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首席设计师离职_特斯拉首席设计师franz
1.何小鹏称坚决反对汽车内设计大量屏幕,没太大价值,你认同吗?
2.厉害的人都是投资梦想,特斯拉铁粉才懂得想象空间的价值
3.艾伦·马斯克是谁
4.25岁的smart建了座只有4个房间的“研究所”
何小鹏称坚决反对汽车内设计大量屏幕,没太大价值,你认同吗?
汽车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方便……我们可以开车远行,去很多原来无法去到的地方、做很多原来无法做到的事情。
由于汽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汽车的驾驶室里,会有很多用于指示的设备……这些设备在以前是仪表盘,现在则用大屏幕替代。
另外,为了让乘客乘车更加舒适,在汽车里还会设置用于看**和听音乐的屏幕……这样一来,汽车里就会有很多屏幕。
现在,有的人认为汽车里面设置很多屏幕没有价值,应该予以控制,这样的说法有道理,但却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具体来说,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以如下方法进行调整和设置:
1,汽车里设置一定数量的屏幕是非常有必要的。
汽车里设置屏幕,有两方面功能:
1,显示汽车的运行状态,供司机驾驶时使用。
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呈现非常复杂的运行状态。……这些实时信息需要反馈给司机,为他驾驶汽车提供依据。……因此,在汽车里设置具备这类功能的显示屏,就是非常有必要的。
2,供乘客看**、听音乐使用。
为了让乘客感觉更舒适,在汽车里还会安装供乘客看**、听歌听音乐的屏幕……这样的功能同样是有必要的。
2,过多的屏幕会带来功能上的浪费,所以没有意义。
汽车里设置太多的屏幕,会带来很多问题……
首先,汽车里设置太多的屏幕会增加汽车的制造成本,对用户来说并不合适。……其次,汽车里拥有太多的屏幕会占用空间、影响观看效果……因此,在汽车里设置太多的屏幕显然是不合适的。
3,根据合理必要的原则设置屏幕,才能恰到好处。
对于这个问题,正确的处置方式应该是根据汽车以及乘客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屏幕的设置,这样才能让用户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从而收获最佳效果。
以上就是对于汽车里设置多少大屏幕才能达到综合效益最佳的状态的分析……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汽车里的屏幕数量是由需求决定的……只有根据需求状态去设定屏幕数量,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从而得到最佳的设置效果,让司机满意、让用户放心。
厉害的人都是投资梦想,特斯拉铁粉才懂得想象空间的价值
进入12月以来,特斯拉的几位重要领导:首席执行官马斯克、首席设计师Franz、副总裁陶琳陆续登场,为我们带来了特斯拉的最新动态,这些新闻对于关注特斯拉、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以及SpaceX的人来说很是重要,今天集中分享一下。
1、马斯克在柏林Axel?Springer接受访谈时预测,10年后所有新汽车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70%至80%将是电动的,但仍需要20年才能将现有的汽车完全替换。
2、马斯克十分有信心可以在2026年前把人类送上火星,如果快的话,有可能在2024年实现这个小目标。
3、针对《大空头》原型Micheal?Burry正在做空特斯拉的情况,马斯克在给员工的一封电邮中回应称,特斯拉必须控制支出,以继续实现季度盈利,否则高飞的特斯拉股价就会即刻崩塌。
4、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正在开发1000公里续航的电动汽车。@不看车?:所以呢,准备换车的老车主们不用着急,咱们再等等,然后一步到位吧。
5、关于特斯拉的车内设计,Franz表示,特斯拉关注的要点是空间大、时尚、永不过时和车载系统。车内的设计,会不断改进升级,尤其是车内和屏幕之间的互动体验。但内饰部分不会特别刻意去做豪华感,比如他们会拒绝皮毛而用皮革。
6、特斯拉要在未来两年推出新车,但是现在设计的东西到时可能就不适用了。特斯拉会看未来的趋势,同时不拘泥于别人做的事情。@不看车?:这么说的意思,是不是此前发布的Roadster?2和Cybertruck在量产时都会有明显的设计改变呢?
7、特斯拉没有在车内做很多屏幕的原因是,他们想做大家都能够买得起的电动汽车,所以有时候必须拿掉一些很贵的零部件。@不看车?:这种做法很符合他们“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的终极目标。
8、最近国产Model?Y的工信部信息公开,工况续航里程594公里。陶琳表示,国产Model?Y的上市和销售时间仍是2021上半年。
9、特斯拉宣布,2021年将投资4200万元在上海临港建厂,生产V3超级充电桩,年产能可达10000根,并且目前没有出口计划。@不看车?:如果成了,这对国内的车主来说,在用车的便利性上会有一个巨大飞跃,这1年的产能比过去7年的部署都要多。
10、对于特斯拉超充网络的快速扩张,陶琳表示,明年将先满足特斯拉车型充电需求,不排除适时开放给其他车型的可能性。
11、马斯克表示,他会考虑利用特斯拉的5540亿美元庞大市值来收购一家传统汽车制造商,但前提是条款要友好。@不看车?:有人猜测这个传统汽车制造商会从美国车企里选,有可能是通用汽车或福特汽车。
最后,@不看车?想说的是,那些说特斯拉市值泡沫的人,注定是要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的。特斯拉的股价高,并不只是因为汽车产品本身,而是这个公司给大家的希望和想象空间。现在的特斯拉就像十几个科技公司的集合体,你可以说它是十几个成长中的苹果公司的集合体,也可以说它是十几个微软公司的集合体,或者说它是十几个腾讯公司、阿里巴巴的集合体,都不为过。
而且还有为特斯拉加持的外围科技公司,也都是有巨大想象空间的,比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脑机公司Neuralink、挖洞公司The?Boring?Company,这些公司的未来科技在适当的时候都会成为特斯拉的助推剂,帮助特斯拉拉开与其他车企的距离。
厉害的人都是投资梦想,而不是投资一个成熟、稳定趋于固化的公司,求稳的人不适合进入资本市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艾伦·马斯克是谁
艾伦·马斯克----------比乔布斯都NB的人
艾伦·马斯克(Elon Musk),1971年6月28日生于南非。马斯克因是Space X的联合创始人,Tesla Motors 和 X.com(也就是后来成为网上支付系统的PayPal)而闻名。目前,马斯克是Space X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设计师,Tesla Motors的CEO和产品架构师以及SolarCity的主席;于此同时,他还是现代第一辆可行电动车-Tesla Roadster的联合设计者之一。
艾伦·马斯克生于南非的比勒陀利亚;他的母亲是加拿大籍美国人,而父亲则是南非人。他的外祖父来自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后来移居到了萨斯喀彻温省,他的母亲就出生在了这里。马斯克的父亲是一个工程师,母亲则是一位作家、营养师和模特。
马斯克在自己10岁那年买了第一台计算机,并自学了编程。12岁时,以500美金出售了自己的第一个名为Blastar(一个太空小游戏)的商业软件。17岁(1988年)高中毕业后,没有父母的资助,部分原因是因为义务兵役,离开了家庭。
1992年,在皇后大学学习两年后,离开了加拿大,转而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商业和物理;在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又留校一年,获得第二个物理学士学位。马斯克考虑了三个最想涉足的领域,这三个领域在他看来都是深刻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领域,分别是:互联网,清洁能源,太空。
1995年,马斯克到斯坦福大学学习材料科学和应用物理的硕士课程;但,只待了了两天,就辍学,和他哥哥一起开始了一个Zip2的项目(一个为新闻机构开发的在线内容出版软件)。1999年,Compaq的AltaVista的部门以307万美元现金和3400万美元股票期权收购了ZIP2。
[编辑] Paypal他与人合伙创办了PayPal网上付费机制,让网上的消费者既安全又方便地付费,成为迄今最成功的网上付费方式。 2002年,他将PayPal转卖给全球最大的网上商店——电子港湾(eBay),一举赚了1.5亿美元。
[编辑] SpaceX2002年6月,马斯克创立了自己的第三家公司:SpaceX(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并兼任CEO和CTO;SpaceX一家雄心勃勃的私人太空发射公司,近期目标是月球,远期目标当然是火星,他要直接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及全球各国的太空发射中心抢生意。
从一开始,Space X的宗旨就是简单,这样既能保证最大的安全性,也能节省成本。“猎鹰1号”采用了全新的、节能型引擎,在过去30年里,美国只研制出两种火箭引擎,因而“猎鹰1号”的引擎设计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这种引擎的最大特色在于使用高纯度煤油作为燃料,另外,它可以随时关闭,这使得工程师在控制台上就能遥控关闭火箭引擎,而传统的火箭引擎,一旦点燃后就不能“回头”了。“猎鹰1号”火箭有两节,分别配备两个引擎,它的第一节采用硬壳式结构,由铝合金制成;节间段和整流罩都由碳化纤维制成,降低了材料质量;第二节是罐结构,由铝锂合金制成。
整个火箭的设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即使这样,整个设计时间还是历时3年半,其间经历了不少挫折。SpaceX尽管是太空发射领域的一家小公司,但凭借一流的创新技术,获得了NASA的16亿美金的合同,为NASA承担12次太空发射任务。2012年5月25日,SpaceX发射了一枚两级火箭,将一艘名为龙飞船的太空飞船送向国际空间站(ISS),更是开启了太空私营化的时代。
25岁的smart建了座只有4个房间的“研究所”
在smart25年的发展历程中,除了令人直呼哇塞的几款经典产品外,所有的话题都与精致灵动的生活紧紧联系。无论是潮趣的smart玩家,还是精致灵动的smart车型,都彰显了一种灵动和自如。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smart,那就是“来源于生活并不脱胎于生活,传承自过去也不拘泥于过去”。
3月整整一个月,住在杭州市区的市区的李红每天早晨都要开车40公里到临平的艺尚小镇,为所有参观smart灵感研究所的朋友们讲解自己眼中的smart times。
作为连续参加过3届smart times的车主,提起对于smart的种种过往,李红总是非常开心。用她的话来讲,smart这么小众的一个品牌,买它的人一定是热爱到了极致。
在这座只有四个房间的灵感研究所内,满满一面墙的珍贵照片、98年第一辆smart的原型车、全球各地征集而来的smart手办,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质感材料。身处其中,不难看出smart将自身25年历史当中的精彩都浓缩在了四个房间之中。
于是,在参观完这座灵感研究所后有人这样评价:如果你想要了解smart的过去,就来这座研究所参观;如果你想要窥探smart的未来,这座研究所也能给你答案。
汤姆福德——那个缔造了smart的人
时间回拨到1972年,一个刚刚毕业的德国年轻人约翰·汤姆福德加入了戴姆勒的设计部门。
约翰·汤姆福德(JohannTomforde)
从履历上来看,50年代出生在德国汉堡的汤姆福德,从小深受车迷父亲的影响。后来经过努力,汤姆福德考上了设计专业,把设计汽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其读大学的时代,也是其人生价值观初步建立的70年代,正是西德经济快速崛起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出现在街头。相比现在日驱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当时的汽车阻塞交通,挤占停车空间,排放出来的大量尾气危害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这让正在读书的汤姆福德第一次萌生了开发微型车的念头。
在汤姆福德最初的设想中,这种车型长度最好控制在2.50米以内。这样在一个长6米,宽2.50米的标准停车位中,可以停下3辆这样大小的汽车。在当时的设计概念草图中,汤姆福德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一种城市代步出行的完美解决方案”。
1972年,刚刚加入戴姆勒设计部门的汤姆福德就越级给高层写信,介绍自己的微型车创意。不过,在当时戴姆勒内部,没有人会对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提供的设计方案抱有期待。彼时,奔驰豪华车正在全球热卖,没有人觉得一款油电混合动力的微型车有什么前景。
在之后的时间里,汤姆福德的这个创意被戴姆勒方面以安全性问题强制下马。不过,汤姆福德并没有放弃对这一想法的完善,也曾多次建议戴姆勒对这一创新的城市出行方案进行探讨,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不了了之。有戴姆勒高管曾经对外承认,汤姆福德对于自己的设计理想十分坚持。“要不是他的坚持,Smart车型可能永远无法问世”。同时,这位高官也直言不讳的说,汤姆福德对自己的设计过于执着,“他不像一个项目工程师,更像一个梦想家”。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90年代,飙升的油价和日益拥挤的城市街道让奔驰的豪华轿车在全球范围内遭到环保的狙击。尤其是在美国市场,相关的环保法案催生了小车时代的到来。汤姆福德的微型汽车也迎来了全新的时代,因为有一个跟他抱有一样理念的人找上门来了。
尼古拉斯·海耶克(Nicolas Hayek)
斯沃琪(Swatch)公司的老板尼古拉斯·海耶克(Nicolas Hayek)在1989年投身汽车行业,希望跟汽车品牌合作研发一款斯沃琪风格的双门双座混合动力微型车。最初,海耶克找到了大众公司,但新任CEO费迪南德·皮耶希对双方的合作看得很淡,颇受打击的他转而与戴姆勒-奔驰合作。从种种层面考虑,戴姆勒都需要拥有一款更环保的微型车,但是它最好另起炉灶,千万不要顶着奔驰金灿灿的徽标与名声。
1994年4月,戴姆勒和斯沃琪合资建立的微型车制造公司MCC(Micro Compact Car),汤姆福德当仁不让的就任首席设计师,新车型被别有深意的命名为Smart。除去本身的精灵、聪慧之意,这个单词还寓意着公司的由来:“S”代表斯沃琪,“M”代表奔驰,“Art”意为艺术。
尽管而后的时光里,因为种种的理念分歧,汤姆福德还是离开了smart。但smart却在他最初的设想中,一路走来,成为全球最个性的汽车品牌之一。
如何评价smart?
答案可能是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
2019年,浙江吉利汽车和戴姆勒集团联手成立全球性合资公司。三年之后的2022年,全新出发的smart带着纯电车型精灵#1来到了消费者的面前。
面对这样一款和往常smart不一样的四门五座车型,不少的人疑问,加上了电动机的smart还算是smart吗?
问题答案可能仍然要从汤姆福德的理念中寻找。
实际上,在1972年汤姆福德关于微型车草图问世的时候,他就设想过这款微型车的动力驱动形式为“电力驱动”。采用电动化的解决方案,驱动车辆行驶的微电动机而不是内燃机。但受限于车身空间设计理念和当时动力电池技术的缺陷,在最初的smart之上并没有采用这种设计。但smart自成立以来从未放弃过对电动化车型的探索。
未经考证的消息是,在90年代末smart刚刚成立的时候,工程师们确实制造了一台基于电动化驱动形式的BR451样车。但该车在实验阶段就因为极不稳定的安全性,让smart不得不放弃这一思路。
到2006年,smart终于下定决心把电动车从图纸搬到了现实中。当年的伦敦车展上,fortwo ev首发。只不过,当时的fortwo ev续航里程只有短短的121公里,而在温度影响下,续航里程的衰减会变的非常巨大。
正因为如此,这款车型并没有在市场当中掀起过大的波澜。但从推出的时间来看,这款车型诞生两年后的2008年,特斯拉的第一款产品Roadster才正式发布。
尽管市场反响频频,但此后smart每一代换代车型都推出过纯电的版本。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纯电驱动在过去的smart身上,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种对未来汽车技术的探索。因为从实际销量上来看,这些电动化车型并没有对销量有过多的帮助,更多层面,展现的是smart品牌对于电动化技术的探索。
这种探索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有品牌的潮趣好玩之上。
smart在诞生之初,是当时提供车身颜色最多的车型,并且很多颜色的应用极为大胆和突破。这种多变的色彩,瞬间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在那个刚有点个性化萌芽的年代里,这样可以像现在换手机壳一样换车身颜色的想法,不仅非常不主流,也非常大胆,但也足够特别。
我们现在爆火的网上销售汽车的先河,也是smart开创的。用这个方式,它成功摆脱了以线下购车处为主体的传统经销方式,让更多人发现,世界上原来还有这么一台有意思的汽车。
甚至能增加更多曝光的在百货商场里销售的设想,smart也是很早之前就有的,遗憾的是对于当时来说,设想过于超前、可操作性不大,而未能如愿实施。
这个设想搁浅后,它把十多米的玻璃展示柜摆到了展卖中心旁边,五颜六色的车被依次放进去,你能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高高的一大排颜色鲜艳又有个性的smart,这一度给smart吸引来了非常多的关注度。
如果要概括的话,借用smart官方的描述:尽管现在的smart尺寸变大了,设计的精髓是一致的,依旧是‘以小见大’,‘紧凑于外,宽适于内’。四轮四角、后置后驱、率先搭载先进科技配置等这些品牌精髓都没有变。
最重要的是,smart所代表的探索精神没有变:不设限,一切都可以。
smart要做的是引领潮流而不是跟随潮流
对于smart品牌而言,它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汽车品牌。在smart身上,除了汽车,还包含时尚标签、生活品牌,引导消费者生活潮流等一个个品牌标签。
smart品牌全球公司销售、市场及售后副总裁 张明霞
smart一直希望的是引领潮流而不是跟随潮流。在smart品牌全球公司销售、市场及售后副总裁张明霞看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属性,仅仅依靠品牌自身的魅力吸引消费者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能在‘小而美’和‘大而不美’中间再找到一个点。”
无论smart品牌如何变化,对于smart品牌来说站在全球百万拥趸、拥有25年历史的这位巨人的肩膀上应该更有底气和实力讲好smart的新故事。
用张明霞的话来讲,“我们做过用户调研,大家之所以选择smart,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品牌,第二个是因为设计语言。”2023年是smart品牌25周年,也是smart走上全速运营的第一年,讲好品牌故事是重中之重。
这其中,唤起全球车主对smart的关注则是重要的工作。
张明霞对外表示,我们希望老车主能看到smart的品牌内核没有变,依旧有灵感、有热爱、有勇气,甚至smart更敢于做一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事。smart的品牌灵魂就在于吸引了一批“我们不被定义、我们时刻保持好奇、我们拒绝和所有人一样”这样的一群人,也就是“密友”。
为了能够让全球的密友相聚,smart将在今年重启smart times。
smart times是全球最大规模的smart车主聚会,起源于20多年前的奥地利,几乎和smart相同时间诞生。
“长途跋涉,忍饥挨饿,也就smart可以。”广告词当然来自现实。过往每年的smart times之上,各种型号、各个年代的smart跨过千山万水,风尘仆仆,却没有一丝疲倦,因为他们为的是一场无乐不作的狂欢派对。赛道狂飙、音乐派对、沙滩排球,一样都不能少,变身party animal才适合现场气氛,连smart也会变得你认不出来,剪刀门、G500、disco ball……各种改装,眼花缭乱,在赛车场的smart各个威猛灵活,无论是排气管雄浑的音浪,还是发动机的低吼,都是在宣布:凶猛,不可貌相。
在中国,smart也凝聚了无数的簇拥。在这座灵感研究所里,来自用户的一张张珍贵照片,无不诠释了smarter的多彩趣味生活。就像一位车主在论坛上分享的那样,“我想不会有哪一个汽车品牌,会做成像smart一样!每年举办这样的生活!不为销量,不为宣传。只为玩趣,乐活!亲,你这么牛逼,你的smarter都知道的!”
很显然,如今的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存在感,是否符合其思维方式,是否有更好的代入感,将直接触动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分享和传播品牌的故事。
而对于李红来说,则是很希望能在2023年,驾驶着全新的smart,和全球的车友共聚smart times。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预言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