,技术领导地位不取决于专利,而取决于一个公司吸引和调动人才的能力,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大方的公布专利个人认为对于特斯拉而言利大于弊,以下几点楼主可以参考

1.开放专利,大批厂商以及没有涉及过电车领域的厂商会使用特斯拉相对成熟稳定的造车经验并且付诸实践,而特斯拉也将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导者,带领整个市场前进,容易让部分跟随者不思进取以至于后期成为一个垄断,如果产业变动太快其它跟随者没有及时顺应市场变化不是被淘汰就是需要花费高价去购买使用权力,不付出高昂许可费的车企可能被迫使用过时老技术;而且,非专利部分的技术转让也要付出更多的使用费。相反,特斯拉既收获了商业利益,更扼杀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2.造车成本,就拿国内来说,相比较特斯拉动则五六十万的高昂售价相比,国产电动车品牌显的亲民了很多,当然不包括一些注重豪华感跟驾驶体验的厂商,毕竟相比较侧重点不同,比如代表就是蔚来跟前途汽车,至于大家熟知的电动一哥比亚迪相对亲民20万左右的售价想想也不能要求太多吧,国产还需要有一定的溢价空间才能更加进步,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此外,轻量化,电池管理,车身设计风阻,电车实际造车经验都是目前国产车厂商一时半会儿难以追赶上的,作为电动车领域的元老级代表,特斯拉有自己的优势,这就跟老牌汽车厂商法系车,德国车,日本车一样,请给国产一些时间,请多一点消费自信,相信国产在未来几年里一定可以追赶上甚至超越其,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够产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