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其跟特斯拉讲武德,不如找华为谈合作

2.华为再次封印造车,余承东英雄无奈泪成行

与其跟特斯拉讲武德,不如找华为谈合作

特斯拉和华为问界m7怎么选择_华为对比特斯拉

文?|?江小花

不是我们进入了汽车行业,而是汽车走到了我们的领域。不是我们要来颠覆汽车行业,是汽车行业自己需要进化。

不是软件定义汽车,而是汽车智能化需要软件,让硬件变得更智能。智能硬件和软件,好像就是华为的两大主要优势。

在你们眼里,汽车产业可能在走下坡路,在华为眼里,形势比一片大好还要好。

我们和特斯拉选的是相似的赛道,不过我们的路不同。特斯拉的优势不在汽车内外设计,不在电气化水平,而在计算机。我们想,如果华为在计算机领域还干不过特斯拉,那华为就可以不用干了。

Robotaxi是个结果,但不是个商业模式,至少不是技术玩家的商业模式。

玩家实在太少了,能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跃进的玩家就更少了。

我们已经干了好几年,并且至少以15年的持续升级能力为规划基点,如果这是一件几十个人,花两三年的时间就能干出来的事儿,那华为就不用干了,立项还没立完,人家就已经干完了。

汽车的新四化,特别是智能化,需要巨大的投入,以及完整的技术储备和算力支撑,全世界能完成这么大投入的企业一个手也数得过来,碰巧华为就是其中之一。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有4成的客户买单,但只有一成使用过。这大概就说明,做的不够好嘛,这就是华为的机会。

我挺喜欢我那台特斯拉,我可以忍受它内饰、设计上的那些瑕疵,但有点忍不了它在计算机方面的平庸。我当时就觉得,我有义务来改变这平庸。

特斯拉推出了很多没什么实际用处的应用,这不是一件坏事,我一点也不奇怪这些应用会被用户喜爱,因为车本来就有玩具属性,大概是一般人最大的玩具,我奇怪的只是,这些事情到底有什么难做的?

所有告诉你因为法规的限制,他们不得不使用平庸的汽车智能技术的话,都是鬼话,约等于承认相关技术不行。法规怎么可能比技术先出来呢,在自动驾驶领域,L4的技术在L2的法规下运行肯定是一个阶段的常态。顺便说,华为的相关产品明年年底就会量产,我们是按照L4的能力来做的。

西门子对全球主要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水平按照工业4.0的标准打过分,他们自己是3.5,中国打分最高的企业居然是华为,在2.9左右,这说明华为的制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啊。

现在讨论谁能成功没啥意义,不如讨论谁能不死,数年之后,没有死掉的整体解决方案玩家,自然能爽爆。打不死,碰巧也是华为的基因之一。

上个星期,胖哥跟着华为的车BU,从东莞那座庄园一般的华为松山湖基地,逛到上海金桥的上海横向最长的单体建筑、但依然妥妥不够用的华为上海研究所,整个过程,除了惊叹于一家公司竟然可以漂亮成这样,就是在不断地聆听华为车BU的凡尔赛文学,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已经陈列于上。

习惯了唐国强逗哏,苏大强捧哏式的专访,或者武大郎教西门庆撩妹式的交流会,胖哥在一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和首席架构师、ADS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的专访下来,真有一种通体畅泰,肾上腺素一浪接一浪的舒爽感。

当然,如果你据此得出,华为是一家富有侵略性的公司,那是不准确的。上面那些从专访中截取出来的话,都是在你问我答中的正常表达,整个专访也没有针对特斯拉,或者任何一家的意味。

并且,这其中还掺杂了我对于在一场受邀专访中,还能听到这么多实在而sharp的表达的兴奋。

事实上,在这次两天与华为车BU的深度交流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华为辩证法。

在华为宣布进入汽车领域的这两年来,外界关注最多的问题集中在华为车BU的边界,其中的潜台词无非是,华为的进入,会革哪些人的命。

这些问题中有些已经被回答,比如华为已经明确表示不会自己造车,尽管在这次行程中,我认为华为说不会自己造车只是在说,华为不会造贴自己品牌的商品车,而事实上从华为车BU的能力建设,以及整体思路来看,华为已经在哲学意义上造了自己的车。

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被回答,如华为到底跟哪些企业会形成竞争关系,比如博世,比如博格华纳,比如特斯拉和Waymo。

我认为,华为在上周,给出了比较让我喜欢的答案。

比如关于华为车BU的边界,在宣布不亲自下场造车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待解。

技术上说,华为的边界在汽车智能软硬件整个系统,据王军总介绍,这在未来汽车的成本中大约占据三分之一左右。很有意思的是,在说到这个的时候,王军总似乎言下有“你看,我们才玩了三分之一,还是肯定比别人玩的好的三分之一,完全没把别人往死里逼的意思吧”之意。

大概是母公司经历的各种角度精奇的价值观评价比较多,在公众面前显示柔软、隐忍和兼爱非攻,大概已经是华为的必修课了。挺好!

嗯,所以华为将涉足一切智能化可以改造的汽车领域,据说不碰的,是汽车上的那些铁疙瘩,以及电池。这么说可能还不够清楚。我们举个例子,动力总成,华为把电动车的动力总成系统进行了集成,把很多功能模块,以及管理系统高度集成到华为的动力总成里面,整个体积、重量都大幅缩小,而效率则更高。当然,如果你采用了这套动力总成,那么它的集成将会在华为的工厂完成。

同样的例子还有华为的智能座舱。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便于理解华为车BU的边界,很多人之前认为,华为要做的主要是那些盒子,CDC啊、MDC啊、ADS啊、BMS啊等等为难我们文科出身的记者的东西。

但是不是,除了底层系统,大算力支持之外,还有功能和部件的高度集成(去掉车内一切不必要单独存在的各种莫名盒子,做出新的高集成高效率部件),智能操作系统(鸿蒙),汽车云,以及必要的传统硬件的智能化升级。

我们都知道,如果以一个供应商的角度,要做上述所说的所有这些内容,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华为智能汽车体系,那是需要整车企业豁出很多东西去来支持的。

在跟王军和其他华为车BU的高层多次询问试探之后,我确信华为对所要面对的状况和甲方心态是非常清楚的。但是这个边界,并不会因为一开始推全套有困难而改变。

在华为看来,不做全套,那就跟现在很多汽车企业使用的局部的低智能级别的智能配置没什么两样,都是节点性的解决方案,不值得成立一个BU来干。

所以,华为在这个不会改变的原则问题上也没有遮着掩着,今年九月份,就宣布了,如果有车企要跟华为车BU做全套合作,那么华为LOGO上车,将是必要条件之一。就好像徕卡的LOGO被打在华为手机上一样。

这个做法让很多汽车人着实吓了一跳,要知道,就在十年前,车企还会警告零部件商,你们可千万不敢把你们到底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说出去,更别说LOGO上墙了。汽车行业的零部件上,从来都是闷声发大财的纯to?B逻辑。

华为车BU的全栈解决方案的逻辑,更像是英特尔的inside逻辑,合作双方融合共创的意味,要强于简单的订货模式。

这当然是汽车行业一次深度的革新,很多年以后回头来看,这或许是汽车业转型中最关键的拐点之一,或许没有之一,因为在其实很牵强的新四化提法中,智能化无疑是最强、最有张力的一个点。

当然,这个表述也意味着这事儿难度肯定很大。所以,在华为辩证法中,这件事情的做法是这样的:

我们必须以完整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客户和行业提供最具有创造力的产品,为客户带来最大的利益,对客户真正形成转型时代的战略支撑;

当然,我们尊重一切客户的需求,在这个完整方案中,没有啥是一定要捆绑出售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和部件,华为都会为客户做到最好,并接受单独订购,包括华为云和鸿蒙操作系统;

我们的一切都是开放的,你可以提出需求,其他交给我们;也可以自己想怎么来怎么来。也就是说,软件你可以自定义,也可以华为给你做。当然华为做的大致上要比其他供应商做的好那么一点点。不过没关系,这不影响客户您的选择。

大家体会一下这三段论,是不是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挺一致了。华为车BU的业务设定一点也不出乎我的意料,这家公司从华强北的小微企业发展至今,经营方面最牛叉的地方,就在于宏观上能坚持自己的核心方向,而微观上永远让客户觉得物超所值到感动、如沐春风至嗨翻。

前半句可以问问爱立信,后半句比较方便,正好可以去问问罗振宇,听一听华为小谢给他的一百封信。

当然,也有一些东西华为不打算单卖,比如芯片咱不单卖,还有花粉变粒子的业务咱不干,这倒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够好,华为的意思,都这个时代了,这样买东西,对客户您真的不好。

说实话,我开始还真的挺担心,到底会不会有车企在2020年就会来买华为车BU的全套,所以弱弱的问了王军总一句:如果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车企来跟你谈全套,那华为是不是会重新考虑造不造车的问题,毕竟这么好的集成解决方案,一直被拆着卖,太可惜了呀,整套方案不能落地,对后续研发的节奏也会有很大影响吧。

结果人家嫣然一笑曰,已经有人“买”了呀,全面搭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量产车2022年就会出来了。

到底是哪家车企接了梁鸿案,虽然华为方面在周五的时候还卖了个关子,不过在周六长安汽车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第一发布》首期节目中,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方宣布联合打造一个高端智能汽车品牌的消息得到了确认。长安应该就是第一家接受华为的融合共创的全栈式解决方案的第一家。

回味了一下两天的华为之行,总的来说我觉得华为组织这场活动,展示的意愿大于传达,华为并没有给我们主动灌输太多产品多强,力道多粗这些内容。连上市即会低于市场价很多大杀器自研激光雷达,也只在介绍中一笔带过而已。给人的感觉就是,对于一家做基础科研和底层技术、系统构建的科技型企业,出点儿应用型的亮点,真的不算个事儿。

不过我得说,这是一家很洗脑的公司,反正我回去之后,就不自觉的跟拿着iPad打游戏的儿子苦口婆心的说,要不,你努力一下,这样还能争取第一份工作,到华为这样的公司干个十年。

明年初,华为在苏州金鸡湖畔的汽车研究院和测试场就会落成,这个占地700亩的园区,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里必然是未来汽车智能化时代的心脏级机构之一。

而华为汽车BU,也肯定是game-changer,不过它应该是最让传统行业在转型中感觉到舒适的一个改变者,没有更好的比喻,不过至少是一个更柔软可亲的安卓。

华为并不着急,他们看的很清楚,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但凡不能独力成为一个特斯拉,那么最终,一个能力强大,又隐忍友善的全栈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就是大多数整车企业进化到5G时代的必然选择,华为显然很有信心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最令人满意的那一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华为再次封印造车,余承东英雄无奈泪成行

月初大家还都沉浸在“AITO更名HUAWEI”的动荡中,月底就又出来辟谣,让很多消费者都觉得,华为到底在“拉扯”什么?

华为再次强调不造车

其实关于华为是否造车,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行业议论,毕竟华为这两年在汽车行业太火了,很难让人相信“华为不造车”,但现在看起来,华为最起码短期内还是要安安稳稳的发展三种汽车模式。

3月8日时,AITO汽车官方平台发布宣传海报,原本一直都标注的“AITO问界”,突然在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HUAWEI问界”,让所有关注华为的小伙伴一致认为,这次华为算是不再隐瞒了,彻底进军造车领域。

4月1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先生表示:华为一直坚持不造车,但智选模式下有多家合作车企,包括赛力斯、奇瑞、江淮等,如果都成立不同的品牌,分开零售营销会很麻烦,所以未来将会推行问界生态联盟。

也许看到这,很多人都会认为余承东是“回心转意”了吗?

目前,针对华为不造车,已经在行业内有了明确的表态。

首先就是任正非署名新签发的内部文件,在文件中,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并明确标注了有效期为5年,在签发内部文件颁发以后,明确强调未来,针对与华为有关的汽车合作模式,不能在使用华为、HUAWEI等宣传。

根据这条消息,直指3月初时,ATIO问界更名为HUAWEI问界的事件,所以在此消息曝光以后,余承东连夜下令,全体问界内部,调整宣传标识和口径,未来将不会再出现以“华为”为产品主导宣传的方式。

余承东为何想造车?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作为业务端的负责人,余承东先生个人就是非常有意想要入局造车行业,为何这样说?

前文提过,目前华为在汽车领域共有3种解决方案,分别是作为车企的供应商、HUAWEI inside、华为智选三种模式,其中在行业内,普遍被用户看到产品特点表现的,只有inside和智选模式,但这两种模式,却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首先是inside模式,目前仅有两款车型属于该模式的合作产品,分别是极狐阿尔法S HI版,以及阿维塔11。

极狐阿尔法S HI版可以说是华为入局汽车最早的“代名词”,尤其是在某媒体曝光了一镜到底拍摄极狐阿尔法S HI版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视频,彻底让这款车和“华为”出了圈,甚至在很多社交平台冲上了热搜榜单前列,彼时起,华为二字,在汽车行业彻底站稳了脚。

但是,无论是极狐阿尔法S HI版,还是阿维塔11,虽然从目前诸多媒体、车主曝光来看,都可以证明两个产品是优秀的产品,尤其是笔者同事刚刚体验了阿维塔11的NCA智能驾驶系统,回来跟我疯狂安利,被NCA的能力所折服,所以产品的能力毋庸置疑。

但目前,极狐阿尔法S HI版上市以后,反而没有上市之前那么有话题性,阿维塔11同样,虽然上市以后迎来了一定的交付成绩,但两款产品,目前根本无法完成华为在inside模式合作下的野心,毕竟两款车加起来的月交付也就仅有1000余台,距离真正成为行业一线产品,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实inside模式不光是因为市场,主要的问题是行业的合作模式遇到诸多分歧。

第一,华为在inside模式中,确实有一些“一厢情愿”,帮助车企在智能化领域迅速“脱贫”,让原本北汽、长安这样没有软件、互联网基础的品牌迅速可以跟随行业主流,但合作模式固然要有品牌与品牌之间的“抗衡”。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上汽和广汽,上汽董事长陈虹曾表示:车企自己的灵魂不该交到别人手中;而广汽集团此前与华为有意深度合作,后来改为传统供应商模式,意义就是在与华为合作时,不想被华为牵着鼻子走,但华为也不甘成为别人的“打工仔”。

所以在inside无法获得巨大成就攀升的背景下,智选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华为智选,目前仅有赛力斯一个合作品牌,虽然后续也会有奇瑞和江淮,但目前其余两个品牌还没有产品、动静的曝光,而智选模式,现在虽然被称之为“华为亲儿子”,但显然亲儿子的表现也让华为无法满意。

赛力斯目前在新能源行业,有很多弊端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产品能力方面,无论是问界M5还是问界M7,即便是加入了华为智选的深度整合以后,依旧有很多华为的“本领”无法加持,比如智能驾驶还无法赋能问界系列,但在极狐阿尔法S HI版、阿维塔11两款车型上,却表现得非常优秀。

所以当前智选模式的主要问题就是,问界目前存在非常多得“瑕疵”,以至于华为无法深入赋能。

在问界车型上,华为更像是一个装修队,而房子就是问界产品本身,所有的地基、框架都已经建好了,并且无法大改,那么华为能做的只是在原本建好的房子中去进行修饰,但框架中出现的问题,即便是华为想要优化、整改,但也无能为力,这也是目前问界产品遇到最大的问题。

就在华为想办法整改问界产品阵列之时,却发现赛力斯品牌也并非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问界产品上。

3月30日,蓝电汽车电混中型SUV蓝电E5正式上市,也许听到蓝电汽车很多人会有些“懵”,毕竟又是一个全新的新能源品牌入局,而蓝电品牌就是赛力斯集团旗下全新成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所以在蓝电推出以后,也就证明赛力斯跟华为,也并非“忠心耿耿”。

问界M5在最初上市以后,市场表现节节攀升,后来在产品被越来越多车主、用户看透以后,反而开始走了下坡路,即便是问界M7车型发布以后,行业内普遍对该车型并不认可,导致上市以后完全没有任何市场起伏,所以现在的华为,虽然有技术、有积累,但“非常急切”。

这也是为何余承东个人的想法非常明了,就是想用华为的力量赋能汽车行业以后,迅速将“华为”的名声打响,然后在合适的契机迅速开始由华为主导,这也是为何此前AITO问界更名HUAWEI问界的主要原因,其实能够看得出,余承东个人是想要带领华为团队冲击汽车行业的更高地位,以至于余承东先生在之前采访时哽咽,并称:“痛苦时,独自在深夜中行走”,空有一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所以余承东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的发表言论中,能够听到很多的“无奈”。

业务PK决策的分歧

从整个华为公司目前的处境来看,任正非不赞同造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手机、移动端市场中,依靠华为此前的麒麟芯片设计能力,以及通讯本身的基因,让华为在手机业务中一跃成为全球前三的位置,甚至有望挑战苹果霸主地位,但最后在华为“蒸蒸日上”之际,遭受到了制裁。

虽然华为此前拥有芯片设计能力,但自己设计的芯片,没有工艺来制造,反而一些专门做制造的供应商行业,因为制裁的限制,也无法给予华为后续的帮助,所以华为从5G倡导者、领导者,直接滑落至仅能使用4G技术,如若使用5G,反而还要使用别人家的方案,确实非常可惜。

而在整个华为集团的角度来思考,任正非认为,华为已经在手机领域遭受到了制裁和打压,如果汽车再使用华为的标签去深耕时,很可能会遇到更多未知的危险,从“大局观”的角度来思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但笔者客观的认为,华为当前的技术能力,造车一定胜过不造车,为何这样说呢?

以余承东的角度思考,华为目前在问界车型上,已经有很多技术加持,其中包括华为DRIVE ONE电驱系统,以及华为刚刚曝光的基于800V平台打造的600kW的超充桩,加上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领域的积累和研发,在电动车目前诸多技术领域中,华为都有自己的沉淀和表现,虽然还无法像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样造电池,但最起码已经让行业内看到了华为诸多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

所以华为本身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这么多成熟技术的背景下,华为只要想造车,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打磨出非常优秀的产品,即便是和赛力斯这样的“末流”品牌合作,也同样可以在市场中拥有不俗的表现,所以想必华为真正进入造车行业,市场前景也可以预料得到。

毫不夸张地讲,华为入局造车领域,目标就是瞄着特斯拉打,能不能打过不去评判,但一定能够预知到华为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

其实余承东在这次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中,也有吐槽:因为被制裁,所以美日德车企不会选用华为方案;新势力品牌软件能力非常优秀,有自己的追求,智能化也不会用华为;而传统车企,前文说过,很多怕丢了灵魂,也不愿意和华为合作,那华为的东西卖给谁呢?

所以华为造车,笔者认为一定优于做合作方案。

写在最后?

余承东对产品、行业的追逐之路再一次遭受到了内部的重创,一切的美好蓝图,最后只能被迫回归现实,而华为智选原本的HUAWEI问界品牌融合,也将“付诸东流”,所以对于余承东先生而言,无奈中的不甘心,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