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特斯拉4s店专卖店_合肥特斯拉销售中心
1.深挖:究竟蔚来缺合肥,还是合肥缺蔚来?
2.合肥特斯拉新能源补贴在哪里申请
3.“两轮电动车中的特斯拉”又出事儿了
4.一台车补贴40万没人买?氢能源车是真香,还是真坑
5.特斯拉第二座超级工厂选址,宜宾胜算几何?
深挖:究竟蔚来缺合肥,还是合肥缺蔚来?
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的消息一透露出来,有网友就评论说“要给蔚来的企划人员加个鸡腿”,这言外之意就是蔚来用了全球总部、中国总部和分公司三种名义分别在合肥、上海和北京落脚了,而且还不带重的。正如网友调侃,下一次蔚来汽车或将还有一个亚洲总部需要落角,各位金主爸爸要等好了,对于行业来说,调侃归调侃,但是这些年来蔚来的困境真的是一波接一波。
根据蔚来汽车公开的财报显示,在2019年三季度蔚来汽车总收入约为18亿元,而第三季度净亏损约为25亿元,该亏损数字与蔚来此前披露的亏损数据叠加后,累计亏损约为258亿元。由于持续亏损,2019年蔚来汽车一度面临“断粮”风险,外界对其融资进展关注度极高,先后与北京亦庄国投、广汽、吉利等方面传出“绯闻”,但无一坐实,因此在2019年不少媒体都用李斌“难”“惨”来形容蔚来的处境。
蔚来缺合肥?蔚来是真的缺合肥吗,答案不可置否。对于缺钱的蔚来来说,合肥政府牵头组织对蔚来中国总部项目进行超百亿元的战略投资才是蔚来真正的救命草。对于早已经缺资金的蔚来汽车来说,能够融到钱是事关生存的大事。早在2019年5月,蔚来曾宣布与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蔚来将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新的实体“蔚来中国”,而亦庄国投将通过其指定的投资公司或联合其他投资方对“蔚来中国”以现金方式出资人民币100亿元,以获取持有“蔚来中国”的非控股股东权益。此外,2019?年?10?月,消息称蔚来与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或会有一笔50?亿元的融资项目,之后也是无疾而终。
融资告急,仅仅是蔚来汽车的冰山菱角,销量目标未达成、裁员、特斯拉来袭等这些内外交困才是李斌“难”处所在。据悉早在2019年初蔚来给自己定下了“保4争5”的“小目标”,不过年终成绩却落在20,565辆,目标完成率仅51%。除此之外,蔚来面对困境通过全球裁员数千人、关闭门店等措施降低运营成本。而反观竞争对手特斯拉,伴随着上海工厂的完工,特斯拉Model?3顺利的国产,2020年1月3日,特斯拉宣布对国产Model?3进行降价,加上免征购置税以及新能源补贴,国产特斯拉Model?3仅需30万元便可提车。有消息称,随着特斯拉国产化的深入,国产Model?3还具备27%-34%的降价空间。特斯拉的降维打击,被看做是对蔚来这样的造车新势力的巨大威胁。
合肥缺蔚来?据了解,蔚来汽车中国总部项目包括:在合肥成立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建立研发、销售、生产基地,打造以合肥为中心的中国总部运营体系。蔚来汽车中国落户合肥市5年内,将打造一个千亿产值的龙头企业,加速合肥新能源汽车集群发展,引领带动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对于合肥来说,蔚来汽车并不陌生。早在2016年4月,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曾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在合肥打造江淮蔚来制造基地。在随后的2018年5月和2019年3月,江淮汽车和蔚来汽车分别确认了ES6和EC6的生产工作将继续由江淮蔚来制造基地生产。
当然合肥引进蔚来汽车也有它自身的原因,除了引进的蔚来汽车以外,在安徽的汽车企业还有像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安凯客车、华菱重卡等。从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开始大力培育汽车产业,江淮、奇瑞应运而生。如今,安徽省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依然很重视,无论是推动江淮大众合作项目,还是此次战略投资蔚来中国总部项目。但是细观在目前各大城市相继引入新能源车企时,安徽在这方面确实没有拿的出手的,而蔚来汽车在造车新势力中还算比较靠前的车企之一,当然合肥也没有白给。对于合作后的经营预期,合肥市政府在现场做了相关规划。据媒体报道的信息显示:蔚来中国预计2020年营收148亿元(上市3款车型),2024年营收1200亿元(上市6-8款车型),2020年至2025年总营收4200亿元,总税收78亿元。这就对蔚来汽车的汽车销量和产品的投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蔚来汽车量产的车型仅三款,ES8、ES6和EC6,如此来看,蔚来汽车接下来的首要任务,或许就是加快新品的投放,以销量提营收。
当然蔚来中国落户合肥,不论是对于急需资金的蔚来汽车,还是对于想继续扩大汽车产业布局的安徽合肥来说都是一种在困境中抱团的思路,未来双方的路是否能顺利的走下去,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合肥特斯拉新能源补贴在哪里申请
在新能源汽车单位及个人用户登录“合肥科技服务信息平台”申请。
申请流程:1.网上填报:新能源汽车单位及个人用户登录“合肥科技服务信息平台”,选择申报用户登录,跳转至安徽省政务服务网认证登录(购车补助选择法人用户登录,交强险补助、电费补助选择个人用户登录),进入系统完成企业信息维护后,选择:项目申报-事后奖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助(购车补助,首次交强险补助、电费补助)模块进行填报,在网上提交真实、完整的申报材料。
2.纸质材料报送:所提交纸质材料需为在“合肥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填报后系统生成的文件下载打印。购车补助资金由相关企业向新能源汽车推进中心申请审核并提交审核所需材料,首次交强险补助、电费补助由个人向所在向县(市)区、开发区科技局申请审核并提交审核所需材料(一式两份)。个人请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委托他人办理的需提供书面授权委托书,委托人、受托人双方的身份证复印件、受托人****)前往车辆所在地(以车辆行驶证住址为准)科技局申报财政补助资金。
“两轮电动车中的特斯拉”又出事儿了
近两年,电动自行车制造水平越来越先进,一键启动、智能导航、实时定位、语音蓝牙等智能化功能五花八门,随之而来的,市场对不合格产品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严格。这不,小牛电动车因在合肥、海南、广西等地市场抽检中查出产品不合格,近期就被相关质检部门公布罚款30万元。此事在又一次引发外界对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争议之余,关于小牛电动车自诞生以来就标贴的“智能化”技术标签,也有不少网友媒体开始提出质疑。
“不合格”并非首次
根据信用中国官网显示,近日,小牛电动车运营主体江苏小牛电动 科技 有限公司新增一条行政处罚信息,决定文书号为武市监处字〔2021〕137号。处罚单位为常州市武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结果为罚款290200元并没收违法所得9800元,共计300000元。
处罚事由为小牛电动生产的规格型号为TDT10Z(生产日期:2019年6月25日)、TDR06Z-1(生产日期:2019-06-06)、TDR06Z-1(生产日期:2019-04-28、2019-05-15)的电动自行车,分别在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监督抽查中经抽样检验,存在照明项目、短路保护、使用说明书、尺寸限值、蓄电池防篡改等项目不符合GB17761-2018《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被判定为不合格,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
而在这之前,小牛电动还曾于2020年4月,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其生产的TDR06Z-1、TDT09Z-2和TDR21Z等三个规格电动自行车不合格,原因是“整车质量、脚踏骑行能力、尺寸限值、过流保护功能、使用说明书项目”,“电动机编码、尺寸限值、反射器、过流保护功能、使用说明书项目”以及“使用说明书项目”不合格。
另外,在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发布的关于2019年度广东省电动自行车及充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的通报显示,小牛电动生产的规格型号为TDR21Z的电动自行车因淋水涉水性能项目不合格被通报。而淋水涉水性能项目不合格,意味着该车淋水涉水后易造成外壳漏电或短路,影响正常使用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在两轮电动车市场,小牛电动一直以“两轮电动车中的特斯拉”自诩,并在2017年时推出了付费的“智能服务”,包括:车辆实时定位、行车轨迹记录、实时电量查询、剩余里程预估、非法异动报警,以及失窃上报等功能。但从黑猫投诉来看,以实时定位功能为例,小牛电动在2016年就被投诉的“用户仪表盘出现‘67’故障码”问题,至今似乎都没有得到完全解决,E侠君查询黑猫投诉贴发现,2021年以来,仍有用户反馈“小牛电动车显示故障67,GPS无信号无法定位、“电动车的智能服务中定位服务频繁掉线且无法使用”,而且大多数用户都是处于正常的付费期内。
不同规格型号产品,多次、多个项目抽检不合格,付费“智能服务”问题屡被投诉,小牛电动“智能化含金量究竟有多少”的问题逐渐引发外界争议。
“智能化”含金量存疑
相比于传统两轮电动车车企,小牛电动因其创始人李一男曾历任华为副总裁、百度CTO等重要职位,自成立起它便被贴上了“带有互联网 科技 基因”的标签。2015年小牛电动推出第一款电动自行车NQi,以“自带APP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手机互联“智能化”功能和“高能超大容量锂电池包”打开市场想象,在京东上以7200万元总销售额、售出1.5万辆车的成绩刷新了国内产品类众筹纪录。凭借“智能+锂电”的高端化标签,小牛电动迅速从一众两轮电动车品牌中突围而出,并成功于2018年10月在纳斯达克上市。
那么,小牛电动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智能化”技术究竟含金量多少呢?
E侠君梳理小牛电动近年来财报数据发现,近五年多来,小牛电动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都大幅低于营销费用,基本仅为营销费用的一半甚至更少。具体2016-2020年,小牛电动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309万元、3949万元、9181万元、6719万元、1.05亿元,营销费用分别为8975万元、8306万元、1.50亿元、1.83亿元、2.01亿元。
这一情况到2021年也并未有所改善,今年Q1,小牛电动研发费用为2561万元,营销费用为7352万元;Q2,研发费用为3085万元,营销费用达6887万元。对此,有业内分析如此评论——如果说小牛电动依靠“智能两轮电动车”的概念占得了一定的市场先机,那么从投入情况来看,很难判定这个先机到底是大力营销的结果还是研发优势的呈现。
再看两轮电动车行业其他企业,当电动自行车争霸赛进入下半场,智能化硝烟已起,各大品牌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产品的智能化升级。
雅迪在今年发布了首款AI智能电动车冠智2.0系列,搭载全场景智能音控系统,支持APP远程控车、AI语音操控。智能无线充电、超级快充生态系统、锂电智能检测仪等技术也都搬上了生产线。雅迪总裁王家中直言,“雅迪这两年整个研发上有30%的人和40%的资金都在向智联化倾斜。”以其2020年财报数据为参考,雅迪的研发费用为6.05亿元,其40%则为2.42亿元,高于小牛电动。
同样拥有互联网基因,身处小米供应链并拥有其低成本制造能力和渠道优势的九号公司,在2019年底发布两轮电动车之后,已有B、C、E三系列智能电动车上市,直接对标小牛电动。而九号公司2020年的研发费用为4.6亿元,占其总营收的比重为7.7%,甚至高出了小牛电动的营销费用一倍不止。
除了九号公司,从共享单车赛道闯入的哈啰单车也不可忽视。哈啰于今年4月推出三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哈啰电动车,同时发布了智能VVSMART超连网车机系统,同样可实现手机和电动车的连接。另一家老牌两轮电动车企业爱玛也于去年在深圳成立了智联化研发中心,也推出了智行系统,能够智能识别坡度路况,实现轻松爬坡,平路节能,并作出行业首个“百公里不充电”的承诺,且在智能锁、智能防盗、智能识别路况等交互方面有所突破。当“智能化”不再是小牛电动的独家招牌,它还能靠什么来拼市场呢?
或许有人想说新国标红利。诚然,新国标电动车政策对整车限重、电池标配、车速限定等核心技术指标做了强制性规定,整车重量含电池不能超过55公斤,在两轮电动车领域的未来,锂电池无疑将占据着核心地位。在此方面,以“锂电化”为特点的小牛电动确实占据独特优势,不用经历从铅酸电池到锂电池的转型期。目前来看,新国标在各地的过渡期主要集中在2021年-2023年,但问题在于小牛电动能否抓住这三年的红利期。
从销量来看,小牛电动今年二季度总销量为25万辆,过去的2020年全年小牛电动的销量为60万辆。而同期(2020年),雅迪、爱玛的电动车销量分别为1080万辆、757万辆。另外,二季度,小牛加速布局线下,门店开到了2366家,季度新增门店450间;而雅迪则在2020年底就已经拥有17000家门店和3000名经销商;周杰伦代言的爱玛电动车在全国更是有超过3万家门店。
产品销量与下沉市场扩张均不理想的情况下,自创立初始便定位高端的小牛电动也开始拼起了价格。目前小牛电动的产品矩阵包含高端NQI系列、MQI系列、UQI系列、以及较为低价的GOVA系列,据CFO张鹏在电话会上答分析师提问,这些系列占总销量的比重分别为11%、14%、19%和56%。其中,两款GOVA系列的两款低价车型G0和F0(价格均在2500元左右)占了30%。可以看出,小牛电动销量最好依然是低价位产品,而小牛电动自身也正在充实低价产品线以抢夺更多市场。那么问题来了,在下沉市场和地位稳固的传统车企拼它们最具优势的价格,小牛电动真能占到便宜吗?
毫无疑问,智能电动自行车赛道仍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格局还远未确定。面对新国标还剩三年的过渡期,众两轮电动车企均已开启加速智能化技术与电池配置等技术的转型升级。当雅迪爱玛等传统车企完成蜕变,正在成长的九号哈啰等互联网基因车企迎头追上,届时,小牛电动或将面临更为被动的局面。
一台车补贴40万没人买?氢能源车是真香,还是真坑
太平洋 汽车 网 行业频道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在朋友圈中,频繁看到新能源车的身影,不是喜提特斯拉Model 3,就是在逛比亚迪的4S店……纯电动车因为它的绿牌、环保彻底地火了,但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氢能源其实才是终极的清洁能源方案。
那么,氢能源车到底是真香,还是个坑?
国内加氢站都在亏钱?
首先亏钱这事不是我瞎说,这是央视爸爸专题报道说的:
为什么亏钱?一方面,新建造一家加氢站动辄需要上千万元,每年运营成本也高达200多万元,建设和回报周期长。另一方面,现在氢能源车的体量非常小,达不到规模效应,导致加氢站还找不到可行的盈利模式。
目前国内的加氢站模式主要分为纯加氢站、油氢站以及气氢合建站。因此,油氢站、气氢合建站应运而生,大大节省了土地资源、运营成本等,逐渐成为主流模式。
在工作日,我来到了由中石化建设的 全国首座油氢合建站——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 。顾名思义,它是利用原油站改造,增建加氢站,不涉及新增用地,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控制柜、储氢罐、压缩机等大型设备。
刚来到这座油氢站的入口,就能清晰看到“加油站、加氢站”的标识,而且矗立的油价牌上也增加了氢气的价格: 每千克为80元 。
而当我开始走近加氢区域时,工作人员已经把我遏制住:“靓女,不要走过来。”
原来这位工作人员刚好在为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加氢,作业期间明确禁止使用手机、寻呼机等设备,也禁止穿和怕打化纤衣物(避免产生静电,某些加氢站会设有静电消除机,供工作人员在加氢前使用)。
于是关闭手机后,我试图跟工作人员套近乎。他说这里最大的储氢容量为是800kg,目前只为周边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服务,还没对其他商用车开放。
不远处就是露天的储氢罐,由于现场不具备制氢能力,所以所用氢气是由江门市运输而来。
据工作人员所说,现在每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每次加氢量大约为10千克,用时10分钟左右,续航里程为300km 。意味着这座油氢站每天最多能为80台同类型公交车加氢, 而每次每台车的加氢成本为800元。
其实80元/千克的价格相比全国其他加氢站贵不少,上海安亭某加氢站的价格为35元/千克。如果以此计算,氢气应用在乘用车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虽然光这么看,氢作为能源有一定的优势,但正如前面所说,加氢站的建造和运营成本都极为惊人,要像加油站一样大面积覆盖还不太现实。咱们就拿建设成本来说,一座加氢站主要涉及储氢装置、压缩设备、加注设备、站控系统等设备, 其中还有一种设备占据了30%的总成本,它叫压缩机 。
国内有不少企业能生产氢气压缩机,但主要还是用于化工领域,输出压力均在30MPa以下(目前用于氢能源车为35MPa和70MPa两种),无法满足 汽车 用的加氢站技术要求。这就导致国内加氢站在压缩机上还严重依赖进口,成本下不来。
如果像压缩机这样的核心零部件无法做到国产化、产量化,供应链无法做到体系化,加氢站在数量上很难突飞猛进。
根据央视 财经 报道, 截止2020年底,国内加氢站数量为118座。 这算不多吗?
这要结合国外来看,截止2020年底,日本共建成142座加氢站,韩国建成60座,全亚洲合计275座加氢站;北美地区共拥有75座,大部分位于美国加州;欧洲大约有200座加氢站,其中大约有100座位于德国。
可以看出相比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中国即使地缘辽阔,加氢站的数量和密度其实并不算太高。
去年9月,国家五大部门宣布将对“燃料电池 汽车 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示范应用支持”,也就是以往买氢燃料电池车能获得国家巨额补贴,变成符合产业化条件的示范城市才能获得奖励。
示范城市要求是这样的: 四年内“推广超过1000辆达到相关技术指标的燃料电池 汽车 ,平均单车 累积 用氢运营里程超过3万公里;建成并投入运营标准加氢站15座 ……(奖励细则和示范城市的名单还未正式出炉)
为了争当示范城市,各大城市也是拼了,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从数据来看,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三大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是加氢站数量最大的,这一点毫无悬念。
以我探访的佛山市为例,当地政府专门出台了针对氢能源 汽车 产业的补贴办法,其中用于氢能公交车补贴5亿元,加氢站建设补贴1.5亿元。在上亿元真金白银的补贴下,佛山目前加氢站数量达到16座,也引进了东风 汽车 等重点企业。
由国家政府牵引,再由地方政府执行和刺激相关企业发展,这样的思路与十年前新能源 汽车 “十城千辆”计划推广思路十分相似。
一方面,预示着氢燃料电池车将走向成熟化;一方面,这些示范城市之间其实也会形成“内卷”,就像现在纯电 汽车 成为城市GDP竞赛的重要赛场,合肥、上海、广州等城市暗自内都想打造中国最大的新能源车产业群。
某种程度上,“内卷”这种被自愿性竞争是种向好趋势,至少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车。
补贴40万的氢能源车你买不买?
当然了,按照现在氢燃料电池车的体量,目前的加氢站已经基本够用。截止2020年底,中国大约已有氢燃料电池 汽车 6002辆在运行,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多数为公交车、物流车。
如果你恰好是生活在上海、广州、佛山、盐城等城市,那么你大概率能见到氢燃料电池车的公交车。而在我们接触比较少的物流车等商用车方面,包括东风、福田、飞驰等制造商都已经研发出了氢燃料电池货车,并且部分已经投入使用,续航里程在500km左右。
为什么氢燃料电池车常见在商用车领域,而不是乘用车上?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因为整条产业链还在初步搭建阶段,一台氢燃料电池车比纯电车、燃油车的成本还高出2-3倍。再者是现在加氢站的数量还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加氢需求。
而商用车的路线相对固定,对加氢站要求也较小。而且氢燃料电池加注时间短、高续航里程等优点也注定了适合应用在商用车上。
欧美地区的发展也印证了一点,戴姆勒放弃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开发,并且与沃尔沃合资开放氢燃料电池客车;大众集团的CEO迪斯更是耿直地说,氢燃料电池车成本高,决定终止相关研发。
而美国方面,诞生出了普拉格能源(Plug Power)、尼古拉(Nikola)两家最炙手可热的氢燃料 汽车 相关的企业,都是专攻商用车方向。普拉格能源生产氢能源电池和叉车,基本垄断了全球氢能源电池叉车的市场。
尼古拉专注氢燃料重型卡车,被视为燃料电池界的特斯拉,在上市后市值最高峰时还一度超过了福特等车企,即使至今还是“PPT阶段”。
可以总结出欧美车企都一致将技术路径指向商用车,毕竟押输了也不太影响主营业务,押对了就可以马上应用在乘用车。
不过,日韩就有相反的看法了,也就是专注乘用车领域。比如丰田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Mirai如今已经迭代到第二代,续航提升了30%达到850km,据说累计已经卖出了一万余台。
本田在2015年也发布了旗下首款氢动力燃料 汽车 ——Clarity Fuel Cell,续航可达750km。
现代 汽车 在2013年推出第三代氢燃料电池车型ix35 FCEV;2018年还发布了续航800km以上的NEXO,2019年销量4987辆,比Mirai还多。
而中国,则坚持商用车与乘用车双线并举。虽然在乘用车的应用上落后于日韩等国家,但其实已经有不少车企推出或展示过氢燃料电池车。根据氢云链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国内市场上出现过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大约有25款,其中工信部产品目录的有9款。
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汽大通,分别在2017年广州车展和2020年北京车展推出了FCV80和EUNIQ 7上市。FCV80售价高达130万元,在国家及地方各50万/辆的补贴力度下,终端售价为30万元,仅相当于中配的燃油版V80。
EUNIQ 7扣除国家和地方补贴共40万元后,终端售价约为29.98-39.98万元,相比其售价28.98万的燃油版G20最高配,并不算太贵。
但这两款车其实跟普通消费者并没有半毛钱关系,都是主要供应给政府单位、客运公司等组织机构。在上汽大通的官网上,甚至根本查询不到FCV80和EUNIQ 7的经销商信息,也查询不到相应的销量。
相比日韩已经卖了成千上万台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中国在这方面明显滞后。一方面,国家对于氢燃料电池车特别是乘用车领域,并没有做出统一的战略规划,或者说只是萌芽阶段。一方面,加氢站、氢燃料电池车等关键技术、成本问题也制约着商业化落地。
可以说,即使现在能补贴数十万元,氢燃料车还不是真香。因此,业内对未来的技术路线普遍达成的共识是以纯电动为主,以氢燃料电池车为辅,而且更适合应用于商用车、长途卡车等。
攻克氢能源 汽车 还有这些难点
即使因为地方政府推动建设加氢站,车企大举进军氢燃料电池车领域,行业内还存在着许多难点。
首先是制氢,虽然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产氢大国,2019年全国氢气产量为2000万吨,但主要制氢原料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如煤、天然气、石油),其中尤以煤制氢占比最高,气化装置投资价格高,另外还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需要额外的技术加以控制。
最理想的制氢方式是通过电解水制氢,一来纯度高,二来易于可再生能源结合,是真正的绿氢,不过占比较小。
再者是储运,中目前中国普遍使用20Mpa的高压气氢拖车,比如一辆30吨的大卡车可以运载300-350kg的氢,适合加氢站现在日需求量500kg的规模;当用氢量达到一定规模,就需要用到液氢槽车,但液化过程的能耗和固定投资也很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表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应用的瓶颈“不在两头,在中间”,就是 车下运氢、车载储氢和氢能加注 ,同时还以为这个技术还要5年 探索 之后才能决定是不是具有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
将占全球20%的市场份额?
回想2009年,新能源 汽车 推出“十城千辆”政策后,产销量出现拐点,从不足万辆到如今遍地开花,甚至在非限购限行城市也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纯电动车。而如今,“十城千辆”政策的氢能源车版将至,产业供应链加速完善,像极了纯电动车的爆发前夜。
关于氢能源车的未来,有不少相关机构做出极为乐观的预测。譬如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氢燃料电池 汽车 将占全球机动车的20%-25%,创造2.5万亿美元产值,在全球能源中所占比重有望达到18%。
我想当以上这些难点被完全攻克,氢燃料电池车也完全可能跟纯电动车分一杯羹。(文:太平洋 汽车 网 曾惠君)
编辑推荐阅读:
这就是终极能源形式?探访国内最具规模氢能产业基地
特斯拉第二座超级工厂选址,宜宾胜算几何?
有一定机会,原因如下:1、宁德时代在宜宾建有生产基地。2、宜宾有交通区位优势,京昆,兰广高铁交汇于此,地处成都,重庆,昆明及贵阳中心位置。3、宜宾大学城及科创城为其提供人才供应,其区县农村人口众多可提供普通劳动力。4、宜宾政府招商软环境较优。
但最终花落谁家,有待拭目以待!
如特斯拉这样的国际化大公司,对产业链的安全是特别注重,因此生产的成本就变成了产业链考虑的一个理由,而不是全部理由。 因此,特斯拉在决定全球工厂位置的时候,就会考虑远远比成本更多的因素了,比如地缘政治,比如未来碳关税的征收等等。
如果把这些因素全考虑进去,就会发现,特斯拉在中国建立第二座工厂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了,因为中国除了成本上的优势以外,其他的优势就全没有了。比如,从中国向欧美出口车辆的话,一个“碳关税”就足够将所有的成本优势打得粉碎了。如此一来,特斯拉还不如将生产厂直接建到欧洲更划算了,现在在德国柏林的工厂就是这种战略考虑的结果。
特斯拉在2019年的财报公布了和上海的对赌协议。根据协议安排,特斯拉需要在未来5年内完成对上述工厂140.8亿元(约合20亿美元)的投资。同时,从2023年底开始,特斯拉上海工厂每年须上缴22.3亿元(约合3.23亿美元)的税收。由于协议是2018年签的,所以未来五年就是到2023年。
按照这个协议标明的金额,一个上海厂的产能就足够满足中国对特斯拉电动车的需求了,在中国如果再建一个工厂,那就要一定要考虑海外市场了。但海外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是最大的, 我想特斯拉应该不会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网上前段时间一大群把特斯拉点出中国的声音。听说现在要建第2广,全国各地都开始发慌。真是啪啪打脸。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特斯拉真的能够在宜宾落地的话,全四川宜宾就找不到对手了。
特斯拉主要的市场在什么地方?
如果要想打开中国内地市场,特斯拉第二座超级工厂选址在四川宜宾是最理想的。
当初特斯拉把第一座工厂选在上海,一是,上海在中国的城市影响地位;二是,上海的交通港口运输条件;三是;上海市政府的大力引进和支持;
现在特斯拉要建第二座工厂,宜宾有许多优越的条件。首先;四川是中国内陆的深处,腹地;第二;在碳中和大的政策背景下,绿色能源占比高达近80%的四川,是最理想的投资地;第三,四川盆地有1.2亿人的巨大市场,四川盆地周围有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等省;第四;特斯拉的第二座工厂选在四川最理想,在四川,宜宾的条件又最优越;第四;宜宾有可以常年通行几千吨货运的港口,一周时间就可直达大海;第五;宜宾是铁路货运枢纽城市,处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又是通往欧洲铁路的一个货运港口;第六;宁德时代最大的锂电项目建在宜宾,今后将有上千亿的相关配套产业落地宜宾。
我站我大合肥,虽然觉得几率不大。
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程度离不开,考虑到合理布局问题,大概率珠三角或者京津冀
宜宾是四川宜宾吗?我们这儿好多宜宾饭店,如果特斯拉第二座超级工厂选址的话,宜宾胜算几何?
预计胜算不太大啊!毕竟宜宾有啥优势不?人力资源廉价?人工成本低?道路畅通?还是政策优惠性大?还是宜宾有特斯拉生产材料基地?又或者当地没有车企?需要特斯拉入住?
很明显以上几点宜宾相对优势都不大,相对来说宜宾人口也排不上,政策优惠估计也不会有多大,毕竟第一座在上海,第二座深圳应该是好选择,或者最起码海上运输方便的,何况特斯拉最近各种负面新闻也不少。
目前咱们这儿也不是特别需要引进外企的,当初特斯拉也是运行受阻,也是快破产的节奏,破罐子破摔,在中国这儿打开了市场,一下涅槃重生了,成为万亿大企业了,如今人家也是家大业大了,可能看不上宜宾呢!
以前可以说彼此需要,所以第一座合适的很愉快,毕竟解决彼此的矛盾和困难,如今都不太需要对方的。所以宜宾胜率不大。
贵安新区最好
看马斯克怎么看待和注重的是什么了,从进出口贸易来看,西南地区宜宾有希望的(因为航运在宜宾还是可以的,而宜宾的资源和上下游配套也非常丰富)不管从工业用电还是新能源 汽车 产业配套宜宾优势明显,普通工人用工环境也不错,唯一缺点就是出口航运时效回加长一个礼拜时间。重中之重看宜宾的招商力度和省委对于特斯拉的金融土地便利,毕竟特斯拉属于一个盈利性 汽车 公司诸多因素还是得考虑完全“所以宜宾想拿下如此蛋糕,还得看国家新能源战略及省委的注重程度,宜宾现阶段想靠自己的影响力拿下还是有一定难度”并不是说宜宾差,而恰恰相反宜宾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配套以及各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完全肯定的(只要上面点点头,加大金融、土地、用工环境等)我想特斯拉也很好选择…………一句话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次是机遇也是整个西南地区的一次机会……
不止宜宾,整个西部都不可能,中部也只有武汉有可能。要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成本优势,有人才高校,面相最大的市场,低成本通达世界的交通。南方的广州,北方的天津最有可能
不是青岛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